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经济史(旧) >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 斯大林模式 > 苏联的工业化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104 题号:8199876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斯大林在论述苏联的工业化时说:“在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通常是从轻工业开始。由于轻工业同重工业比较起来,需要的投资少,资本周转快,获得利润也较容易,所以在那里,轻工业成为工业化的头一个对象。只有经过一个长时期,轻工业积累了利润集中于银行,这才轮到重工业,积累才开始逐渐转到重工业中去,造成重工业发展的条件。但这是一个需要数十年之久的长期过程……共产党当然不能走这条路。党知道战争日益逼近,没有重工业就无法保卫国家,所以必须赶快发展重工业,如果这事做迟了,那就要失败。”

——引自《斯大林选集》下卷

材料二   毛泽东评论苏联的工业化时说“苏联片面注重重工业,忽视农业和轻工业,因而造成市场货物不够,货币不稳定

——《毛泽东选集》

材料三   历史学家评论苏联的工业化说:“斯大林在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时,早就提出过‘工业是主导,农业是基础’,‘要发展工业就必须从农业开始’的重要论断。他在理论上一再反对把农业作为发展工业的‘殖民地’,但实际上是把农业作殖民地了。苏联工业化开始时,农民不但要交纳直接税和间接税,还得通过低价出售农产品和高价买进工业品的价格剪刀差的办法,使资金从农业流向工业。例如,1936年苏联政府从一个地区收的稞麦,每公斤付给农民13卢布;而政府出售给面粉厂时,则作价93卢布。国家售价比购价高出5-6倍,结果使农业生产遭受了严重破坏。在苏联工业化短短的十年内,曾发生两次较大的农业危机,饿死了1000万人

——引自《斯大林时期苏联工业化的理论和实践》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分析工业化通常应按什么途径进行?为什么?
(2)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苏联采取与资本主义国家不同工业化道路的原因,并概括苏联工业化的特点。
(3)依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苏联工业化所采取的途径造成了什么问题?我们从中可吸取什么教训?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斯大林认为优先发展轻工业就是自杀,苏联重工业比先进国家落后了五十年至一百年应当在十年内跑完这一段距离。他提出党不可能等待和应付,应当实行最高速度的政策即创造布尔什维克的速度去发展重工业,否则,苏联就会在用新技术武装起来的资本主义包围面前处于手无寸铁的状况

——摘编自闻海《斯大林社会主义模式的形成及历史地位》

材料二   二战后,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领导的社会主义改革都曾取得一定的成效,但苏联体制的保守和僵化却更趋严重。1984年苏联国民经济增长率仅为2.6%,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经济增长速度的最低点。1985年戈尔巴乔夫接手苏联政坛,在1986年的苏共二十七大上,他提出经济要实行加速发展战略,认为工厂生产出来的东西并非适销对路而是积压在仓库里,不能算是加速发展。工厂、农场、农庄实行自筹资金,取消对本企业生产食品的副业的限制,扩大合作社的活动,鼓励小生产和小商品的个体劳动,关闭不赢利的工厂。但1986~1988年国民经济增长率只有1.8%。于是,1988年戈尔巴乔夫提出改革要完善社会大厦,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使改革的重点开始了转向。

——摘编自李晓辉《苏联爱国主义教育研究》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斯大林提出以“最高速度”政策发展重工业的原因,以及这一政策的实施在工业建设方面的成就和问题。
(2)据材料二,指出戈尔巴乔夫提出“加速发展”战略的背景,并概括该战略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戈尔巴乔夫改革重点的转向。
2023-07-02更新 | 64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2】国情不同决定了各国工业化道路的不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改革者所需要的乃是轮船与枪炮,所以他们设立的是船坞与兵工厂。他们不小心谨慎,但传统中国之架构已被他们打下了一个大洞。他们“自强”的结果在我们看来固然失望,可是从当日时间与环境看来,已不足为奇。我们不能忘记,他们使中国工业化。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材料二   第一次工业革命使工厂制度代替了过去的工场手工业。第二次工业革命后,一些新兴的工业部门,如电力工业、汽车工业等,由于生产技术和产品结构的复杂,因此企业的规模日益扩大,以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作为超大规模企业的垄断组织出现。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近代史编》

材料三   党知道战争日益逼近,没有重工业就无法保卫国家……因此我国共产党也就拒绝了“通常的”工业化道路,而从发展重工业开始来实行国家工业化。

——摘自《斯大林选集》

材料四   重工业是我国建设的重点……但绝不可以因此忽视生活资料尤其是粮食的生产。如果没有粮食和其他生活必需品,首先就不能养活工人,还谈什么发展重工业?所以,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必须处理好。

——1956年毛泽东《论十大关系》


(1)材料一描述的是中国近代史上哪一重大历史事件?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评价这一历史事件。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成就,说明两次工业革命使生产的组织形式发生的变化。
(3)根据材料三概括苏联工业化道路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形成原因。
(4)根据材料三、四,指出中国与苏联工业化道路的不同点。
2019-05-28更新 | 90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苏联在指导思想上过分强调发展重工业,在实践中就造成了轻工业与重工业比例的严重失调。斯大林以及苏联党和政府对此有所察觉,并在第二个五年计划规定:19331937年,轻工业生产的增长率将由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的13.2%提高到18.5%,同一时期重工业生产的增长率则将由40.1%降低为14.5%。由于种种原因,重工业完成了计划的121.3%,轻工业完成了计划的85.4%,而农业只完成了76.9%。

——摘编自[苏]列利丘克《苏联的工业化:历史、经验、问题》

材料二   在斯大林的主持下,苏联实施工业化的指导方针是;高速度、高积累和优先发展重工业。这一方针在联共(布)党内曾一度引发激烈争论,以布哈林为首的反对派主张国民经济的平衡发展,特别是工业和农业之间的合理平衡。布哈林等人主张,国民经济的协调、平衡发展可以避免对农业的过度伤害,在政治上也有利于工农联盟的巩固。但这需要在一段时间内适当放慢工业发展的速度。以斯大林为首的一派,抓住了反对派在工业发展速度上的缺陷,赢得了更多的支持,从而为在政治上战胜反对派提供了有利条件。

——摘编自刘宗绪主编《历史学科专题讲座》


(1)根据材料一,概括苏联农业和工业的发展状况,并结合所学知识探究其成因。
(2)材料二中斯大林一派和布哈林等人对工业化建设有不同的观点,请你从国家发展的角度,选择一个你认同的观点并予以论证。
2023-01-20更新 | 155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