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经济史(旧) >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 商业和城市的发展 > 商业的发展 > 明清的商业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89 题号:799058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清时期,中国出现了走向社会转型的许多特征。16世纪开始,以租佃权商品化和货币化为前提的新租佃制推行,导致土地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主要手工业部门出现了手工工场或包买商。徽商、晋商等商帮为代表的大商人资本兴起,全国性市场形成;一批新的工商业城市、市镇与集市蓬勃兴起,出现早期市镇化趋势。社会政治方面,政府改革运动、民间党社运动和市民运动都在明后期蓬勃兴起,构成社会政治新气象。与此同时,明中后期兴起了突破传统观念束缚的思想大解放,如16世纪阳明心学思潮与反传统思潮兴起,17世纪实学思潮与早期启蒙思潮兴起。但是,这场开启于晚明的社会转型运动,直到1840年也未完成向近代工业社会的转型。

——摘编自余同元《明清社会近代转型及转型障碍》

材料二   15—17世纪,英国传统的庄园经济和小农经济逐渐被商品经济取代,农村人口大量涌入城市,城市化进程开始,工商业经济逐渐占据主导地位。英国的政治转型表现为君主主权逐渐转移到议会主权,在这个转变过程中,英国原有的议会传统得到继承和发展并起了重要作用。但促使英国完成社会转型的则是工业革命,蒸汽机的发明、工厂制的生产组织形式,蒸汽机车的发明、铁路的修建等改变了英国社会面貌;更为主要的是工业成为国家的命脉,人们靠工业、而不是靠农业生存。19世纪,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化国家。

——摘编自陈二力《英国近代社会转型研究》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中国走向近代社会转型的主要表现,分析其“直到1840年也未完成向近代工业社会的转型”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促成英国社会转型的主要因素,分析其转型成功对英国和世界的主要历史影响。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盖口分、世业之田坏而为兼并,租庸调之法坏而为两税”。

——摘编自《新唐书·食货志》

材料二   户无主客(外来户),以见居为簿(以当时居住地为准登记户籍)。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不居处而行商者,在所郡县税三十之一,度所(取)与居者均,使无侥利。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俗有不便者正之。其租庸杂徭悉省,而丁额不废,申报出入如旧式。

——摘编自《旧唐书·杨炎传》

材料三   如果汉代和宋的经济增长分别被称为中国第一次和第二次商业革命,那么1500年到1800年的大扩张就是第三次商业革命。这次革命呈现出了一些新特点:白银在明清经济中扮演了铜钱在宋代经济中的角色,农民在市场出售粮食以获取白银,这使得部分农民从粮食转向种植其他更有利可图的经济作物。城市发展是地方市场繁荣发展的回应,主要发生在作为中间市场的城镇层面,这些城镇的发展比整体的人口增长更迅速,并在基层地方市场和更大的省会城市间提供了纽带。在丝绸和棉花贸易中,城市里的商人资本家常常组织和投资从纺织到染布的全过程——类似17世纪欧洲的“包出制”。当时中国并未发展出全国性的经济,区域经济仍是大多数经济活动的核心,尽管各区域在体量上与一个欧洲大国相当。

——摘编自【美】阿尔伯特·克雷格《哈佛极简中国史》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两税法实行的原因及特点。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第三次商业革命”的表现。
2021-08-02更新 | 198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晋商崛起于明代,到了清代,晋商位居众商帮之首,并持续商界500年之久。山西地理上处于北方游牧民族与中原农耕政权的缓冲地带,历朝历代都是中央王朝依托的北方重镇,对少数民族“逐水草而居”的流动性生活比较熟悉,并受其影响。民族的战乱与融合,形成了山西人特定的文化思维。清朝入关后,晋商与清合作,并试图通过国家法律制度和政策明晰自己的产权,保障自身利益。明清两朝国家统一,社会安定,人口逐年增长,中国国内市场兴起,政府整顿关税、减免商税等措施,为商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条件。晋商涉足广泛的行业领域,主要有金融业、棉布业、铁货业、皮毛业、粮油业、运输业等。晋商内部分祁县帮、平遥帮、太谷帮、蒲州帮等等。“其合伙而商者,名曰伙计。一人出资,众伙共同而商之,虽不誓而无藏。……估人产者,但数其大小伙计若干,则数十万产可屈指矣”。提供资金者为股东,主持经营者为掌柜,其他帮工者为伙计,等到赚取利润时,众者分红,可谓同心同德,尽职尽责。

——刘建生《明清徽商与晋商的比较研究》


请回答:根据材料,分析指出晋商发展的原因。

2019-04-09更新 | 46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甘蔗是我国古代重要的经济作物,《楚辞》中的记载说明当时我国已开始甘蔗栽培和加工利用。唐玄宗时期出现了专业的糖坊和糖商,能生产砂糖和冰糖,食糖开始远销到日本、波斯、罗马等地。宋朝时,甘蔗制糖得到大力发展,蔗糖已经成为对外贸易的主要商品。明代已经采用把糖膏放在瓦馏中淋水分蜜的方法,并开始根据分蜜程度将白砂糖分为五个品级,这是我国在制糖技术上的独特创造。

                                                                           ——摘编自季羡林《文化交流的轨迹——中华蔗糖史》

材料二   雍正时期,各地奏请开矿,清廷经常以“开矿聚集亡命,为地方隐忧”为由,下达“严行封禁”“永远封禁”等命令;对一批朝廷获利甚多的矿产,则由朝廷和地方官府严加控制。

1872年,李鸿章在一份奏折中指出,上海各工厂“日需外洋煤铁”极多,“可忧熟甚”。他建议清政府“设法劝导官督商办,但借用洋器洋法,而不准洋人代办…于富国强兵之计殊有关系”。清政府采纳李鸿章建议,决定先在部分地区试办“开采煤铁事宜”。

——摘编自戴逸主编《简明清史》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国糖业的主要特点,并说明其积极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政府不同时期的矿业政策及其原因。(任选一个时期回答即可。)
2022-07-18更新 | 41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