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经济史(旧) >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 开辟新航路 > 新航路开辟的背景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4 引用次数:73 题号:649620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我国宋朝时期的科学文化传播到欧洲(中学西传),对欧洲产生了重大影响。对此,《全球通史》中写道,中国文明在文化领域到了宋朝达到顶峰,尤其是科学技术取得了至今才得到充分理解的非凡的进展。英国哲学家,科学家培根也说:“我们应该注意到这些发展的力量、功效、和结果。因为这些发明家改变了整个世界的面貌和状态。”
材料二     日本学者数内清在《中国科学发明》中说:“北宋时代……儒学方面兴起后来被称为宋学或朱子学的新儒学。”新儒学讲究由心而发、格物致知,在文学艺术和社会生活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
材料三       苏轼认为“书必有神、气、骨、肉、血,五者阙一,不为成书也,”强调书法的精神气度。他还认为,“我书意造本无法”,“自出新意,不践古人”。
材料四       宋徽宗赵佶擅长绘画,他不仅建立了皇家画院,还实行考核制度。有一次他出的考题“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获得第一名的画的内容是船夫躺在船尾,独自吹着笛子,“非无舟人,只无行人”。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元时期科学文化“中学西传”是如何“改变了整个世界的面貌和状态”?
(2)根据材料二、三、四、概括指出新儒学的产生对宋代文人书法、绘画特点的影响?
(3)明代晚期,思想家李贽对统治阶级极力推崇的儒学大力鞭挞,痛斥孔子为“庸众人类”。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李贽这样做的原因。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1】哥伦布曾说“黄金是一切商品中最宝贵的,黄金是财富,谁占有黄金,就能获得他在世上需要的一切,同时也就取得把灵魂从炼狱中拯救出来,并使灵魂重归天堂之乐的手段”。15——16世纪,西班牙、葡萄牙等国在利益的驱使下,进行了开辟新航路的一系列活动。
回答:
(1)西班牙、葡萄牙等国开辟新航路的目的是什么?
(2)新航路开辟过程中迪亚士、哥伦布分别开辟的新航线是什么?
(3)简述新航路的开辟对世界产生的重大影响。
2017-07-03更新 | 148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推荐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只有在西方,才出现过大量的城市共同体。……要发展一个城市共同体,至少得具有较强的工商业性格,而且还得有下列特征:(1)防御设施,(2)市场,(3)自己的法庭以及——至少部分的——自己的法律,(4)团体的性格及与此相关的,(5)至少得有部分的自律性与自主性,这点包括官方的行政,在其任命下,市民得以某种形式参与市政。……在政治性的定义里,(西方)城市的特征就是作为上述权利之担纲者的、一个特别的市民身份团体的出现。
——韦伯《非正当性的支配——城市的类型学》
材料二 “在中国古代,城市中没有公社自治所体现的共同体占有的城市特权。……没有形成行会争取自治的强大运动,相反,却起着补充官府行政空白的作用。行会上层以个人资格捐官买官,得到散官头衔后更易服色。在西欧,城市以公社为单位取得特许权,中国则是个别上层分子与官府、贵族勾结,以个人身份取得某些特权。”“中国地缘性纽带的村社组织在井田制崩溃时已经破坏,残存的是血缘宗法纽带而不是地缘纽带,因而行会受到官府控制,没有独立的城市法庭。”
——朱寰《亚欧封建经济形态比较研究》
(1)根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分别概括古代中国和中世纪西欧城市的各自主要特征。
(2)结合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与西欧中世纪城市对社会转型的不同影响。
2014-06-03更新 | 1017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3】历史事实·历史记载·历史解释

材料一司马迁撰述《史记》时,“网罗天下放失旧闻,考之行事”,对于纷杂无凭的说法则依据传说与“古文”相对应,“择其言尤雅者”成编。叙事情节曲折,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其编著目的在于“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稽(考证)其成败兴坏之理”。

古希腊史学家修昔底德认为他的责任是对所列各种事件的每一细枝末节进行精心 审核。叙述时不能为引人入胜而虚构。历史编著是为了让那些希望清晰地了解业已发生的事件以及希望知道将在某一天以同样或相似的方式再次发生类似事件的人从中获益。

(1)依据材料一,概括司马迁和修昔底德编著史书的相同主张。

材料二关于美洲的发现与欧洲崛起的关系,有观点认为:没有那个新世界,“西欧仍将是欧亚大陆中一块很小和落后的地区,仍将依赖东方输入技术、文化,并输进财富”,或许根本就不会有“欧洲奇迹”:另有观点认为:美洲发现的真正意义在于为欧洲提供了一处“政治文明实验场”。

(2)①概述美洲发现的历史背景。

②你对材料二中的观点持怎样的看法?运用相关重要史实加以论述。

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充分,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材料三20世纪20~40年代,中国和日本部分教科书关于中日历史上的某些事件叙述如下:

日本教科书淡化了唐朝的影响,侧重于日本“始终以对等姿态与彼交往”。中国教科书则指出日本“不论政治制度,以及饮食、居处等等,没有一样不仿唐朝”。关于元朝时中国与日本的战争,日本教科书这样描述:“敌人是堪称世界首强的元”“大日本是神之国”“神风骤起,敌舰大都沉没,溺死者无数”。中国教科书则对进攻日本一事略去或淡淡叙述。日本教科书基本不提明代倭寇。中国教科书不仅详记倭寇为祸之事,且着重宣扬戚家军“愿替国家牺牲”的精神。

(3)阅读材料三,概括20世纪20~40年代中日教科书在编写上的相同做法,结合近代以来中、日两国的历史发展状况,对此进行分析。

2018-04-10更新 | 90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