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经济史(旧) >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 发达的古代农业 > 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 > 水利、灌溉、施肥、育种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133 题号:6473034
中国古代曾以农耕经济为基础、创造了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但明清以来,在人类文明发展的历程中,中国却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阅读下列史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农业科技成就(部分)
时期内容备注
春秋战国牛耕、铁农具
都江堰、郑国渠
测知二十四节气有利于安排农事
秦汉耧车提高播种效率
选种、育秧提高产量的重要途径
魏晋南北朝翻车
《齐民要术》
隋唐筒车、曲辕犁
宋元踏犁由人力操作,弥补耕牛的不足
《农桑辑要》元朝政府研发的农业指导用书
《十二气历》
明清《农政全书》

(1)精耕细作是中国古代农业的显著特点。根据材料一概括这一特点的主要表现
材料二   世界著名经济史学家贡德·弗兰克认为:“11世纪和12世纪的宋代,中国无疑是世界上经济最先进的地区。自11世纪和12世纪的宋代以来,中国的经济在工业化、商业化、货币化等方面远远超过世界其他地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宋代经济在“工业化、商业化、货币化”方面超越前代乃至世界的地方。
材料三   明末清初,商帮中的货币商人先后创办了印局、账局、票号等。金融机构的创新是明清金融革命的最重要内容,但遗憾的是它们的业务局限在汇兑领域。不仅如此,由于缺少海上贸易的发展,丧失扩大发展的机会。

                                                                                       ——《论明清的金融机构》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明清之际中国的金融创新为什么“丧失扩大发展的机会”?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1】各种灾难一直伴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人类史既是一部灾难史,也是一部与灾难抗争的历史。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周易》有云:“水火既济,君子以思患而预防之”。
《礼记,王制》:“国无九年之蓄,曰不足:无六年之蓄,曰急;无三年之蓄,曰国非其国也。三年耕必有一年食,九年耕必有三年食,以三十年之通,虽有凶旱水溢,民无菜色。”《汉书,食货志》:“令边郡皆筑仓,以谷贱时增其贾而籴 , 以利农;合贵时减其贾而粜,名日常平仓”。
材料二:黑死病毫无偏倚的把死亡带到每个人面前,全家死光的贵族留下了大量的荒芜土地,由于没有劳动力,薪水不得不提高,农民有了收入来买下闲置的土地,结果他们中有多人成了拥有土地的新贵族,农奴阶层由此瓦解。灾难之后,许多地区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经济增长,传统的地租形式基本失灵,使商品式的经济得到萌芽,特别是由实物地租向货币地租方面的转换。对“少数群体” 犹太人、穆斯林、外国人、乞丐以及麻风病人的迫害开始出现,这些人被指责为是“造成”瘟疫的祸端。人们由于黑死病的侵袭懂得了许多卫生习惯,这样,欧洲的下水排污系统才得到了彻底的改善,一一直到今天,人们还在为英国伦敦宽敞有如隧道的下水管感叹。除此以外,火葬开始成为最重要的丧葬方式;原本位于房间中央的壁炉被移到了墙边;房间也变得更加坚固,开始采用灰泥或者石头来代替木版。
在宗教方面,经过这次死亡大灾难的洗礼,充分暴露出教会的无能,人们清楚地洞悉了称万能、救世的宗教与教会,在灾难面前竟然同样毫无作为。从而对宗教的传统权威性产了了很深的、合乎情理的怀疑与动摇。人文主义的思想开始复苏,文艺复兴的萌芽开始孕育。艺术家的作品中不再是宗教形象一统天下,悲观和抑郁的情绪,赎罪和死亡的主题成为这个时期的重要题材,以至后来才发展出歌特式的风格。
更重要的是,由于黑死病肆虐,大学宣布停课,政府不准人们离家远行。正是这个时期,使一位名叫伊萨克牛顿的年轻人在此期间由无穷等比级数的解法创立出一门很重要的数学学科一一微积分。

