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经济史(旧) > 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 > 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与罗斯福新政 > 罗斯福新政 > 罗斯福新政的背景和内容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198 题号:6536814
一定时期的农业发展与当时的经济政策密切相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太祖)谕户部臣曰:“减省徭役,使农不费耕,女不费织,厚本抑末,使游惰皆尽力田亩,则为者疾而食者寡,自然家给人足,积蓄富盛。”

                                                                                                      ——《明太祖宝训》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政策?分析此政策对明清时期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
材料二   为了解决由于消费不足而引起的农产品生产过剩问题,1933年5月的《农业调整法》以给予农民补贴的形式让农民的一些土地退出生产……1935年后农业机械化程度提高很快,1930—1940年,拖拉机的数量从92万台增长到156.67万台……

——《罗斯福新政与美国农业现代化及其启示》   


(2)材料二中《农业调整法》的颁布体现了罗斯福新政的什么特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其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材料三   下表反映了1913—1925年苏俄的粮食生产状况。
            1913年1921年1923年1925年
粮食作物耕种面积9446662078608730
粮食作物产量39.7922.1334.5544.24

(3)材料三中1921—1925年苏联的粮食生产发生了什么变化?变化的主要政策因素是什么?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30年,美国通过了历史上最高的关税法——霍利•斯摩特关税法。美国政府为提高国内商品价格、增强对外贸易的竞争,美元实际贬值达到41%。            
1931年英国颁布《紧急进口税条例》,对进口货物征税50%。后来又规定:……帝国内部各邦的货物彼此实行优惠税率,形成区域集团贸易圈。   
法国在提高关税的同时,率先在对外贸易中实行大规模进口配额制度。             
——《1929—1933年大萧条与伦敦世界经济会议》
材料二 有些学者将罗斯福的经济理论概括为:“私营企业个人利润经济不应消灭,应当保留。可是这种经济的营运,并不总是有利、并不总是促进普遍福利。因此,只要是必要的,这种营运就必须由各州和联邦政府作出努力,加以改进和补充。”
材料三 让我们再一次发问:我们已经达到了1933年3月4日那天所梦想的目标了吗?我们已经找到快乐之谷了吗?
但是,我们的民主也正受到考验:在这个国家中,我看到数千万公民——占总人口的重大数目——他们中的大部分此时此刻仍然处于今天所称的生活之必需的最起码的标准之下。
我看到数百万家庭依赖低微的收入生存,以致家庭灾难的阴影日复一日地笼罩着他们。
我看到数百万人们,他们在城市和农村的日常生活仍处在半个世纪前一个所谓的上流社会认为不体面的环境之中。
我看到成百万人得不到教育、娱乐以及改善他们及其子女利益的机会。
我看到数百万人无力购买农产品和工业产品,又因为他们的穷困潦倒而无力工作,不能为其他数百万人生产。
我看到全国有三分之一的人口住房破损,衣衫褴褛,营养不良。
——1937年1月20日罗斯福总统连任就职演说
材料四 一位美国经济学家评论罗斯福的“新政”时说:今天,国家正对没有特权的人进行保护,增加国民收入,并把此项收入更公平地分给各类生产者,为了达到这些目的,美国政府不仅承担起保证社会安全的全部工作,而且还要成为工业商业的参加者和创立者。……这个国家昨天还是个不干涉主义,或处于守势的国家,现在,它却从事建设和开办工厂,买卖货物和劳务,储贷货币,开办航运,经营铁路。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面对经济危机各国在国际贸易领域采取了哪些应对的措施?有何共同特点?这些措施对当时世界产生什么影响?
(2)根据材料二,参照下列答法,对关键词语的含义作出解释。(不得摘抄原文)
例如:“不应消灭”指保持资本主义。
“经济的营运”是指__________________。
“改进和补充”是指__________________。
(3)从材料三的演说词中,你看到30年代美国存在的社会问题是什么?罗斯福采取哪些措施解决这些问题?
(4)根据材料四分析国家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发生了什么变化?试分析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以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经济改革某一例说明罗斯福新政产生的深远影响。
2010-11-19更新 | 1009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20世纪30年代是世界各国进行经济改革时代。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30年苏共中央正式作出决定,在农业方面,为了发展工业,为了使国家能够掌握必需的粮食和农产品,只好通过大规模的政治运动,在很短时期内,把农村千百年来的个体所有制改变为集体所有制,国家对集体农庄实行监督、管理和控制。这样,苏联就形成了两种所有制,而国家所有制又得以紧紧控制住集体所有制。

——徐春莲《斯大林模式的形成与评价》

材料二 1933 年《国家工业复兴法》规定,由政府调节工业生产中的问题,各个工业企业制定本行业的公平经营规章,确定各企业的生产规模、产品价格、销售市场的分配,凡是接受法规的企业,一律发给印有“我们尽我们的职责”的蓝鹰标志。

——王斯德《世界现代史》

材料三 1935年4月1日,蒋介石列举发展经济的八条纲要,即“振兴实业”“鼓励垦牧”“开发矿产”“提倡征工”“促进工业”“调节消费”“流畅货运”“调查金融”。此后,南京国民政府正式提出了“建设国家挽救国难”的十项措施,目的是“尽人力、辟地利、均供求、畅流通,以谋国民经济之健全发展”。

——摘编自周绍英《抗战前南京国民政府经济建设举描述评》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20世纪30年代苏联形成了怎样的经济体制?指出该体制下苏联工业、农业的主要内容。
(2)据材料二,罗斯福总统在复兴工业方面采取了哪些主要措施?新政的特点是什么?
(3)据材料三结合所学,指出1935年国民政府采取了哪一重大经济决策。这一时期民族资本主义呈现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2020-05-25更新 | 44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4)
【推荐3】(民生)1945年美国总统罗斯福去世后,中国共产党机关报《新华日报》发表了题为《民主巨星的陨落──悼罗斯福总统之丧》的社论。文章指出 “(罗斯福)在1932年初当选总统的时候,正在1929年美国空前经济恐慌之后,他用大无畏的精神推行新政……他度过了危机,安定了国民生活”。
结合所学知识,对材料中的观点进行说明。
2014-05-26更新 | 577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