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选修(旧) >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 无产阶级革命家 > 邓小平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23 题号:6160166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发展国民经济,对于商人、富农经济都可以让其发展,而且都可奖励。”

——邓小平在中共中央北方局黎城高干会议上的讲话摘要(1940年4月

材料二“要把扶助贫农、奖励富农在反对封建剥削上结合起来,目的是要使贫的变富,富的更富,通过富民政策促进根据地新民主主义经济的发展。”

——邓小平在太行区第一届英模表彰会上的讲话摘要(1944年12月)

请回答:

(1)两段材料反映了邓小平何种经济思想?

(2)结合时代背景,谈谈你的认识。

【知识点】 邓小平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1】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在西方世界日益关注中国的过程中,《时代》周刊是最典型的代表。毛泽东和邓小平曾分别于1949年3月和1979年1月、1985年9月成为《时代》周刊的封面人物。

——2007年2月7日京西社区

注:

图一标题写着:中国正迈步走向民主统一。

图二标题写着:邓小平,中国新时代的形象。

图三标题写着:中国正在远离马克思。画面对毛和邓两个不同时代的生活进行了对比。一边是革命的队伍高举着马克思的画像,农民在田里插秧;另一边是忙忙碌碌的上班族,高楼大厦,汉堡包,照相机等消费品。

(1)图一、图二中《时代》周刊将上述两人列为当时封面人物的主要原因分别是什么?1981年,邓小平在对毛泽东评价方面作出了怎样的贡献?

(2)以上述两人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各是什么?

(3)你如何看待图三中《时代》周刊标题的观点?用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的实践论证你的观点。

2018-06-12更新 | 54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2】哲人们认为,思想是地球上最美丽的花朵。一个拥有伟大思想的民族,才能拥有不断前进的动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不仅如此,马克思还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由于剩余价值的发现,这里就豁然开朗了,而先前无论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或者社会主义批评家所做的一切研究都只是在黑暗中摸索。

现在他逝世了,整个欧洲和美洲,从西伯利亚矿井到加利福尼亚,千百万革命战友无不对他表示尊敬、爱戴和悼念,而我敢大胆地说:他可能有过许多敌人,但未必有一个是私敌。

——《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材料二现在必须弄清楚一个不容置疑的问题,这就是马克思主义者必须考虑生动的实际生活,必须考虑现实的确切事实,而不应当抱住昨天的理论不放。因为这种理论和任何理论一样,至多只能指出基本的、一般的东西,只能大体上概括实际生活中的复杂情况。

——列宁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归纳马克思重大的理论研究成果。你如何理解材料一中恩格斯对马克思的评价(划线部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列宁是如何论述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社会实际生活的关系的?举例说明以列宁为首的俄共(布)是如何践行自己的观点的?

(3)真理是不断发展的。继列宁之后,毛泽东、邓小平分别是如何发展和完善马克思主义的?

(4)如果你准备写一篇有关上述历史人物的研究性学习论文,可以参考的资料主要有哪些类型?

2018-03-11更新 | 2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3】人类文明是在渐进中不断发展的,其中有从灾难中吸取教训,也有对前人智慧的借鉴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早在19世纪,随着社会生产和物质文明的巨大发展,各国之间交往范围的日益扩大,以及人类社会互相依存程度的不断加深,一些国际机构便根据行业需要而建立起来,如国际电讯联盟、万国邮政联盟等。到1914年这样的组织已有30多个。此外还有一些非官方的国际团体,如各国议会联盟、国际工会联合会以及有关宗教、科学、文学、体育的团体。一战的爆发和战争的长期化,使饱受战乱之苦的各国人民强烈反对帝国主义战争,渴望和平。与此同时,几乎所有国家都认为有必要建立一个新的国际体系来防止巨大的灾难再度发生。于是建立具有政治约束力的国际常设机构的想法应运而生。1919125日,巴黎和会全体会议通过了关于建立国际联盟的建议。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现代史(下卷)》

材料二 列宁的思想虽然深深根植于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分析,但在创建共产主义的方式上至少有一处重要的不同。马克思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的最后阶段,资本主义经济秩序最后将因阶级对立而引起自发的人民起义。相比之下,列宁并不想等待这一自发的革命时刻。因为它要基于一个先进的工业社会,以及一种在产业工人中同样发达的阶级意识,这两样在俄国都不存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加深了欧洲工人运动的裂痕。

——(德)罗伯特•格瓦特《战败者:两次世界大战间欧洲的革命与暴力》

材料三 1985828日,邓小平在会见津巴布韦非洲民族联盟主席、政府总理穆加贝时,对列宁的新经济政策曾有过一次评价。他说:“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这表明,邓小平曾对新经济政策有过反思和借鉴。

——摘编自高长武《试解邓小平对列宁的新经济政策的评价》


(1)根据材料一概括成立国际联盟的时代背景。
(2)阅读材料二,概括导致列宁“在创建共产主义的方式上至少有一处重要的不同”的客观原因。结合所学,概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列宁提出的革命理论。
(3)阅读材料三,结合所学,有关对列宁的新经济政策和邓小平的改革开放这两者的认识,以下有两种认识可供选择讨论:①邓小平和列宁的经济改革在背景、突破口、内容等方面具有深刻的同一性,请阐述之。②邓小平经济思想在理论和实践方面都高于列宁的新经济政策,所以最终也导致不同的结果。试从邓小平对市场的认识和对外政策两方面简述其高于列宁新经济政策的表现。
2021-04-01更新 | 72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