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经济史(旧) >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 商业和城市的发展 > 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85 题号:8216552
海洋是一个国家通向远方的重要路径。1405年,明成祖派遣郑和率船队出使西洋;1492年,哥伦布获得西班牙女王的资助踏上了开辟新航路的征途。人类大航海时代的序幕徐徐拉开

材料一

郑和船队哥伦布船队
规模最多200艘,最少62艘,其中大船坐2万人第一次3艘,最多17艘
船种各船种分别负责指挥(宝船)运粮、运兵等任务一艘旗舰,两艘轻快帆船
配备配有水手、船师、工匠、医生、翻译、武装人员等装有大量财物第一次航行只带了约15个月的食物
路线出南中国海,经印度洋至非洲东海岸横穿大西洋到美洲

材料二 郑和船队每到一处,都向当地国王、酋长宣读明朝皇帝诏书,赠送珍贵的礼品,交换货物。许多国家在郑和访问后,都与明朝建立起邦交和贸易往来,部分国家的使团甚至搭乘郑和船只来“朝贡”,其中苏禄(今菲律宾苏禄群岛地区)国王亲自来朝见明朝皇帝不幸病逝并葬在中国。

材料三 哥伦布《航海日记》写道:“陛下应该下决心让他们成为基督徒,我相信正要开始做,就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为西班牙赢得大批皈依者、广大的领土和巨大的财富,毫无疑问,在这片新大陆上蕴藏着大量黄金,……还有宝石、有名贵的珍珠、取之不尽的香料。”

后来西班牙的殖民者不断来到美洲大陆,最终促使当地社会结构和政治体系解体,印第安文明结束了。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你能提取哪些信息?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郑和与哥伦布航行目的和行事方式上的差别。
(3)根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你如何看待中西方在对待外部世界和处理文化差异方面的不同模式?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1】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是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的新典范。

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明政府允许葡萄牙人入广州城贸易,“广州交易会”开始。葡萄牙人从欧洲带来毛织品,从印度运来琥珀、珊瑚、象牙、胡椒等。他们携带大量白银,每年从中国购买约5300箱丝绸、2500锭黄金、800镑麝香和大量的珍珠宝石、糖、瓷器等物品。嘉靖三十八年,海寇犯潮,明政府下令禁止葡萄牙人入广州贸易,交易会中断,隆庆末年明政府再次开放“广州交易会”,崇祯十三年(1640年)明政府正式宣布关闭广州市场。

——汤开建严中明《明中后期广州交易会始末考》,樊树志《晚明大变局》


依据材料,简述明代“广州交易会”的特点,结合所学,分析明政府关闭“广州交易会”的影响。
2019-05-08更新 | 78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2】2013年9月和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出访中亚和东南亚国家期间,先后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大倡议。2015年2月1日 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公元前138年,汉朝杰出的外交家张骞曾经出使西域。这以后,从内地去西域的陆路就更加畅通了。当时通往西域的大路有南北两条,……南北两路在大宛会合,然后经布哈拉可到安息(今伊朗)。从安息再往西可通往条支(今伊拉克)、大秦(罗马帝国)。
——中华书局编辑部《古代经济专题史话》
材料二   宋朝期间,中国人在造船业和航海业上取得巨大的进步,12世纪末,开始取代穆斯林在东亚和东南亚的海上优势。宋元时期,中国的船只体积最大,装备最佳;中国商人遍布东南亚及印度港口。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在当时,中国与俄罗斯、朝鲜、越南和南洋各地以及某些资本主义国家都有频繁的商业往来,输出的商品一般以棉布、丝绸、瓷器、铁锅、茶、糖为大宗,进口的商品则是哆罗呢、哔吱、玻璃、珊瑚和各种香料、海味等奢侈品。在嘉庆以前,清朝在国际贸易上始终保持出超的地位。
——翦伯赞《中国史纲要》
材料四 “一带一路”实质是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以和平发展、合作共赢为时代主题,积极主动地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对开创我国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促进世界和平发展,都具有划时代的重大意义。
——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相关词语注释》
请回答:
(1)汉唐时期,陆上丝绸之路开辟并得到发展。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推测汉唐时期陆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及输往国外的物品。宋元时期,海上丝绸之路超越了陆上丝绸之路。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取代穆斯林在东亚和东南亚的海上优势的原因。并说明海上丝绸之路发展的影响。
(2)明清时期统治者实行海禁政策,但对外贸易较之前朝仍有较大发展。据材料三,概括清朝嘉庆之前对外贸易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嘉庆之后对外贸易变化对中国经济产生的影响。据材料四,习近平提出共建“一带一路”有哪些世界意义?
2016-12-12更新 | 125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朝时期,我国与日本的海上贸易,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宋日海上贸易交易的物品种类繁多,中国出口日本的主要有丝绸、铜钱、书籍、药材等。宋朝商船频繁往返于中日两国间,将搭乘船只的中国商人、僧侣、工匠、医者等送入日本,更有部分人士选择定居日本,为日本的社会文化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平安时代的权臣平清盛掌权时期,采取积极的对外政策,亲自会见宋商,整饬濑户内海航路,使宋日贸易中心由博多移至京都,而宋日贸易也成为了其内政外交的基石。

——摘编自邵艳平《宋日贸易与海上丝绸之路》

材料二   自永乐三年(1405年)至宣德六年(1431年),郑和率庞大的商贸舰队,满载丝绸锦缎、四书五经、名家绘画、茶叶、瓷器、纸张等中国物产,先后七次下西洋,进行了史无前例的远洋航行,先后到达南洋、印度洋等30多个国家,远达波斯湾、红海及非洲东海岸。秉持儒家“以德服人"的仁政原则和“厚往薄来”“不欺寡,不凌弱”的和平外交宗旨,交好东南亚、印度洋诸国,共同推进社会的和平安定。郑和下西洋体现明王朝“四海一家广示无外”的中华人文情怀与“和顺万邦""共事天下”的远大政治理想,开启了中国与世界文化交流的新征程。

——摘编自朱丽霞《海上丝绸之路与中华文明早期传播》


(1)根据材料一,分析宋日贸易对日本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郑和下西洋的作用。
2023-07-07更新 | 71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