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史学热点 > 政治类热点 > 对外交往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277 题号:6275656
(三)近代以来的中国外交
材料一:“外交之道与自强之谋相为表里”;“委曲周旋,但求外敦和好,内要自强”; “外须和戎,内要变法”。                                               

------李鸿章《李文忠公全集·奏稿》


材料二:“吾中华民国全体今布此和平善意之宣言书于世界,更深望吾国得列入公法所认国家团体之内,不徒享有种种之利益与特权,亦且与各国交相提挈,勉进世界文明于无穷。盖当世最大最高之任务,实无过于此也。”                  

------1912年孙中山《告各友邦书》


材料三:“我国和各社会主义国家都需要和平,世界各国的人民也都需要和平……为了争取世界的持久和平,我们必须进一步地发展同社会主义阵营中各个兄弟国家的友好合作,并且同一切爱好和平的国家加强团结。我们必须争取同一切愿意和我们和平共处的国家,在互相尊重领土主权和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建立正常的外交关系。”

----1956年毛泽东中共八大开幕词


材料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个美好的目标,也是一个需要一代又一代人接力跑才能实现的目标。中国愿同广大成员国、国际组织和机构一道,共同推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进程。”                                        

----2017年习近平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的演讲


问题:
(1)列举材料一有关李鸿章参与“外须和戎,内要变法”的史实。材料二和材料三分别反映中国所处怎样的时代背景?
(2)材料三反映了中国怎样的外交理念?四则材料反映了中国外交变化怎样的特点?
(3)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你如何看待近代以来中国的外交?
【知识点】 对外交往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朱元璋推翻元朝的统治建立明朝政府后,积极发展同周边国家的关系,重新确立了以明朝为宗主国的地区安全合作体系。在这一体系下,凡是与明朝建立宗藩关系的国家,都须经过明朝的认可与册封,发生王位更替时,也要经过明王朝的许可,新王也须得到明朝的册封,这也被藩属国视作其政权合法性的标志。在这种宗藩关系下,明朝与藩属国之间,虽然名义上是君臣关系,但实际上对藩属国的内政并不干预,即使藩属国之间发生王位争夺的政变,明朝也很少出兵,而仅仅是对篡夺王位者予以道义上的谴责,或者积极从中斡旋。一般情况下。新的国王也会主动与明朝缓和关系,尽量争取明朝的册封和认可,这也是其寻求合法性与巩固权力所必需的。由此可见,明朝与藩属国的关系不同于西方的殖民侵略,对于这一点,即使是西方学者也有着清醒的认识,如美国著名汉学家费正清就指出,明朝与藩属国的关系,“不是一种侵略性的帝国主义”。而是“表现出传统的文化主义”。

——摘编自张献忠《略论中华文明没有侵略和称霸的基因》

材料二   美国无疑将变成一个帝国,但并不是历史上罗马帝国、中华帝国、阿拉伯帝国、蒙古帝国和俄罗斯帝国那种单纯幅员扩张所形成的帝国,也不是英法等欧洲国家那种建立在直接控制基础上的殖民帝国,而是一种新型的帝国。它以强大的生产能力和贸易能力为基础,要求其商品和影响力能够自由进入世界各地,同时尽可能地减少对海外领土的直接控制以便节约政治和财政成本。用一句话归纳,美国作为一个国家是有边界的,作为帝国则是无边界的。这种帝国发展的逻辑正是无孔不入的资本的逻辑。

不论是否有意,美国的海军扩建一开始就不是针对英国海上霸权的,甚至可以说美国从未认真考虑过和英国进行一场海上较量。一些国会议员虽然叫嚷“美国舰队应该主宰大西洋西部和太平洋东部”,但在实际部署上,美国海军在大西洋方向完全处于防御态势,其战略构想以默认英国皇家海军对大西洋的控制为前提。这一点是与德国1897年以后海军扩建最大的区别,后者的矛头恰恰明确指向英国。

——摘编自徐弃郁《帝国定型:美国的1890——1900》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朝宗藩关系的特点,并分析其弊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美国崛起方式不同于传统大国的地方,并分析其影响。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影响大国之路不同走向的主要因素。
2019-01-21更新 | 204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关于英文称呼中国国名为“CHINA”一词的来历,比较流行的说法是来源于瓷器,因为在英语中,中国和瓷器都是“CHINA"。另外,也有人认为,"CHINA”一词的产生与秦朝有关,因为英文中“秦”的翻译是“CHIN"。还有一种观点则把“CHINA”与丝绸挂上了钩。在法文中,“丝”的拼写则为“CHINE",与英文“CHINA”的发音与拼写已经非常接近,最后再从法文正式“过渡”到了现在的“CHINA”一词。而古代日本在提到笼统的中国概念时,则称中国为“汉土”或“唐土”。


问题:根据材料,分析英文“CHINA”一词以上三种说法和日本古代称中国为“汉土”或“唐土”的历史文化原因。
2020-02-14更新 | 12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3】中法关系是中国外交中的重要一环。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并没有急于寻求西方国家的国际社会承认。就在法国政府内部主张承认中共政权的意见趋于一致,并准备采取相应行动时,美国开始对法国直接加压力,“追使法国与美国及西方其他国家保持一致,坚持不承认新中国的立场”。

1954年的日内瓦会议,中国帮助法国跳出印度支那战争的泥潭,而提供了中法关系正常化的极好机会。法国有意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同样是由于美国政府的强烈反对并加强大的影响,法国再次错过与中国建交的机遇。

1964年,美国国务院又给法国政府递交了照会,强烈反对法国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但戴高乐却丝毫不理会美国的照会,1964年1月27日,中,法两国政府发表联合公报决定建立外交关系。美国认为:“十分明显,法国如果承认中国,将不利于我们和其他自由国家,美国反时承认共产党中国。”但随着台湾与法国的断交,逐渐的在美国出现了只有一个中国”的声音。

——摘编自黄庆华《中法建交始末﹣20世纪40﹣60年代的中法关系》


结合时代背景,分析中法关系的变化发展,并谈谈你的认识。
2019-03-21更新 | 48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