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经济史(旧) >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 手工业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 > 中国古代手工业享誉世界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44 题号:6212941

阅读下列材料:

1987年8月在广东省阳江海域发现的一艘古代沉船,被我国考古人员命名为“南海一号”。“南海一号”位于海面下20米深处,被2米厚的淤泥所覆盖,船头朝向西南240度,船体保存依旧完好,整艘沉船没有翻、侧,而是端坐海底,船体的木质仍坚硬如新,敲起来铛铛作响。据初步推算,“南海一号”是尖头船,长度为26米以上,宽度10余米,船身(不算桅杆)高8米,排水量估计可达600吨,载重可能近800吨。按照这条船的载货量计算,文物总数将达到六万件到八万件。目前,从“南海一号”打捞出水的文物,大多数是瓷器,有瓶、碗、盘、碟……分别产自浙江龙泉、福建德化、江西景德镇等,品种超过30种。起获的文物还有:船上用麻石制的长方形条板的“锚”;一些古船身上的碎木块,其材质大部分是马尾松木;一条近2米长的鎏金腰带;一只硕大的金戒指;一只鎏金龙纹手镯:两具眼镜蛇遗骨:在“南海I号“沉船点发现的铜钱已达上万枚,其中年代最古老的是汉代的五铢钱,最近的是南宋初年的建炎元宝;还发现了铜镜、朱砂、胭脂盒等。

依据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南海一号”考古面临的—个问题是“它是否是中国制造的船只”。在上述那些已出水文物中,可以直接用来考证这一问题的是什么?

(2)假如“南海一号”是我国宋元时期的沉船。请结合所学知识推测一下,我们将会从它那现已密封的船舱中,找到哪些种类的瓷器?

(3)假如“南海一号”是我国宋元时期的远洋货船。为了那一次远航,“南海一号”在沉没之前可能到过当时中国的哪几个港口?它又将驶向哪些地方?请结合所学知识和上述材料进行推测并说明理由。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瓷器是中华民族伟大发明之一,是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明清时期,瓷都景德镇“聚佣万余人”,德化地区“骈肩集市让,堆积群峰起,一朝海泊来,顺流价倍蓰,不怕生计穷,但愿通潮水”,瓷器远销亚欧非,外销空前发展。16-18世纪,英、法、荷、丹、瑞典等国先后在广州设立贸易机构,将中国瓷器运往欧洲。外销瓷器为满足各国不同需求,开拓了“纹章瓷”“广彩瓷”等新品种。华瓷广泛进入欧洲社会各阶层,并掀起了华瓷收藏风潮。在中东,华瓷则被广泛用于伊斯兰建筑中。

——摘编自黄纪阳《明清华瓷外销研究》

材料二   18世纪以来,西班牙、日本、德国、英国等国家瓷厂大都采取工业化生产方式,运用抛光、平面切割技术提供新型陶瓷装饰材料   并进行大批量生产,在国际和中国市场排挤中国瓷的生产与销路。而中国陶瓷仍然采用焚香计时、试片测温这种几千年的传统方法。由于自身存在的各种因素,中国陶瓷生产日渐凋零,不仅退出了国际竞争,甚至国内市场也逐渐被日本和西方占领。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变成了一个陶瓷进口国,高档细瓷需要大量进口。1927年以前,景德镇每年产值为1000万元,“据最近江西陶务局调查去年(民国十八年)景德镇瓷器出产总值实减少三四百万元。”到1932年,全年产值仅60万元。这种巨大反差,引起爱国人士反思。

——摘编自练崇潮《近代中国陶瓷业发展轨迹》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瓷器外销的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瓷器贸易地位变化的原因。
2021-07-13更新 | 118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2】技术的进步会促进生产的发展和社会的变革。回答下列问题。
据文献记载,宋代海船以载重6 0——120吨左右者居多,载重300吨左右者亦不少,此外还出现一些载重600吨左右的大海船。宋代造船数量亦相当可观,每年仅明州和温州造船便在六百艘之上。此外,船上还有抛泊、驾驶、 起旋、转帆、测深等部件,设备齐全,安全可靠。这时,指南针的使用更先进,更广泛。为了使指南针有固定的装置,罗盘的雏形诞生了。到了十三世纪,罗盘导航已成了航海的唯一依据。出洋航海“全凭南针,或有少差,即葬鱼腹。”凭借这些有利保障,宋代外销瓷才得以完整无损地如期抵达各国。

——戴鸿文《论宋代瓷器外销的历史条件》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宋代瓷器外销的条件。
鸦片战争爆发前夕,曼切斯特商会主席致信外交大臣巴麦尊(V.Palmerston):“中国人不用任何机械去帮助体力劳动,纱布品质恶劣。尽管中国人勤劳耐苦,劳动价格低廉,其成本总远在我们所能供应他们的成本之上,因为我们是用机械技巧帮助劳动的。……在这次对华交涉中,……我迫切地恳求你……注意到将来 (对华贸易) 可能扩张的程度。中国那庞大的人口,并且一般也是穿得很好的人民,是能够成为我们制造品之最最重要的大量消费者的。”

——严中平《中国棉纺织史稿》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说明18世纪至19世纪初期输入英国原棉数量变化的原因及影响。
(3)阅读上述材料,围绕“科技与发展”谈谈你的认识。
2017-12-24更新 | 61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明代江南与西北地区的经济交流中,官方市场是南北方经贸联系的重要渠道。边军因制作冬衣御寒、折为军饷和战功奖赏品而需要大量棉织品,其中绝大部分从江南地区贩运而来。官方的茶马互市亦很兴盛,梭布、绸缎等是茶马互市的重要内容,绝大部分也来自江南。西北地区输入江南地区的则主要是各类毛皮、羊皮、药材等产品。官方市场及边境贸易带来了西北地区商品流通的繁荣及西北商人的活跃,为山陕地区的众多商人日后步入全国市场奠定了基础。边境贸易促进了边境城镇的兴旺,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大量的江南棉布运销西北地区也带来了江南市镇的繁荣。明末松江府须上纳棉布12万余匹之巨,加之政府委派的商人采买,成为织户棉织品最可靠的市场保证。但从长远角度看,它又给江南手工业生产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惰性,使其无需锐意进取。

——摘编自张海英《明代江南与西北地区的经济交流》


据材料,概括明代江南与西北地区经济联系的特点并分析其积极影响。
2021-03-17更新 | 55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