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选修(旧) >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 杰出的科学家 > 晚明科技群英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85 引用次数:156 题号:6952883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李时珍(1518—1593),明代著名医学家和药物学家,出生于一个世代行医的家庭,自幼热爱医学,并不热衷于科举,其后曾三次赴武昌应试,均不第,故决心弃儒学医,钻研医学。24岁就开始正式给人治病,由于他刻苦钻研,医术高超,治好了许多疑难病症。李时珍为了研究医术,读了很多古代的医术,他发现前人编著的医药书中有许多遗漏,甚至还有许多错误。他决心重编一本比较完备的药物著作。为了实现这一理想,李时珍阅读了大量的医学著作,还注重实地考察和采集草药。李时珍主张人定胜天,认为药性不是固定的,可用人工方法改造其自然性能。经过近30年的努力,他终于在60岁的时候写成了《本草纲目》一书。这本书内容十分丰富,收入药物1800多种,新增药物3700多种,医方1万多个,配有插图1000多幅。书中关于植物的分类方法,也是当时世界最先进的。《本草纲目》是中国药物学研究的总结,已被译成多种文字,被誉为“东方医学巨典”。

——摘编自高等教育出版社《中国历史常识》


请回答: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李时珍的医学思想产生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李时珍医学思想的历史价值。
【知识点】 晚明科技群英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较易 (0.85)

【推荐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李时珍采药图》

材料二李时珍为了弄清一些药物的形状、性味、功效等,背着药篓,带着儿子和徒弟,跋涉无数高山深谷,行程上万里,足迹遍及大江南北,并深入民间,向农民、渔民、樵夫、药农请教,为了弄清曼陀罗花的麻醉作用,他不顾危险,亲口尝服曼陀罗花酒,亲笔记下了感受,经过了27个春秋的艰苦探索和辛勤耕耘,终于在他61岁时完成了中医药学巨著《本草纲目》的初稿。

材料三《本草纲目》的插图

材料四据记载,《本草纲目》自1606年传入日本后,日本的科学界、教育界、医学界将它奉为至宝。传抄、改编、译刻《本草纲目》,历久不衰。20世纪初,日本政府投入巨额资金,组织几十位学者,开始翻译《本草纲目》,历经几十年,几经周折,终于在20世纪70年代将这部书全文译成日文,冠名《国译本草纲目》,震惊世界。

(1)李时珍编写《本草纲目》的目的是什么?

(2)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李时珍的哪些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3)依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本草纲目》在内容上有何特点。

(4)结合材料四及所学知识,谈谈《本草纲目》的世界地位。

2018-03-15更新 | 39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易 (0.85)
名校
【推荐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徐光启出身农家,自幼即对农事极为关心。他的家乡地处东南沿海,水灾和风灾频繁,这使他很早就对救灾救荒感兴趣,并且讲究排灌水利建设。步入仕途之后,又利用在家守制、赋闲等各种时间,在北京、天津和上海等地设置试验田,亲自进行各种农业技术实验。因此,徐光启一生关于农学方面的著作甚多,计有《农政全书》《甘薯疏》《农遗杂疏》《农书草稿》《泰西水法》(与熊三拔共译,1612)等等。其中,《农政全书》又堪称代表。

材料二 李时珍在艰巨的研究工作中,“无书不读”,涉猎诸家。……1552年(明嘉靖三十一年)李时珍35岁时,开始了《本草纲目》的写作。在编写过程中,他脚穿草鞋,身背药篓,带着学生和儿子建元,翻山越岭,访医采药,足迹遍及河南、河北、江苏、安徽、江西、湖北等广大地区,以及牛首山、摄山、茅山、太和山等大山名川,走了上万里路,倾听了千万人的意见,参阅各种书籍八百多种,历时二十七年,终于在他六十一岁那年(1578年)写成。这部伟大的著作,吸收了历代本草著作的精华,尽可能地纠正了以前的错误,补充了不足,并有很多重要发现和突破。


(1)根据材料一,归纳徐光启“经世致用”活动的主要表现,并说明促使徐光启取得农学成就的主要因素。
(2)根据材料二,指出李时珍研究的主要方法和编写《本草纲目》的主要原因。
2019-10-17更新 | 112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易 (0.85)

【推荐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某沿海城市科技工业园区计划修建一条科技景观大道,大道两旁准备放置一些中外科技人物的雕塑作品。下面是可供选择的人物清单:牛顿、爱因斯坦、李时珍、詹天佑。

材料二中国人在科学实验发明上的确非常伟大,问题是:它为什么没有继续上升到理论,构筑起理论体系。欧洲在16世纪以后,就诞生出现代科学,这种科学已被证明是形成控制世界秩序的基本因素之一,而中国文明却没有能够在亚洲产生与此相似的近代科学,其阻碍因素是什么?

——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

材料三从15世纪到今天,科技巨匠辈出,从哥白尼、伽利略到牛顿、瓦特,到卡尔·本茨、爱迪生再到爱因斯坦、比尔·盖茨,世界科技文化发展中心地点最终来到了美国,而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先驱动力正掌握在他们手中。

——《面向二十一世纪的科技》

请完成:

(1)请你就材料一中的两位人物说明其主要成就。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中国16—18世纪的现实,简评李约瑟的观点。

(3)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材料二中李约瑟提出的问题。

(4)请分析“世界科技文化发展中心地点最终来到了美国”的标志及其对世界的影响。

2018-03-21更新 | 41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