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经济史(旧) >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特点、影响和评价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177 题号:618856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世纪在世界现代化发展道路上有三次重要改革、调整机遇。一次是在20年代的俄国,一次是在30年代西方危机时期的美国,还有一次是在70年代末期以来的中国。”

材料一

1921年列宁说:“目前已经很清楚,我们用冲击的方法,即用简捷、迅速、直接的办法实行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的原则的尝试已经失败了。政治形势向我们表明,在许多经济问题上,必须退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从冲击转到围攻的方法上去。”

—《苏联兴亡史》

材料二

1933年5月12日,(罗斯福)发布农业调整法,强制农民减少耕地面积和牲畜繁殖,以提高农产品价格,解决农副产品过剩问题。国家对缩减耕地和降低牲畜繁殖的人进行补贴。后来政府还对各州、各区甚至很多大农场规定农产品的生产定额,对超过国家规定生产定额的产品课以重税

—《从分散到整体的世界史•现代分册》

材料三

美国在参战前的1940年,联邦政府的科研拨款仅为7400万美元,1952年达18,2亿美元,1965年升至130.1亿美元。国家对科研的拨款占全美科研费用的三分之二。……除科研外,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各种社会保障开支在战后年代也大为增加,各种保险、保健形式的福利开支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比例,60年代一般为15%,70年代已接近20%.……日本在1948——1949年两次制订了“经济复兴五年计划试行方案”,1951年又编制“自立经济的三年计划”。法国从1947年“莫内计划”起,已编制过7个中期经济计划。

—摘自王斯德、钱洪主编的《世界当代史》

材料四

邓小平模式是如何从历史上演变过来的?可以用八个字来概括,那就是“路径障碍,试错反弹”。更具体地说,极“左”思潮体现的路径,使中国在“文化大革命”中陷入到了绝境,形成“路径障碍”,而摆脱这一困境的办法,并不是以邓小平为代表的执政精英预先根据某一种现成的蓝图施工,而是在实践与试错中,不断针对面临的具体矛盾、困难与问题进行政策调整……

—摘自肖功秦《中国百年现代化的六次政治选择》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苏俄调整经济政策的主要原因及其产生的影响。

(2)依据材料二,归纳罗斯福新政在农业方面的主要措施。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在经济发展中美国政府政策的主要变化。

(3)依据材料三概括二战后资本主义各国经济政策发生的主要变化?

(4)依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列举中共在经济体制上摆脱“路径障碍”的主要措施。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21228日,俄国波罗的海舰队的主要军事基地喀琅施塔得发生兵变。起事者通过了一系列决议,表达了全俄特别是农民对继续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不满。苏俄政府没有与起事者进行过妥协性谈判。38日,苏俄政府军队正式开始向喀琅施塔得发动进攻,经过多次推迟的俄共(布)第十次代表大会也在这一天召开,大会通过了《关于以实物税收取代余粮征集制》的决议。在严厉镇压起事者的同时,俄共(布)还通过了《关于党的统一》的决议,责令立即解散一切不论何种政纲组成的小集团,以争取最大限度的党内团结。318日,政府军队最终攻陷喀琅施塔得,镇压了叛乱。

——摘编自沈志华《一个大国的崛起与崩溃》

材料二   1928年,斯大林开始实行由国家计划委员会制定的一系列五年计划中的第一个。在农业方面……虽然苏联政府成功地消灭了几乎所有的私人农场,但集体化农业的产量却被证明是非常令人失望的……这里应该强调指出的一点是,苏联经济的发展是在不顾苏联公民的愿望、使他们受损的情况下取得的;苏联公民被迫为将来而努力工作,忍受现在的贫困——当时消费品不仅匮乏而且昂贵并且质量低劣……尽管苏联取得了五年计划的成就,但苏联社会在大多数西方人看来,似乎并不是一个值得仿效的社会主义乐园。不过另一方面,大多数西方人也都要承认,没有在五年计划下的工业的增长,苏联就不可能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打败希特勒做出那么大的贡献。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苏俄应对喀琅施塔得叛乱的主要措施。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苏联工业化的特点,并分析为什么大多数西方人认为苏联不值得仿效。
2021-06-11更新 | 78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20世纪在世界现代化发展道路上有三次重要改革、调整机遇。一次是在20年代的俄国,一次是在30年代西方危机时期的美国,还有一次是在70年代末期以来的中国。”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十月革命后,苏俄(苏联)的经济社会发展政策经历了艰苦的探索。1921年列宁说:“目前已经很清楚,我们用冲击的方法,即用简捷、迅速、直接的办法实行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的原则的尝试已经失败了。政治形势向我们表明,在许多经济问题上,必须退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从冲击转到围攻的方法上去

—《苏联兴亡史》

到20世纪中期,在极“左”思潮的影响下,中国在“文化大革命”中陷入了绝境,形成“路径障碍”。而最终摆脱这一困境的办法,并不是以邓小平为代表的执政精英预先根据某一种现成的蓝图施工,而是在实践与试错中,不断针对面临的具体矛盾、困难与问题进行政策调整……

——肖功秦《中国百年现代化的六次政治选择》

材料二1933年5月12日,(罗斯福)发布农业调整法,强制农民减少耕地面积和牲畜繁殖,以提高农产品价格,解决农副产品过剩问题。国家对缩减耕地和降低牲畜繁殖的人进行补贴。后来政府还对各州、各区甚至很多大农场规定农产品的生产定额,对超过国家规定生产定额的产品课以重税

—《从分散到整体的世界史•现代分册》

回答问题:

(1)依据材料一指出,“简捷、迅速、直接的办法”和“退到国家资本主义”的政策分别指的是什么?在20世纪70年代末和90年代初,中共在经济体制上摆脱“路径障碍”有哪些重大举措?

(2)依据材料二,概括指出罗斯福新政在农业方面的政策?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在大危机的背景下美国政府的经济政策发生的怎样的变化?

(3)纵观不同时期各国经济发展模式的调整过程,你能得出什么启示?

2018-07-07更新 | 92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191月,苏俄人民委员会决定实行一种特殊的粮食制度。以往,我国史学界和历史教育界一直称这种制度为“余粮收集制”(或“余粮收集制”。近年,一些史学研究者指出,这个译名是错误的。按俄文本义,应译为“粮食摊派制”(或“摊派粮食制”)。该制度的基本内容是,由中央粮食主管部门,根据国家(包括红军)的需要,确定年度征粮总额后,依次摊派至产粮省、县、乡、村,直到每个农户。地方上用半军事化方式,按国家规定的价格,强制征购农民粮食。

——(据《错译的“余粮收集制”与国内史学界对苏联史的误读》)

材料二 列宁设法使国家控制了土地所有权,控制了他所称的“制高点”(包括银行业、对外贸易、重工业和运输业)。对列宁来说,新经济政策并不意味着社会主义在俄国的结束,而是暂时的退步,“后退一步是为了前进两步”。

——摘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这一特殊粮食制度的两种译法反映出的主要差别,并说明该制度对苏俄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指出苏联实行新经济政策的前提,并分析“后退一步”和“前进两步”的含义。
2021-01-25更新 | 85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