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经济史(旧) >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 古代主要经济政策与土地制度 > 海禁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31 题号:6246986

材料一“二年一次朝贡,每船不过一百五十人。”“所贡方物止以所产之布十匹足矣。”“番邦远国……其所贡方物,不过表诚敬而已。”

材料二“我朝(明)立法垂训,尤严夷夏之防。至今海滨父老相传,国初寸板不许下海。”

——《甓余杂集》

材料三凡沿海去处,下海船只,除有号票文引许令出洋外,若奸豪势要及军民人等,擅造二桅以上违式大船,夹带违禁货物下海前往番国买卖,潜通海贼,同谋结聚……者,正犯比照谋叛已行律处斩,仍枭首示众,全家发边卫充军。

——《大明律.兵律二》

材料四传统中国……建立的贸易体制不在于贸易而在于其政治性,即“自古帝王临御天下,中国属内以制夷狄,夷狄属外以奉中国”的“华夷秩序”。……在儒家的眼中,天下秩序应该是以“仁”为精神、以“礼”(宗法伦理秩序)为架构。“礼者,天地之序也。”

——骆昭东《从全球经济发展的视角看明清对外贸易政策的成败》

(1)据材料一,概括明朝政府对外贸易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目的。

(2)材料二、三中有关明初实行“海禁”的记载有何不同?你认为哪个更可信?为什么?

(3)据材料四,指出明朝政府实行对外贸易政策的指导思想。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清朝的这一制度成功地防止欧洲人渗入中国内地,将普通的中国私商排除在对外贸易之外,表面上也保持了中华帝国的“尊严”。通过关税和对行商的勒索,掠夺了对外贸易的大部分利润,从而使中国商人阶层不能因对外贸易的发展而成长。而以英国东印度公司为首的西方商人在广州制度下则能以合理的价格得到中国商品,满足西方市场日益增长的对中国商品的需求,并毫无风险地获得巨大利润,尽管他们对广州制度仍有诸多抱怨。

——庄国土《广州制度与行商》

对材料中关于广州制度的观点进行评价。

(要求:评价时对材料中的观点赞成、反对或另有观点均可,观点明确;选择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进行评价;史论结合。)

2017-08-13更新 | 20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834年发生了一件意义深远的事件,……那就是东印度公司对华贸易垄断权被取消。自十八世纪中叶以来,自由放任和贸易自由等信念一直在英国积极发展,东印度公司的垄断特权遭到了实力日益上升的商人阶级之激烈抨击,这个阶级一直被排斥在有利可图的亚洲贸易之外。当东印度公司的特许状在1813年需要续签之时,国会考虑了贸易自由的呼声,使印度贸易对所有人开放,但最终仍给予该公司另一个二十年垄断对华贸易的期限。

这导致了中英关系的一个根本性变化,英国政府取代了东印度公司与中国打交道,官方关系替代了非官方关系。虽然贸易利益仍然左右着政策,但对国家尊严和威信的考虑具有比以往更重要的意义。这一变化对业已危如素卵的广州体系构成了一个重大打击。鸦片走私贸易在沿海的扩展,事实上已招致了单口贸易和垄断性广州贸易体系的终结。公行和东印度公司不再控制已扩展了的商务活动,货头委员会现在又被新委任的英国官员所替代。不幸的是,中国人丝毫不理解这些变化的含义,也没有作任何准备来应付这种新形势。正是在这样的状况下,律劳卑被任命为英国驻华商务总监督。英国政府特别告诫他:不要使用威胁性的语言,也不要去触动中国人的敏感之处;除非迫不得已否则不要运用军事力量;审判牵涉到在华英国臣民的案件。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请回答: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东印度公司对华贸易垄断权被取消的背景。
(2)依据材料概括中英两国在东印度公司对华贸易垄断权被取消后各自的对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对策导致的结果。
2019-01-21更新 | 11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明初,由于倭寇对沿海地区的骚扰,明太祖诏令“濒海民不得私自出海”,仅有的朝贡贸易不断赔本,以致郑和七下西洋之后停止。“市通则寇转而为商,市禁则商转而为寇”,1567年隆庆开关,流入中国的白银约为3亿3千万两,相当于当时全世界生产的白银总量的三分之一,促进资本主义萌芽,为张居正的全面改革奠定了经济基础。清初禁令未设,见市井贸易咸有外国货物,民间行使多以外国银钱,因而各省流行,为断绝对郑成功等反清武装的物资供应,顺治帝实施禁海和迁海令(将沿海居民内迁50里),这严重影响了沿海地区经济的发展。1683年统一台湾后实施展界,第二年设江浙闽粤四省设海关,开关贸易。随着殖民者东来,1717年。清政府下令不许中国商船到欧洲人控制下的南洋地区进行贸易。1727年又明确规定外国商船只能到广东的虎门和福建的厦门两处。1757年乾隆皇帝宣布西洋商船只准在广东的虎门一处停泊贸易。1759年颁布《防范外夷条规》,建立“公行”由官方特许的商人垄断外贸。外国人来只准在每年的五月至十月间来广州做买卖,且必须经由公行办理,住“夷馆”内,期满必须离去。中国人不准向外商借贷资本。高税额,出口货限制品种和数量。清朝海外贸易的大门越开越小。

材料2:乾隆末年,中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第一位,人口占世界1/3;农业、手工业、贸易、城市发展等都居于世界先进水平:对外贸易长期出超,大量白银流入中国。

材料三:1793年,乾隆帝在其《敕谕英吉利国王书》中说:“天朝物产丰盛,无所不有,原不借外夷货物以通有无。”在迎接马戛尔尼使团的过程中,清朝政府始终关注的是觐见的礼节问题。而对使团携带的给中国皇帝大量珍贵的礼物,诸如天体运行仪、天文望远镜、地球仪、计时器、榴弹炮、毛瑟枪和连珠枪,一艘当时英国最先进、装备有110门重炮的军舰模型,当时代表最先进的科技产品以及各种工艺品、反映欧洲历史文化及风俗习惯的绘画等毫无兴趣。马戛尔尼曾邀请清朝名将福康安检阅英国使团的卫队演习欧洲新式的器操法,不料福康安回答说:“看亦可,不看亦可。这火器操法,谅来没有什么稀罕!”

材料四:诚如顾炎武所指出:“海滨民众,生理无路,兼以饥馑荐臻,穷民往往入海从盗,啸集亡命”。被迫转入走私和武装走私,并出现了一些大的海上武装走私集团。马克思说:“资本在它的萌芽时期,不能单靠经济关系的力量,还要依靠国家政权的帮助才能确保自己榨取足够的剩余劳动的权力。”“一个人口几乎占人类三分之一的大帝国,不顾时势,安于现状,人为地隔绝于世并因此竭力以天朝尽善尽美的幻想自欺。这样一个帝国注定最后要在一场殊死的决斗中打垮:在这场决斗中,,陈腐世界的代表是激于道义,而最现代的社会的代表却是为了获得贱买贵卖的特权——一这真是一神任何诗人想也不敢想的一种奇异的对联式悲歌。”

材料五:1842年签订《南京条约》,中国被迫向西方打开大门,但清政府仍然坚持闭关政策的作法,外国商品依然难以进入中国,1860年《北京条约》的签订最终决定了清政府闭关政策的破产。自1898年至1910年,清政府又主动开设了30余个商埠。分洋人之利,促进地区发展,并抵御外侵。

(l)据材料,概括明清时期实施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的原因,并分析其目的和影响。

(2)据材料四、五,谈谈你对晚清政府闭关与开关的认识。

2017-05-17更新 | 55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