一一据维基百科整理


材料三:1 9 2 3年9月1日,日本关东地区发生里氏7. 9级地震,接着又引发了了火灾、海啸和泥石流等次生灾害,东京地区有超过14万人死亡。这是日本历史上造成伤亡人数最多的地震,史史称关东大地震。一战时日本经济获得迅速发展,但战后发展经济的各种有利条件消失,经济发展减慢。关东大地震引发了震灾经济危机,自此日本经济长期陷入危机和慢性萧条状态。在政治上,关东大地震后日本政府加大了对对社会主义运动、工人运动的打击力度;与此同时,日本国内极端民族主义的倾向进一步增强。

一张经纬《对20世纪30年代初期日本经济危机的再认识》


材料四:近代以来英国针对空气污染和水污染的部分法律

一一据梅雪芹《历史学与环境问题研究》


(1)根据材料一归结中国古代对付灾荒的思想和举措。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说明其他重要举措。
(2)依据材料二评价黑死病对欧洲的影响。
(3)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说明对日本而言,“战后不利条件”有哪些?日本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发生了什么重要变化和对世界的影响。
(4)材料四说明了什么问题?列举20世纪四五十年代以来资本主义发展中出现的有利于环境改善的因素。
2011-05-25更新 | 665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防治水害、兴修水利、发展农田灌溉排水事业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奴隶社会时期的农业生产形式是井田制,布置在井田制上的灌排渠道称为沟洫。农田沟洫发展至周代,已较为系统和完善。战国以来,随着新的封建制度的确立,农田水利建设蓬勃兴起,大型渠系工程取代了农田沟洫,如海河流域的漳水十二渠、长江流域的都江堰、黄河流域的郑国渠,水利工程技术迅速发展。东汉以后,陂塘水利加速发展。唐宋时期,江南水利迅速发展,太湖流域的圩田较为发达。封建社会后期,农田水利建设多由地方自办,兴修普遍。

——摘编自张蜜《我国古代发达农田水利》

材料二   水是农业的命脉。秦汉时期,一系列大规模灌溉渠系陆续兴建,由此而形成了关中、成都平原和冀、鲁、豫等几个重要的农业经济区。中唐以后,长江下游塘浦圩田水利的发展为农业经济重心逐渐南移江南地区创造了条件。长江流域沮洳下湿地区,随着塘浦圩田水利的发展,灌溉技术的进步,耕作栽培就由一年一熟逐步演进为稻、麦两熟和两稻、一麦的制度。黄河流域自西周迄至春秋,主要农作物为黍、稷,而到战国、秦、汉时期,粟、菽(大豆)麦则成为主要农作物。菽、麦对水分的要求较高,水利灌溉事业的发展是促成这一变化的重要原因之一。此外,农田水利排灌事业的发展,促使一些低产地区变成为农业高产区。

——摘编自范楚玉《中国古代农业生产成就》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国农田水利建设的特点及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古代中国水利建设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2020-07-20更新 | 76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3】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凡耕地下田,不问春秋,必须燥湿得所为佳。若水旱不调,宁燥不湿。燥耕虽块,一经得雨,地则粉解。湿耕……不佳。谚曰:‘湿耕泽锄,不如归去。’……凡秋耕欲深,春夏欲浅……。谚曰:‘耕而不耢(lào,一种农具,用来平整土地),不如作暴。’”                                                                    ——贾思勰《齐民要术·耕田》
材料二 “采捃(jùn)经传,爰(yuán)及歌谣,询之老成,验之行事。”
——贾思勰《齐民要术·序》
“《氾胜之书》曰:小豆忌卯,稻麻忌辰,禾忌丙,黍忌丑,秫(高粱)忌寅未,小麦忌戌,大麦忌子,大豆忌申卯。凡九谷有忌日,种之不避其忌,则多伤败,此非虚语也。”《史记》曰:“阴阳之家,拘而多忌。”止可知其梗概,不可委屈从之。谚曰:“以时及泽(泽:指墒情),为上策”也。
——贾思勰《齐民要术·耕田》
(1)依据上述材料,概括农业耕作需要注意的问题。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贾思勰成为杰出农学家的原因。
2016-11-18更新 | 528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