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经济史(旧) >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 手工业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 > 中国古代手工业享誉世界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4 引用次数:119 题号:937262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是丝绸的故乡。据文献记载丝绸生产在先秦时期已出现。从遗址分布范围来看,黄河中下游、川蜀盆地、长江三角洲等地区丝绸业出现较早。由于生产力等多方面的因素,丝绸生产首先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得到快速发展。随着工具的不断进步与革新,魏晋南北朝时的丝织物品已达20余种。魏晋之后,丝绸生产重心逐渐南移,到了宋明,江南地区已成为全国丝绸重要的产区。明清时,丝绸专业市镇在江南一带兴起。丝绸不仅供应国内,而且远销海外,是对外贸易的重要输出品。丝绸贸易是我国和世界人民友好交往的重要纽带。

——摘编自未新予《中国丝绸史》

材料二   17一18世纪,随着海外贸易的繁忙,大量的中国丝绸运往欧洲各国。丝绸上异国情调的图案,使得欧洲人对中华帝国的联想逐渐形象化。加上传教士书信中透露的信息,以及来华贸易经商商人的渲染,股对中国奢侈品丝绸的爱好席卷欧洲,形成了装饰艺术中的“中国风”潮流。18世纪,由于法国国王路易十五大力提倡“中国风”,使这种装饰艺术风格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并迅速传播。“中国风”装饰风格主要集中在18世纪的法国,里昂、都尔等城市是“中国风”丝绸织物的生产重镇。

——摘编自袁宣萍《17—18世纪欧洲丝绸中的“中国风》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我国古代丝绸开发利用的特点,并分析其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分析17-18世纪欧洲出现“中国风”潮流的背景及影响。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推荐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商代是高度发达的青铜时代。考古工作者曾先后在河南安阳殷墟遗址、郑州商城遗址、湖北盘龙城遗址发现

了这一时期的铸铜作坊,这说明商代青铜铸造业已具有相当规模,青铜器种类增多,制作精巧,造型准确,器物上还出现了粗疏的动物纹或几何纹。商代后期,青铜器制作水平达到高峰,表现为器类繁多,造型庄重,花纹繁缛细密。西周时期是我国奴隶社会的鼎盛时期,西周的青铜铸造技术又有新的发展。这一时期青铜器的突出特点是,器物上的铭文长,有的多达三四百字。它生动具体地补充了西周文献记载的不足,为研究西周历史提供了重要的原始资料。

材料二古希腊人把中国叫作“赛里斯”,即“丝绸之国”。在古罗马,凯撒大帝曾身穿丝绸长袍去看戏,引得在场的贵族羡慕不已,他们甚至不惜用相等重量的黄金去购买丝绸。后来上等丝绸每磅竟值黄金12两,迫使皇帝下令禁止皇家穿用丝绸。

材料三

清代珐琅彩瓷瓶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商周时期青铜器的发展状况及铸造的主要特点。

(2)概括材料二的主要内容。从中你能得出哪些结论?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中国制瓷业的发展特征。

(4)从上述材料中你能得出有关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哪些认识?

2018-03-10更新 | 94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推荐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是世界上对甘蔗有文字记载最早的国家,早在20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就已经开始栽培甘蔗,并榨蔗汁作为饮料饮用。《楚辞》中关于甘蔗的记载说明我国不仅早有甘蔗栽培,而且还已经掌握了甘蔗的加工利用。唐玄宗在位时期出现了专业的糖坊和糖商,已能生产砂糖和冰糖,食糖也开始远销到日本、波斯、罗马等地。宋朝时,甘蔗制糖得到大力发展,南宋时蔗糖已经成为对外贸易的主要商品。明代已经采用把糖膏放在瓦馏中淋水分蜜的方法,并开始根据分蜜程度将白砂糖分为五个品级,这是我国在制糖技术上的独特创造。

——摘编自季羡林《文化交流的轨迹——中华蔗糖史》

材料二鸦片战争后,帝国主义对我国进行经济掠夺,致使我国蔗糖业每况愈下,从蔗糖出口国变为外糖倾销地。19241930年,我国每年平均进口白糖60万吨,19311937年,每年平均进口约30万吨。直到20世纪40年代后期,我国产糖量有减无增,而进口糖量有增无减。从20世纪初到新中国成立的1949年,中国内地机制糖厂年产糖3万吨,加上生产的土糖17万吨,合计食糖年产量也就20万吨,在当时世界产糖国家中排名第26位。

——摘编自周可涌《中国蔗糖简史》

材料三   19781992年的14年间,食糖年产量增加到了792万吨,年均增长率为8.59%,人均食糖占有量增加到6公斤。20世纪90年代以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逐步深化,制糖业也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型。

——摘编自连学智《中国糖业发展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国糖业的主要特点,并说明其积极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近代中国糖业“每况愈下”的主要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改革开放后中国糖业发展的意义。
2021-02-05更新 | 178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推荐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古代中国是世界著名的造船与航海大国,特别是秦汉以后到明代中叶,发明创造、造船技术、航海技术都追遥领先于世界各国。在公元3至15世纪,我国战船与外国战船相比,中国船尺度宽、吨位大、种类多、数量多、武器装备威力大。古代最为庞大的混合舰队当属明代郑和的旗舰宝船,他带领船队七下西洋,每次下西洋均在2万人以上。其中永乐三年下西洋有“将士卒二万七千八百余人”。清初,在东南亚地区活动的船舶,许多都是由中国船匠建造。葡萄牙人、荷兰人占领东南亚后,从中国带回了很多造船图纸。纵观中国造船科学技术史和航海史,充分证实了中国人民是勤劳智慧勇敢的。

——编自顿贺《中国古代造船业对世界的贡献与影响》等

材料二   东西方造船业长期以来是独立发展而又互相推动的,经历了多次造船业中心转移,每次转移不论造船技术、规模和产量都获得了质的飞跃和发展。世界造船中心从先行工业化国家向后起工业化国家转移,从劳动力高成本国家向低成本国家转移,是世界造船业发展的一条基本规律。在这条规律的作用下,自15世纪中国出现郑和下西洋的空前盛举之后,造船中心转移到西欧,二战期间,转移到美国,随后又转移到亚洲(日本、韩国和中国)。

——摘编自辛元欧《试论世界造船中心循环转移的历史趋势》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国造船业发达的原因及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历次世界造船中心发生转移的方向及其主要原因。
2020-05-25更新 | 94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