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经济史(旧) >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 手工业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 > 明中叶以来的资本主义萌芽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4 引用次数:1274 题号:795520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6世纪,英格兰拥有373个市镇,根据规模和功能分为三种类型:一种300~400人口的小城镇,市场的影响所及为周围几英里的农村;第二种是人口在600~1000人口的市镇,几乎所有的郡都有6个这样的市镇;最大的市镇在郡府所在地,英国东南部五大郡中各有两个彼此竞争的郡城,具有悠久的自治传统,在经济和思维方式上影响着广大农村。

——徐浩《中世纪西欧市场和市集制度探析》

材料二   明朝中后期,随着江南经济的发展,在交通便利的地方,市镇逐渐兴起。到万历以后,其市镇总数不下200个,其中规模大、功能全的镇至少有160个。这些市镇之间的距离大体在10——30里之内,一般最大距离不超过农家一日舟行往返足以完成买卖的路程。在每个市镇的周围,都有密集的从事小商品生产的村坊和初级集市环绕,这些市镇作为商品集镇,形成一个以水路舟行为基本交通脉络的网状结构。

——齐涛主编《中国古代经济史·第七章》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16世纪中、英两国市镇发展的异同,分析促进英国市镇发展的因素。
(2)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英市镇经济发展的不同结果,并简析其原因。
18-19高三·安徽黄山·阶段练习 查看更多[18]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推荐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天下已平,高祖乃令贾人(商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市井之子孙(寄人子弟)亦不得仕宦为吏。
----《史记·平准书》
材料二 井口之交,豪人货殖,馆舍布于州郡,田亩连于方国。……不为编户一伍之长,而有手室名邑之役。   
——《后汉书·郭陈列传》
材料三 今举世舍农桑,趋商贾,牛马车舆,填塞道路。游手为功,充盈都邑。治本(务农)者少,游食者众。……是则一夫耕,百人食之;一妇桑,百人衣之。……本未何足相供,则民安得不饥寒?饥寒并,则安能不为非?
——王符《潜夫论》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西汉初年政府商业政策的主要内容。
(2)根据以上材料回答,西汉初年的商业政策是出于什么考虑?
(3)评论这种商业政策对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2014-07-08更新 | 145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2】
材料一   景德镇附近地区蕴藏着丰富的瓷土资源。浮梁县境内及附近地区,横卧着怀玉山脉,其盛产松柴,是很好的燃料。昌江及其支流,便于运输物资,河水又可用于淘洗瓷土,并安装水碓用于粉碎瓷土。宋朝景德年间,朝廷派官员烧制瓷器充当贡品,遂改名为景德镇。入明朝以后,一些传统的瓷窑日趋衰落,大批拥有特殊技术的工匠纷纷流向景德镇,这里的制瓷业发展更加迅速。
材料二   明初,景德镇有官窑58座,资金充足,设备先进,民窑不过20座。但官窑管理腐败,成本高昂,很快衰败一去。
材料三   据史料记载,江西景德镇的制瓷业分工极细,“共计一坏工力,过手七十二方克成器”。万历年间,“镇上佣工,皆聚四方无籍游徒,每日不下数万人,长年受雇佣者按年或季发钱,临时工按日或计件发给工价。”
回答下列问题:
(1)据材料一,指出明朝景德镇制瓷业迅速发展的条件。
(2)根据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中提到的官窑和民窑各属于什么经营形态的手工业?它们各有什么特点?
(3)材料三反映出景德镇的制瓷业发生了什么变化?
2017-07-27更新 | 102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推荐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大户张机为生,小户趁织为活。每晨起,小户百数人,嗷嗷相聚玄庙口,听大户呼织,日取分金为饔飧计。大户一日之机不织则束手,小户一日不就人织则腹枵,两者相资为生久矣。”

——《西台漫记》

材料二清雍正说“朕观四民之业,士之外,农为最贵。凡士工商贾,皆赖食于农,以故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清初多次颁布禁海令,只许广州通商,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材料三清代沿袭明制设置的钞关,大有增加,计共设户关26个,工关5个,清代税关对商船户缴税也极为苛重,全国又欠缺统一税率,以致各关税吏敢于巧立名目,动辄以商人违反规定为由,没收财货,李人龙奏称,关税害商,在这样的苛刻税收下,商贾望见关津,若赴汤蹈火之苦。

材料四(乾隆时人说)近日富商巨贾,挟其重资,多买田地,或数十顷,或数百顷。

请回答:

(1)概括材料一中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其实质是什么?

(2)据材料二、三,分析清朝前期实行了什么经济政策?对材料一反映的经济现象产生了什么影响?

(3)材料四反映的历史现象对材料一反映的经济现象又产生了什么影响?

2018-04-26更新 | 101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