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文化史(旧) >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 主要思想流派 > 儒家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26 题号:7609971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克己复礼为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论语•颜渊》

“尧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

——《孟子•离娄上》

材料二   天亦有喜怒之气,哀乐之心,与人相副,以类合之,天人一也。……天子受命于天,诸侯受命于天子,子受命于父,臣妾受命于君,妻受命于夫,诸所受命者,其尊皆天也,虽谓受命于天亦可。……天地之常,一阴一阳,阳者,天之德也,阴者,天之刑也,迹阴阳终岁之行,以观天之所亲而任。

——《春秋繁露》


请回答:
(1)概括材料一中的思想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主张出现的政治、经济背景。
(2)概括材料二的主要思想主张。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古代儒学家很关注自然现象与人类社会的关系。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星队(坠)木鸣,国人皆恐。曰:走何也?曰:无何也!足天地之变,阴阳之化,物之罕至者也.怪之,可也;而畏之,非也。夫日月之有蚀,风雨之不时,怪星之党见,是无世而不常有之.上明而政平,则是虽并世起,无伤也;上閣(暗)而政险,则是虽无一至者,无益也。

——荀子《天论》

材料二 陛下发德音,下明诏,求天命与惰性,皆非愚臣之所能及也.巨谨案《春秋》之中,视前世已行之事,以现天人相与之际,甚可畏也。国家将有失道之致,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自非大亡道之世者,天尽欲扶持而全安之,事在强勉而已矣。

——董仲舒《天人三策》

材料三 生有生之理,死有死之理,治有治之理,乱有乱之理,存有存之理,亡有亡之理。天者,理也,其命,理之流行者也……违生之理,浅者以病,深者以死.人不自知而自取之,而白昧之……夫国家之治乱存亡,亦如此而己矣。

——王夫之《读通鉴论》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荀子的自然观。结合所学,指出荀子政治主张。
(2)据材料二,归纳董仲舒的思想主张及其目的。
(3)据材料三,指出王夫之认为国家治乱存亡的关键因素及其思想特点。
(4)综合上述材料,指出不同时期儒学家探讨的共同主题和出发点。
2019-01-08更新 | 67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2】[先秦、西汉儒家思想]

材料一  民本思想滥觞于殷商至西周。到了春秋,孔子提出了“仁”的学说,主张“为政以德”,孟子集西周以来民本思想的大成,提出了“仁政”学说,主张“民贵君轻”。此外,这时期的儒家还提出了“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民事不可缓也”“治国之道,必先富民”等民本思想。

——摘编自游唤民《先秦儒家民本思想论》

材料二  (董仲舒)把孟子的“性善论”与荀子的“性恶论”装进阴阳的框架,加上一个最高的主帅“天”,成为一种神秘的天人感应论,他所强调的不是从道德伦理意义上探讨人格的完善,而是着重论证君臣父子、夫妻之间“三纲”论之不可移位……但在政治学领域,他的大一统思想却有利于国家的巩固,而且适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

——张岂之《儒学思想的历史演变及其特点》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民本思想的核心内容。分析这一时期民本思想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西汉经过董仲舒改造后的儒家思想的主要特点及其政治影响。
2021-07-05更新 | 158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自古即重视对民众的教化,以至从中央到地方均有专人掌管教化。但这项“以教化民”的工作,主力军、施行者还是士人。荀子说:“儒者在本朝则美政,在下位则美俗”,后世也有“上士贞其身,移风易俗”之说。在政治上,士人希望统治者贯彻儒家“民惟邦本”的理念,做到轻徭薄赋,使民以时,爱惜民力,让民众丰年温饱,灾年免于死亡。…为维护道而批判现实,为坚持“惟邦本”的理念而为民请命成为优秀士人的重要任务。早在先秦,儒家便提出“从道不从君,从义不从父”的原则,主张“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不争于父,臣不可不争于君”,明确认为,当君父违背道义之时,所从的是道义而不是君、父。所以,中国古代士人的社会批判不少是直接正面地向君主提出的……概言之,作为社会基本价值、准则的自觉维护者,中国古代优秀士人从未放弃社会批判的责任。

——摘编自张锡勤《论中国古代士人的使命感》

材料二 在章炳麟(号太炎)看来,“儒家之病,在以富贵利禄为心”,其中庸之道,“多在可否之间”,是封建统治者的“南面之术,愚民之术”。保皇派以儒家所倡的道德相标榜,实际上却是一群“志在于禄”、“污邪诈伪”的伪君子。他提出“无道德者不能革命”的论断,强调“革命者”应当具有高度的道德自觉性,养成知耻、重厚、耿介和必信的优良品质,能够对革命事业“确固坚厉,重然诺,轻生死”,即使是“私德”、“小德”也不能忽视,这样才能“任天下之重”。

——苏渊雷《章太炎与孙中山早岁论政之异同》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特点。
(2)概括材料二中章炳麟思想的核心。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章炳麟思想产生的原因。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上述思想对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
2020-07-28更新 | 42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