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经济史(旧) >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 殖民扩张与世界市场的拓展 > 英国殖民帝国的崛起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130 题号:637469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7世纪末,英国卷入一系列争霸战争,尽管战争带来贸易与殖民上的优势,但也使国家财政出现亏空。1694年8月,一批伦敦金融家与政府达成协议:为政府提供有保障的贷款,保证军费开支;而政府允许其成立英格兰银行,并赋予其多种特权。到18世纪中叶,英格兰银行完成了从私人性质向英格兰中央银行的转变,发挥着政府银行的职能。18世纪的英国,人们将积攒的资金作为有利息的存款存放在当地有名望的商人那里,商人随之把钱以更高的利息借贷出去,从中获利。借方多是农场主或作坊主,渐渐地,这些商人成为专职的银行家,他们的商铺变成为地方银行,到1810年至少有650家。这些银行家解决了工业化之初企业家的融资难题。

——摘编自《论18世纪英国银行业的兴起》

材料二   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纷纷在中国设立银行,外资银行几乎垄断了中国国际汇兑业务与国内金融市场,控制了清政府财政金融和民间商业实业。19世纪末期,清廷终于认识到“非急设中国银行,无以通华商之气脉,杜洋商之挟持”,责成盛宣怀“选择殷商,设立总董(总行董事),招集股本,合力兴办,以收利权”。1897年5月,通商银行在上海成立,朝廷授权该行发行银元、银两两种钞票,打破了外商银行把持中国金融的局面。通商银行在北京、烟台、重庆、香港等处设立分行,业务涉及洋行、中国商号和钱庄、少数近代企业,盛极一时。通商银行的酝酿筹设以及初期运作,成为中国新式银行业和相应制度构建的先声。1900年,北京分行被八国联军焚毁,业务随之萎缩。民国时期被四大家族控制,受总体经济环境和战争影响,40年代通商银行已有名无实。

——摘编自《盛宣怀:力挽狂澜打造中国人的第一家银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英格兰银行与英国地方银行的不同。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通商银行与英格兰银行的相似点。
(3)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综合评述通商银行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移民往往折射出特定的地域历史发展特征或某个时段的历史发展趋势。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17世纪起,英国步西班牙的后尘,开始在北美大陆建立殖民地。1607年,伦敦公司依据国王的“特许状”建立了第一个北美殖民地——詹姆斯城。北美殖民地居民来自英、法、德、荷等国,他们是为了逃避政府迫害和天灾人祸,或者是为了追求信仰自由和美好生活。凭借武器和物质上的优势,他们驱逐或屠杀土著居民印第安人,强夺其土地。18世纪中叶,北美殖民地的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日益加快,代表了经济发展的方向。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近代史编》(上卷)

材料二 闽南及粤东地区人多地狭,田少山多,所以尽管禁令森严,福建沿海的闽南人还是向台湾偷渡不绝,直到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才被承认完全合法。移民开禁以后,大批闽粤移民纷纷来台。嘉庆十六年(1811年),台湾居民除土著外共有232443户、1901833口,一百余年增长了近十倍。明末以来,台湾西部、东部沿海平原和中部盆地先后得到开发。台湾向大陆输出米、糖、硖黄、藤条等,由大陆输入日用百货,大洋贸易的转运经济转变为两岸贸易。

——据葛剑雄《简明中国移民史》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北美为何会成为17世纪西欧的殖民对象?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闽粤移民台湾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这一移民对台湾地区经济发展有何作用?
(3)从本质上说,17世纪开始的西欧移民北美较之于明清时期闽粤移民台湾,前者在经济领域的影响有哪些新特点?
2018-11-24更新 | 140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近代早期西方盛行“重商主义”:认为金银是至高无上的,它代表真正的财富,国内贸易不能增加金银,所以应扩大贸易顺差,转从他国获取,是一种重在维护本国利益的“经济民族主义”。一方面,给出口商予以补助,降低出口产品的成本,使其在国际上更有竞争力,另一方面,对进口商品征收高关税。采取这些措施,国家会受益匪浅,日进斗金,不仅可维持王室的开支,改善民众的生活,更重要的是,这代表着更多的舰队,更广阔的殖民地,更大的生产,更丰厚的利润,在这个“良性循环”中,国家会日益殷实。

——摘编自高德步等《世界经济史》

材料二   近代国门被打开后,一些有识之士意识到,西方各国“平时谋国精神,专在藏富于商,其爱之也若子,无微不至,宜其厚输而无怨也”。他们也提出“商战”的经济民族主义观点,强调“外国所需于中国者,自行贩运;中国所需于外国者,自行制造”。甲午战争之后后,民族主义思潮的高涨,国人主权意识进一步觉醒, “主权亡则国亡”成为普遍共识。20 世纪初人们的利权观念之侧重点已由经济利益转向国家主权。

——摘编自袁为鹏《晚清经济民族主义思潮的内在矛盾与误区》

材料三   任何国家和民族在追求自身发展时,若一直忽视甚至无视全人类共同利益的存在,则不仅损害自身,更要殃及全人类。

——贺金瑞 《全球化与交往实践》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方“重商主义”和晚清“商战”思想主张的相同之处。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西方“重商主义”和晚清“商战”思想产生的不同影响。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经济民族主义”。
2020-04-27更新 | 71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3】棉花帝国:一部资本主义全球史。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17世纪初开始,印花棉布逐渐被英国人喜爱,成为最时尚的服饰材料。印花棉布的进口量从17世纪30年代每年进口1万匹,增加到17世纪末的125万匹。17世纪末期,英国东印度公司的棉布贸易要占进口总额的60%~70%。1719年,一个作者这样描述英国人的服饰:“所有卑微的人,包括奴仆都穿上了棉布服饰。”由于毛纺织商人不断向议会请愿,从17世纪末期开始,议会多次通过法案,禁止从印度、中国等国进口印花棉布,并严禁使用彩色印花棉布,但收效甚微。议会没能有效地抑制英国人消费棉布的热潮,也不能有效阻止毛纺织业的衰退,反而进一步刺激了英国本土棉纺织业的发展,为英国本土仿制印度棉布创造了条件。

——据王洪斌《18世纪英国服饰消费与社会变迁》

材料二   棉花对于英国来说是如此重要,以至于到1856年,曼彻斯特商会准确地描述道,这个行业“在规模和效用上没有任何其他制造业可以比拟”。英国制造商把重点放在高质量的纱线和布料上,同时英国越来越依赖世界殖民地或半殖民地地区的市场。到19世纪50年代,英国生产的全部棉产品中有一半以上用于出口。

1786年,美国的种植园主开始大量种植棉花,美国向英国出口的棉花数量迅速增长。1793年,惠特尼建造了一种新轧花机器,将轧花的生产效率提高了50倍。19世纪,联邦政府侵略性地获得了许多新领土。为了大规模扩大棉花生产,种植园主购买大量奴隶。直到1861年美国内战爆发,棉花产业和奴隶制携手并进、同步发展,美国成了新兴的棉花帝国。

——据斯文·贝克特《棉花帝国:一部资本主义全球史》

材料三   英国在印度要完成双重的使命:一个是破坏的使命,即消灭旧的亚洲式的社会:另一个是重建的使命,即在亚洲为西方式的社会奠定物质基础。

——据马克思《不列颠在印度统治的未来结果》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7~18世纪英国棉布大量进口的背景及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和美国先后成为棉花帝国的相同条件,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棉花帝国崛起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英国在印度要完成“双重的使命”的看法。
2022-06-29更新 | 114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