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文化史(旧) >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20 题号:7495567
近代中国受到西学的冲击,思想变化经历了一个艰难的发展过程。这既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也是时代进步的表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陈独秀将中西文化的冲突以及国人觉醒的过程分为七期:一是明之中叶的“西教西器”时期……四是清之末季的“康梁诸人谋求变法”时期……六是辛亥革命以后的“共和国体”时期;而最后的第七期,也是最为关键的一个时期则是众望所归的“待吾人最后之觉悟”时期。

——-张宝明《多维视野下的<新青年>研究》请回答:


(1)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概括鸦片战争后,面对西方文化的冲击,中国士大夫对待中西文化思维模式的特点。
(2)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指出“康梁诸人谋求变法”时期、“共和国体”时期、“待吾人最后之觉悟”时期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3)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近代前期中国主流思想演变的趋势。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近代来华基督教传教士在从事宗教传播的同时,还承担了向中国输入西学的使命,具体列表如下:

时间主要传教士及其代表行
鸦片战争前后英国传教士马礼逊著《西游地球闻见略传);
德国传教士郭士立著《古今万国纲鉴》《万国地理全集》和《大英国统志》《贸易通志》以介绍西方政治和经济;稗治文著《美理哥各省国志略》
19世纪中后期1868年美国传教士丁韪良著《格物入门》(英文名《自然哲学与化学原理》);
1875年传教士创办的报纸《万国公报》发表《译民主国与各国章程及公堂解》;
1876年英国传教士幕维廉著《格致新法》介绍培根的学术思想和科学精神;
1885年英国传教士艾约瑟译《西学启蒙16种》
19世纪术20世纪初1910年美国公理会传教士谢卫楼著《政治原理》等。

在大约半个世纪的时间里,他们著、译的数以百计的著作,他们通过教育、学术机构对西方各学科的传播,改变了中国社会的知识结构,改变了中国人认识世界、认识社会、认识人自身的态度和方式。

——摘编自吴义雄《大变局下的文化机遇——晚清中西交流史论》

材料二   至19世纪初期,基督教(新教)的布道者相继踏上中国大陆随之是西方资本主义的大炮狂暴袭来,摧毁了中国的有防线。传教士乘势涌入,上下渗透,步步推进,公然在中国广阔的领土上按行政区划分设教区深入到各个城镇和村落,变外来为内在,成为中国社会的一种特殊势力…即使他们中有人自称为其“第二故乡”或“半个中国人”,也大都是从事侵略活动的伪善者,中国人民久已把他们中的一部分看作披着宗教外衣的帝国主义分子…他们在近代中国新陈代谢的急剧演变中有过这样和那样的作为,而他们掀起的无数风浪给中国社会带来的斑斑创伤,却是谁也不能抹杀或改变的事实。

——摘编自顾长声《传教士与近代中国》序言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近代来华传教士传播西学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并分析近代来华传教士传播西学时中西不同的时代背景。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来华传教士传播西学的影响
2019-12-11更新 | 51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2】明末清初开始了以传教士为媒介的西学东渐。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尽管耶稣会士带来了这些西方文明的样本……他们充其量只是给几乎不可变更的中华文明,带来了一阵微微的颤抖而已。中国的士大夫总体上对自己的文化遗产自负非凡,以致不承认需要吸收外来学识。此外,带来这种科学技术新知识的耶稣会士,本质上是一些宗教人士而非科学家……与其说他们代表了欧洲文明的宽广前沿,还不如说他们只介绍了西方科学中少数一些恰好吸引中国人注意力的分支。即便是这种片面的介绍,也在十八世纪中随着传教运动被抑制而受到阻隔了。因此,耶稣会士所作努力的微弱、儒家士人所持的种族中心式的自满姿态,以及中国文化所具有的对外来刺激之不可渗透性,阻碍了中国在此时出现任何现代化的进展。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近代)中国人背负着传统的重负,对西方世界的本质又一无所知,他们在黑暗中摸索,探求一条适应时代巨变的生存之路……中国人面临着一个令人焦躁的痛苦抉择,那就是:为了使中国得以继续存在,并在国际社会中赢得一席之地,旧中国的多少成分应予抛弃,近代西方的多少东西应予采纳。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材料三从十九世纪初对西方的轻蔑排斥到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对西方的崇拜,中国走过了一段漫长的道路。一位学识渊博的政治学家用以下的话,总结了这个变化的顺序:“首先是影响器物的技术;而后是关于国家和社会的原理;最后则是触及精神生活核心的观念。”

(1)依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学习西方的背景。

(2)在思想观念方面,近代中国“应予抛弃”和“应予采纳的”因素各是什么?

(3)依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历程及影响。

2018-03-05更新 | 45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列材料:

一般认为,西学东渐是指西方学术思想和文明成果向中国传播的历史过程,在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这种潮流不断加强,期间涌现了许多代表性人物。阅读下表:

人物
编号
人物人物速写人物编号人物人物速写
梁启超号称“饮冰室主人”,曾拜“南海先生”为师林则徐民族英雄,领导了“虎门销烟”
李鸿章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被指为“卖国贼”康有为广东南海人,著有《孔子改制考》一书
魏源著有《海国图志》一书李大钊曾任北大图书馆主任,著有《庶民的胜利》一书
陈独秀《新青年》的创办者曾国藩创建了“湘军”

请回答:

(1)从对“西学东渐”的认识和实践的角度,将上述8个人物分为四类(要求:写序号即可,每类两人。)

(2)分别概述这四类人物西学的主张。

(3)按照李鸿章和陈独秀的思想,他们各自引导了什么运动?

2018-01-24更新 | 56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