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政治史(旧) > 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 > 美国共和制的确立与巩固 > 1787年宪法 > 1787年宪法的背景、内容和原则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34 题号:808791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一些国家效法法国、美国,在进行资产阶级革命夺取国家政权之后,先后确立了以民主共和为基本特征的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共和主义的宪政制度逐渐取代君主立宪的宪政制度,成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宪政主流。……英国《权利法案》第4条,法国《人权宣言》第2、17条,《美国宪法》特别是1791年通过的宪法修正案第5条,以不完全相同的表述,确定了一个根本的共同原则:资产阶级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武汉大学教授梅荣政《谈谈宪政问题:中国不能效仿西方宪政模式》

材料二   近代中国宪政移植中的文化抵抗主要有三种表现形式:第一种是明确提出独尊儒家文化,排斥西化,更不认同基督教文化。这一类以戊戌变法时期康有为及民国初年的袁世凯为代表,他们倡导以儒教为宪政建设的指导思想,并力主把儒教定为国教写入宪法;第二种是表面上接受时代或国情的要求进行立宪,但实际上是“换汤不换药”,典型例子就是清末的预备立宪活动;第三种是在宪法制度的设计中有意无意地规避以个人主义和个人自由为中心的“人权保障”和“有限政府”这两个宪政的基本内核。

——据黄文健《论近代中国宪政构建中的制度移植与文化抵抗》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西方资产阶级是如何确立和实施宪政的?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宪政构建中的主要特点,并分析其成因。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1】3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2009年,在“躲猫猫”“70码”“钓鱼执法”“邓玉娇”等重大事件的推动下,中国法制建设正艰难前行。
年初,涉嫌盗伐林木的犯罪嫌疑人李荞明在云南省晋宁县看守所非正常死亡,当地公安局通报的“躲猫猫”一词迅速凝结成一股强大的舆论动力,导致全国监狱的大整顿。
岁末,为阻挡强拆,成都妇女唐福珍自焚抗暴,该事件震动国务院,一部取代《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的新法正在重重阻力中酝酿出台。
从李荞明到唐福珍,中国公民以惨重的代价暴露了制度的缺陷,可是,难道法制进程的推进,就一定需要个人付出这么沉重的代价?
“这并不是不可避免的。”中国政法大学教授蔡定剑说。在他看来,如果真正从“以民为本,和谐社会”的理念去从事法制建设,根本不会出现以老百姓的牺牲来推进法制进程的局面,“从中可以看出法制进程相当被动”。
材料二:如果说改革开放后大规模的立法使中国进入了“立法时代”;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提出司法公正、推进司法改革,中国的法制进程进入了“司法时代”;那么如今中国的法制进程进入了“执法时代”。
如何真正地执行法律成为一道重大命题。“一个良好的法律碰到一个执行不力、或者有意曲解、甚至不作为的执行机构,法的良好效应发挥不出应有的作用。”国内知名评论家五岳散人这样总结.当今执法不力的深层次原因是利益。“在利益面前,地方政府的执行有时出现两个极端。”上海“钓鱼执法”案中,地方政府部门为了利益不惜设“倒钩”引诱公民;而另一方面,像《劳动保护法》《环境保护法》因无法给地方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出现无人执行的尴尬局面,法律在某些地方政府面前成了一种摆设。
(1)根据材料一分析我国法制建设进程有何特点?要真正完善法制建设政府需要从根本上解决什么问题?
(2)“以民为本”是我国传统的治国思想,为巩固政权统治者就要推行一些利民制度,请结合唐前期的史实加以说明。
(3)根据材料分析中国在执法过程存在什么问题?建设法制社会,我们应该做到什么?
(4)中央和地方的利益关系统治者历来都很重视,极力想协调二者关系。美国在1787年宪法中是如何解决这一问题的。有何特点,积极意义是什么?
2016-11-18更新 | 878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2】古今中外,历代中央政府都重视对地方的管理,各个时期所采取的政策不同,效果各异。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武王追思先圣王,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黄帝之后于祝,帝尧之后于蓟,帝舜之后于陈,大禹之后于杞;于是封功臣谋士,而师尚父为首封,封尚父于营丘,曰齐;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鲁,封召公奭于燕,封弟叔鲜于管,弟叔度于蔡。余各以次受封

——《史记·周本纪》

材料二   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则分之为郡,分之为县,俾才可长民者(“长民者”指管理百姓的人)皆居民上,以尽其才。

——王夫之《读通鉴论》

材料三   未经国会同意,各州不得在和平时期保持军队和军舰;未经国会同意,各州不得和另外一州或国缔结任何协定或契约;未经国会同意,各州不得对进出口货物征收任何进口税或关税;本宪法及依本宪法所制定之合众国法律,以及合众国已经缔结及将要缔结的一切条约,皆为全国之最高法律。每个州的法官都应受其约束。任何一州宪法或法律中的任何内容与之抵触时,均不得有违这一规定;将宪法未授予美国联邦政府的权利保留给各州

——摘编自美国1787年宪法及修正案

材料四   “履不必同,期于适足;治不必同,期于利民。”世界上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发展道路,只有能够持续造福人民的发展道路,才是最有生命力的。

——习近平《共倡开放包容共促和平发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西周初期分封的对象类型。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郡县之制”的历史作用。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美国联邦制的特点及其形成的历史背景。
(4)综合上述材料,从中可以得到哪些启示。
2020-07-21更新 | 89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政治民主化是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东西方由于历史条件不同,呈现出不同的特点。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西方,妥协不仅是民主政治中的常见现象,而且也获得了文化上的认同,在众多国家成为公众和社会珍视的价值和传统。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妥协被认为与西方社会的两个核心理念——自由、民主有密切的联系。就它与自由的关系而言,妥协是暴力之外唯一有效解决冲突的手段,以妥协方式解决冲突时民主政治的基本价值取向,妥协因而被认为是自由不得不付出、并且也值得付出的代价。就它与民主的关系而言,妥协与人民同意等民主政治的核心理念是一致的。妥协精神对保证西方民主政治的健康运行有着重要意义,是民主的重要精神条件。

——摘编自龙太江《西方民主政治的妥协精神》

材料二   中国从19世纪中叶走上变革之途,至20世纪上半叶,有几次现代化的良好机遇。统一的中央权力机构为自下而上的变革提供了保障基础,适时把握住这样的机遇,把传统的连续性和变革的突进性有机结合,进行结构性改革,社会变迁对社会带来的冲击将相对减小,社会也将在稳定与变革的互动状态下,迅速发展。但是外部条件的险恶与内部条件的限制,破坏了这种和平改良的可能性,逼使中国的变革走出另一条途径。然而中国现代化是一历史趋势,客观要求中国人在不断变化的形势下为此目标作出新的选择和探索。

——摘编自高华《中国近代革命史就是不断推翻旧政体重建新制度的历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妥协精神对保证西方民主政治的健康运行有着重要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上半叶中国“几次现代化的良好机遇”,分析“逼使中国的变革走出另一条途径”的原因。
2018-12-01更新 | 55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