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经济史(旧) >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 商业和城市的发展 > 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52 题号:826007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代是中国古代海外贸易得到较大发展的时期,它与元代并处于中国古代海外贸易发展历史曲线的最高段。宋代贸易港的数量、繁荣程度和管理制度都超过前代……北自京东路,南自海南岛,港口以十数,数量有明显增长。这些港口大致可以分为广南、福建、两浙三个相对自成体系的区域,各区域中大小港口并存,形成多层次结构。与这种结构上多层次相适应的是市舶机构从市舶司、市舶务到市舶场的设置。由于造船技术的进步和航道的改善,……中国商船开始了向阿拉伯海西岸及更广范围的航行,与红海沿岸及非洲东海岸也开展了直接贸易。……商人贩运的规模、朝贡往来的数量、政府的抽买数额都显著增加。宋代一个海商一次贩运常达上十万斤,价值数十万贯。宋代以后,与中国交往最为频繁的国家都是中国的主要海上贸易国,……对外贸易重心已经完全转移到东南海上,西北丝路独占鳌头的局面一去不复返了。

——摘编自黄纯艳《宋代海外贸易》

材料二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宋朝海外贸易发展的表现并简析其原因。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中后期以英国为主导的海外贸易格局的形成背景,并从世界影响角度简述宋朝海上贸易与英国海上贸易的不同。

材料三   以下是某班研究性学习小组对“二战后的世界贸易发展”提出的探究课题

课题序号课题方向补充两则史实问题探讨
美苏冷战对峙与世界贸易冷战对世界贸易的影响
世界贸易的体系化、制度化世界贸易体系化、制度化的作用
新时期的中国与世界贸易中国积极参与世界贸易的意义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从中任选一个课题补充两则相应的史实,并完成所选课题的问题探讨。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从经济发展观点看,统一应较分裂为优,因为大一统时期的一元体制有利于市场的均衡发展,这种体制下的经济活动具有规模经济优势,生产成本较低,而且大一统的环境有利于商 贸活动的开展,并在国际贸易中创造“大国”地位。但是从中国古代的史实来看,“家天下”体制的长期存在,使得分裂时期的经济发展状况却往往优于统一时期,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分裂时期的多元体制使民族活动的空间有所扩展;二、该体制有利于形成竞争,提高资源使用效率。

——摘编自侯家驹《中国经济史》


围绕材料,结合中国古代史的具体史实,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
2017-10-18更新 | 57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2】发展经济是历代政府的重要职能。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洪武元年,朱元璋下令,各处荒田,农民垦种后归自己所有,并免赋役三年;原业主若还乡,地方官于旁近荒田内如数拨与耕种。到洪武二十八年,全国府县计开塘堰40987处,渡河4162处。元末战争破坏了原来存在的社会秩序,手工业者的人身依附关系也受到了削弱,明朝政权建立之初,统治者在法律上承认了这一事实。在雍正时期,清政府遂采取“摊丁入亩”的征收丁银办法,促成了中国封建社会以来长期以人为科征根据的丁役制基本上被废除。

——摘编自吴翔、姚星《明清经济发展的政治因素》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清时期政府推动经济发展的措施。

材料二   国民政府建立后,政府出台了一些保护、鼓励城市工商业发展的措施,收到了实效。1928年,全国经济会议和全国财政会议相继召开,制订了一些有利于发展国民经济的政策,如关税自主、裁撤厘金、调节劳资纠纷、保护工商业者财产、提倡国货等。此外还划分了国家财政收入和省财政收入,决定设立中央银行和统一币制。与城市经济发展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南京国民政府忽视了农村经济的恢复和振兴,并漠视农民的困苦。国民党内有一批人在农村有既得利益,他们不希望变革农村。由于缺乏政府的扶持和帮助,中国农村经济仍处于凋敝之中。

——根据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整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国民政府统治前期经济措施的特点,并简要评价这些措施。

材料三:历史地图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信息。



(3)比较图5和图6,提取两项有关中西“走向海洋”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2017-11-05更新 | 74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3】中西贸易的发展

材料一18世纪的中西方贸易

古代中国处于东亚朝贡贸易体系的中心。明清时代,面对近代国际贸易的不断发展,统治者坚持把贸易归入朝贡体系,“凡贡使至,必厚待其人”,对他们携带的货物,“皆倍偿其价”。于是各国纷纷来“贡”,导致“岁时颁赐,库藏为虚”。但是,在朝贡贸易中,中国政府并不是无所要求,更不是不讲回报,而是政治动机大于经济目的,力图造成“四海宾服,八方来仪”的宏大场面。

——齐涛《朝贡外交和朝贡贸易》

1763年新兴的西方世界(→为欧洲商队的路线)

——摘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1820—1840年世界工业生产年增长率和世界贸易增长率分别为2.9%和2.81%;1840—1860年,分别为3.5%和4.8%;1860—1870年,分别为2.9%和5.53%。……19世纪中期机器纺织品……成为19世纪国际贸易中最主要的工业制成品.殖民地国家的主要出口产品中,棉花、生丝、矿产原料逐步取代了茶叶、香料等生活用品的出口。……1800年,英国、法国、德国、美国在世界贸易中占有的比例分别为33%、9%、10%、5%。

材料三鸦片战争后,西方国家对中国的商品输出猛烈增加.中国进口的货物,第一是鸦片,第二是纺织品。1885年以后,棉纱和棉布的进口值超过鸦片进口值,中国出口商品仍然以传统的丝、茶为大宗,但是,丝、茶在出口总值中所占的比重逐步下降,其中,茶叶最为明显。1886年以前,出口货物中茶叶占第一位.此后,中国茶叶在国际市场上受到印度、锡兰(今斯里兰卡)和日本茶叶的排挤,数量日减。19世纪70年代以后,中国对外贸易逐渐由顺差向逆差转变。

——赵德馨《中国近现代经济史》

(1)依据材料一对比18世纪中西贸易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2)依据材料二,概括19世纪中期前后国际贸易呈现哪些特征?概括这些特征出现的原因。

(3)依据材料三晚清时期,中国的对外贸易状况发生了什么变化?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原因。

2018-02-24更新 | 149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