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世界史 > 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 >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 > 一战后的国际秩序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4 引用次数:37 题号:6425125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概括材料一中两幅图片反映的共同主题。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非战公约》的进步意义。
材料二
1962年9月2日,苏联宣布将向古巴供应武器和提供技术专家。
1962年10月22日,肯尼迪总统公布苏联在古巴部署核导弹的事实,宣布武装封锁古巴,要求苏联在联合国的监督下撤走核导弹。
1962年10月23日,肯尼迪宣布从24日起拦截和检查前往古巴的舰船,全球美军进入核战备状态。赫鲁晓夫也宣布苏联和华约的武装力量进入最高战备状态。
1962年10月28日,美苏达成协议:苏联拆除部署在古巴的导弹并在联合国核查后运回本国,美国允诺拆除其部署在土耳其针对苏联的导弹,并保证不进攻古巴。
1962年11月20日,美国在确定苏联履行协议后,宣布解除对古巴的封锁。
1963年8月30日,美苏首脑之间的“热线”电话投入使用。

——摘编自《从古巴导弹危机看危机的处理》等


(2)根据材料概括古巴导弹危机呈现的特点。指出两国处理危机的相同策略并分析其影响。
材料三
……条约规定,美苏双方将全部销毁和彻底禁止射程为500至1000公里的中短程导弹和射程为1000至5500公里的中程导弹。这是美苏裁军谈判史上第一个真正减少核武器数量的条约,但条约规定要销毁的核弹头的数目只占两国拥有的核弹头总数的3%—4%。
(3)根据材料指出该条约的名称,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该条约签订的积极作用
(4)综上,谈谈你对解决国际社会所面临重大问题的认识。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推荐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美国总统的就职演说,是研究美国历史的重要资料。

材料一   在海上我们已深受其辱,但我们不希望以牙还牙,而且保持着另一种若即若离的意识,那就是注重与战争本身直接有关的问题以外的那些利益。……经过那些致命性的骚乱所造成的30个月的悲惨事件,我们已经成为世界公民。……我们国家的命运在于我们是否能保全这个国家。

——威尔逊总统连任就职演说(191735日)

材料二   今天,在这一战争年代,我们已经以可怕的代价取得了教训,我们将从这些教训中受益。我们已经知道,我们不能独立生活在和平之中,我们自身的福祉维系在其他遥远的国家的福祉之上。我们已经懂得,我们必须像人那样地生活,而不是像鸵鸟,或是圈着的狗那样地生活剖我们已经懂得了如何做世界的公民,如何做人类社会的成员。

——罗斯福总统第四任就职演说(1945120日)

材料三   我们的人民渴望并且决心为地球的和平……公正而持久的和平而努力。在追求这些目标的过程中,美国和其他有相同看法的国家发现:还有另一种制度有着与我们完全相反的目标,并有着一种迥然不同的观点。……我们正在逐渐而明确地编织起一个国际安全和日益繁荣的世界网。

——杜鲁门总统就职演说(1949120日)


(1)概述材料一中威尔逊关于美国国际政策的主要观点。结合自演说发表之日至1922年间的相关史实,分析美国的行为是否体现了“不希望以牙还牙"的观点。
(2)材料一与材料二中“世界公民”分别指什么?“可怕的代价”是指哪一事件?
(3)材料三中,杜鲁门关于国际政策的主要观点是什么?综合材料一至材料三,美国总统国际政策观点变化的根本出发点是什么?
2021-07-07更新 | 80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中国基本上是处于英、俄、美、法、德、日六大强国的联合控制之下。大战的爆发,则使帝国主义列强在华的力量对比和争夺权益的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日本成了亚洲唯一强大的力量,一定程度摆脱了欧美列强的牵制和竞争。

当时统治中国的袁世凯政府虽已控制了全国多数省区,但根基并不巩固。欧战爆发之初,为逃避日本的侵略,袁政府也试图利用列强之间的矛盾,采取了一些应变措施:始而宣布局外中立;继而提议限制战区;又曾秘密同德国谈判收回胶澳;后来还与虎谋皮,要求中日共同出兵攻打胶州。但这些努力,由于得不到其它帝国主义列强的支持,在日本的威胁利诱之下,无不被迫撤回原议。

19141031日开始,日本及英国共同攻打当时由德国控制的青岛,至117日结束。日本获胜,占领青岛。

——摘自黄尊严《1914年日本对德宣战动因新探》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14年日本对德宣战的原因。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日本对德国宣战带来的影响。
2022-03-02更新 | 56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推荐3】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有同学为研究武则天收集了如下材料


内容出处
史料一夫能渡一切苦厄者,其惟世尊乎!惟佛之国,黄金界道。唐《御史台精舍碑》(701年)
史料二则天以方庆家多书迹,尝访求右军遗迹……王方庆乃献王羲之以来二十八人书迹……则天乃令中书舍人崔融为《宝章集》,以叙其事,复赐方庆,当时甚以为荣。《旧唐书》卷《王方庆传》
史料三则天太后践祚临朝,欲收人心,尤务拔擢,弘委任之意,开汲引之门,进用不疑,求访无倦,非但人得荐士,亦许自举其才。陆贽《请许台省长官举荐属吏状》(792年)

(注:《御史台精舍碑》是崔浞在武则天朝任殿中侍御史时所撰写的,旨在借助佛教的感化力,使有罪官员忏悔)

材料二   明代后期,景德镇民窑业快速发展,外来劳工不断增加,城市人口也随着发展膨胀。嘉靖年间,景德镇人口已是“主客无虑十万余人”,他们以“窑业佣工为生”。到清代,景德镇“烟火逾十万,陶户与市肆当十之七八,土著居民十之二三”,景德镇社会结构逐渐变得复杂,各种矛盾也日益凸显。

明清景德镇瓷业冲突表

时间事件纪要资料来源
嘉靖十九年
1540
因水灾后饥荒,浮梁县窑户遣逐乐平县雇工,乐平县工人遂行劫夺,终致浮、乐二县民众聚众互相仇杀。《明世宗实录》
乾隆元年
1736
坯户吴以恒、胡万正欲增银色,与窑户万美生争闹停工。《康雍乾时期城乡人民反抗斗争资料》
乾隆、嘉庆间
1796
御厂脱胎画坯工人王子贞领导的“毛银改纹银运动”。毛银是散银,成色不好。坯厂发工资,原以纹银发给,后改成毛银,使用时较纹银要贬价。所以工人们要求改纹银,举行罢工,遭官府镇压。《景德镇陶瓷史稿》
嘉庆、道光间
1821
以蒋知四为首,争取每名工人每月十二两肉,举行罢工,称“知四肉”运动。《景德镇陶瓷史稿》

——据刘朝晖《明清以来景德镇瓷业与社会》整理

材料三   某国际组织以保障国际和平与促进国际合作为宗旨。规定通过集体安全、裁军、和平解决国际争端等措施,以保障会员国的领土完整和政治独立,并规定对违背者实行经济制裁。每个国家都有一票表决权。大会的决议,除特别规定者外,均需全体一致通过。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一则史料,阐述其对研究武则天的价值。
(2)根据材料二、指出明清景德镇瓷业冲突主要是由哪些矛盾引起的?
(3)材料三中的“某国际组织”具体指的是什么?它奉行的宗旨是什么?
2024-02-14更新 | 17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