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文化史(旧) >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 主要思想流派 > 儒家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31 题号:7658187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战国时期,孟子发展了孔子“仁”的思想,进一步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荀子也主张统治者施政用“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并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的论断。

——摘编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③》

材料二   后世君主“以君为主,以天下为客。凡天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屠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产业……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摘编自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原君》

材料三   新文化运动中,陈独秀在驳康有为等人的文章中反复说明了三点:第一,封建礼教与民主政治不可两立,尊孔必将导致复辟,孔子思想不能适应“现代生活”;第二,尊孔,定“孔教”为“国教”,违反思想自由的原则;第三,定“孔教”为“国教”,违反宗教信仰自由的原则。

——摘编自《普通高中教师教学用书·历史必修③》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孟子和荀子的主要思想。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黄宗羲的政治主张。
(3)根据材料三,指出陈独秀在新文化运动中对待“孔教”的态度。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文化运动的积极作用。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表格,完成下列要求。

儒家文化作为中国的传统文化,不同时期的代表人物提出以下主张:

提取材料中的信息,自拟论点,结合所学知识,从儒家思想演变的角度对所拟论点进行论证。(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点,并能结合时代的信息对提取的论点进行说明,史论结合。)

2018-11-23更新 | 267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华传统核心价值观把“仁”作为最高的价值和德行,强调人与人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相亲相爱,达成关系协调、社会和合。因此,“仁”的价值观,包含了社会和谐的价值理念,是以“和合”为最高价值追求的。儒家提出“明分时群”,“人能群”以“分”为前提,以“和”为本质,要求建立“群居和一之道”。“礼之用,和为贵”。“和”是“仁义”的内在追求,“礼”是仁义的外在保证。一个充满“仁爱“的和合社会,应当是社会各个等级的人恪守角色本分,不逾规违矩。

——摘自季明《古代中华思想中的核心价值观》

材料二   “救亡图存”是近代中国价值观转化的一个重要动力。鸦片战争的失败导致了价值观的变化,而变化了的价值观促生了洋务运动这样一场自强运动的出现……改变积弱、寻求富强与反封建专制和封建礼教交织在一起,共同推动了价值观的变化和思想的启蒙。在中国近代价值观的主要内容当中,除了“自由”“平等”“民权”等普世观念之外,“独立“亦作为一项重要内容被凸显了出来。

——据程志华《批判与建构——价值观在近代中国的嬗变》整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国价值观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价值观的变化。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价值观变化的原因。
2019-09-14更新 | 95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孟子认为,英明的君主规定人民的产业,一定要使他们上足以赡养父母,下足以抚养妻儿;好年成丰衣足食,坏年成也不至于饿死。他认为英明的统治者应该“与民同乐”,劝说统治者不要残害百姓,如果暴虐百姓太厉害,就会身死国亡。善政只能使人民敬畏,善教才能使人民喜爱,为了得到民心,必须实行好的教育。

——摘编自《浅析孟子的民本思想》

材料二   黄宗羲将天下与君主分开,提出“岂天地之大,于兆人万姓之中,独私其一人一姓乎”?认为君主应当是社会之公仆,应当为天下民众服务谋利。

——摘编自杨韬《黄宗羲的民主思想述评》


(1)根据材料一,概括孟子的主要主张,分析这些主张的社会意义。
(2)根据材料二指出,黄宗羲的核心思想是什么?产生这一思想的原因有哪些?
(3)综上,谈谈你对孟子和黄宗羲思想关系的认识。
2018-05-04更新 | 218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