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政治史(旧) >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 > 五四运动 > 五四运动爆发的背景、过程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85 引用次数:70 题号:8014900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五四运动过程简表

时间事件
5月4日北京学生3千多人在天安门前集合,高呼口号,举行示威游行。北京政府派军警镇压,捕去学生32人。
5月7日天津、济南等城市群众先后集会声援北京学生。北京政府释放全部被捕学生。
5月8日北京政府再次颁布镇压学生运动的命令。
5月9日南京、无锡等地及巴黎华人开国耻纪念大会。苏州、嘉兴等地发生学生游行。
武汉学商两界集会,商议支持北京五四运动的办法。
6月3日北京学生在街头讲演,被捕170余人;4日,又被捕700余人。
6月4日上海、天津学生联合会分别急电全国,援救北京被捕学生。
6月5日上海工人开始罢工求释放学生,罢免曹、章、陆。各地工人纷纷响应。
6月10日天津工人酝酿大罢工。徐世昌被迫下令准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3人辞职。
6月28日在海内外各界的强大压力下,中国代表拒绝在《巴黎和约》上签字。

——摘编自“五四运动纪念馆”之“五四运动前后大事记”

材料二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中国人民开始真正当家作主,成为国家、社会和自己命运的主人。新中国的建立,使中国实现了从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政治、近代以来照搬西方民主政治模式的失败尝试向新型人民民主政治的伟大跨越。

——《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白皮书》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概述五四运动所取得的成果及取得成果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与中国近代其它国家政权的本质差异。结合所学,指出新中国成立对国家政治建设的作用。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较易 (0.85)
【推荐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呜呼国民!我最亲爱最敬佩有血性之同胞!……山东问题,青岛归还问题,今已由五国共管,降而为中日直接交涉之提议矣。噩耗传来,黯天无色……我同胞处此大地,有此山河,岂能目睹强暴之欺凌我、压迫我、奴隶我、牛马我,而不做一声之呼救乎?

——《北京学生界宣言》

材料二   北京大学学生发生五四运动以来,一般爱国青年,无不以革新思想为将来革新事业之预备;于是蓬蓬勃勃,发抒言论,国内各界舆论,一致同倡。各种新出版物,为热血青年所举办者,纷纷应时而出,扬葩吐艳,备极其致,社会遂蒙绝大之影响。

——孙中山《关于五四运动》

材料三   我向上海的总领事馆发出具体的指示,告诫美国侨民团体,既不要鼓动也不要反对这场运动……没有人会不同意中国学生的目的和理想,他们是在为民族的自由和新生而战,我本人也极感同情。”

——P·芮恩斯《一个美国外交官使华记——1913~1919美国驻华公使回忆录》


请回答:
(1)说出这场伟大运动爆发的具体时间、地点和性质
(2)根据材料二、材料三,请你说说国内人士对这场运动各自所持的态度。他们的态度说明了什么?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你谈谈这场运动所孕育的伟大精神。
2019-10-28更新 | 148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易 (0.85)
【推荐2】学习历史,重在培养史料分析和历史思维能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领事裁判权发生于条约之中,欲去领事裁判权,必先改正条约……非先编订完全之法律,断不能达改正条约之望。条约不改正,则领事裁判权永无撤废之日,我国国权,亦永无恢复之时矣。

——杨延栋《论改正条约与编订法律有连结之关系》(1902年)

材料二在国内反帝爱国运动的压力下,华盛顿会议上,中国代表据理力争,达成山东问题之解决。随后,会议通过的《九国公约》又规定:“施用各种之权势,以期切实设立并维持各国在中国全境之商务实业机会均等之原则。”

——摘编自齐世荣《世界史:现代史编(上)》

材料三中央人民政府决定,西方国家如果要同新中国建立外交关系,就得按平等原则。……保留香港作为大陆的国际通道。……为进一步解决历史遗留问题,邓小平指出,在一个中国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港澳台作为特别行政区保持原有制度和生活方式不变。

——据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等整理


(1)阅读材料一,指出作者的核心观点,并写出列强最早在中国取得领事裁判权的时间和影响。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代表“据理力争”的背景及其结果,揭示《九国公约》的实质。
2018-12-24更新 | 51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易 (0.8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务望全国工商各界,一律起来设法开国民大会,外争主权,内除国贼,中国存亡,就在此一举了!今与全国同胞立两个信条道:
中国的土地可以征服而不可以断送!
中国人民可以杀戮而不可以低头!
国亡了!同胞起来呀!

——《北京学界全体宣言》


材料二:此次沪上风潮始由学生罢课,既由商人罢市,近且将有劳动工人同盟罢工。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失此不图,将成大乱。

——《淞沪护军使卢永祥电》


材料三:“本日公准曹汝霖辞职,似此可以谢国人乎?……查栖息于津埠之劳动者数十万众,现已发生不稳之象,倘迁延不决,演成实事,其危厄之局,痛苦有过于罢市者”。

——天津总商会急电


材料四:6月3日以后在学生要求下,上海商人罢市。商店门上贴着“忍痛停业,冀救被捕学生,不除国贼,誓不开市”等揭贴。
材料五:运动期间,浦东一带码头工人“全体一致表示,凡遇日本船只抵岸,不为起货,并分发传单,劝导各码头劳动界切实进行”。
(1)阅读材料,此次风潮是指近代史上什么重大事件?引起此次风潮的直接原因是什么?从材料看,参加这次风潮的都有哪些人?说明了什么?
(2)阅读以上材料,分析这次运动后期发生了什么变化。这种变化起了什么作用?这场运动与我们今天哪个节日有关?今天我们纪念它有何现实意义?
2017-12-17更新 | 90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