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文化史(旧) > 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 孙中山三民主义 > 新三民主义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44 题号:838333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人们认为,思想是地球上最美丽的花朵,一个拥有伟大思想的民族,才能拥有不断前进的动力。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下图)


孙中山手书同盟会纲领

材料二   毛泽东在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方面,超过了他的同事。……毛泽东认为,如果你对事物有所了解,你就能够并且应该照那样做,但是你的经验和你实践的结果,应该引导你对你所知道的东西加以再认识。

——【美】费正清《伟大的中国革命》

材料三   邓小平同志部分讲话的时间和名称

讲话名称发表日期
一个国家,两种制度1984年6月
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不存在根本矛盾1985年10月
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1992年1~2月

材料四   ……90年来,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在中国这片古老的土地上,书写了人类发展史上惊天地、泣鬼神的壮丽史诗,集中体现为完成和推进了三件大事。

——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1)依据材料一指出,20世纪初,孙中山先后提出了什么重要思想?分别对中国革命运动的发展有何历史作用?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井冈山时期、延安时期毛泽东“在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方面”作出的重大贡献。
(3)据材料三并结合史实,指出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
(4)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90年来中国共产党紧紧依靠人民完成和推进了哪三件大事?分别简述其意义。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1】近代以来,国人经历了由传统家国观念到近代国家观念的艰难转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传统的君主统治形式实质上是“家天下”,它将家和国联结成为一个“共同体”,“家长”是独一无二的权威主体。……民众对君主是顺从依附的状态,个人权利弱化隐蔽、国家(君主)权力强化突出。

——刘宗英《传统政治文化视角下地方主义行动逻辑分析》

材料二王韬(1867年漫游英法等国)对西方政体形式作了研究后,认为中国欲谋富强“惟君民共治,上下相通”。梁启超在湖南时务学堂的学生课卷批语中,明确就君、臣、民三者关系提出新的见解,君、臣都是为人民办事者,君主好比店铺总管,臣相是店铺的掌柜,人民则是股东,国家真正的主人是人民。

——摘编自雷颐《孤寂百年——中国现代知识分子十二论》

材料三中国的人只有家族和宗族的团体,没有民族精神,所以虽有四万万人结合成一个中国,实在是一片散沙……如果再不留心提倡民族主义,结合四万万人成一个坚固的民族,中国便有亡国灭种之忧。我们要挽救这种危亡,便要提倡民族主义,用民族精神来救国。

——孙中山1924年《国家建设·民族主义》

材料四在抗战中迸发出来的是对新型国家的认同。这样的国家不仅是全民族利益的代表者和维护者,还要用新型的国家系统、理念和技术将其成员的热情、忠诚激发出来、组织起来,去为中华民族这一超越地域、等级、党派、性别的群体利益而奋斗,而中华民族的利益不仅包括“保种”、“独立”、领土统一和完整,还包括保持文化和历史的延续性,甚至寄望新型国家在新背景恢复国人曾有的民族地位和国家尊严。

——徐慧清《抗战对中国民众现代国家认同的建构》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传统的家国观念的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形成的原因。材料二中知识阶层又产生了怎样新的国家观念。
(2)据材料三,孙中山认为国人的“国家观念”有什么不足?结合所学,孙中山是如何阐述民族主义的。
(3)据材料四分析抗战中新型国家观念得到认同的原因,并理解新型国家观念的内涵。
2018-12-24更新 | 138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2】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深刻影响着中国社会进程。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这种思想的自由表达与学术的活跃空气发生于政治上军阀当道时期,其间可能有各种复杂的原因,诸如军阀间的纷扰争斗使其一时无暇顾及政治之外的其他方面,政府行政管理无序为学术自由留下了一定的挥洒空间,经济与市场的发展使学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自谋生路、租界治外法权的存在亦使有违政府“禁忌”的文人有所托庇,等等。…但无论如何,新文化运动的发生与发展总是中国社会的综合环境发展到定阶段的产物。

材料二:新文化运动的发生,从思想领域而言,可以称为“具有中国特色的启蒙运动”。新文化运动的发生,其对民主与科学的张扬,对封建礼教的批判,通过新的表达方式普及到社会和民间,使国人又接受了一次思想的洗礼,启蒙了他们的民主精神,增进了他们的科学意识,推动了他们的思想解放。

材料三:在20世纪10年代中期到20年代中期,学人活跃,学派纷呈,社团勃兴,出版兴旺,各种中西思想相互碰撞和砥砺,各派思想观点尽情表达和切磋,共同创造了中国近代思想的丰收期

——以上均摘自汪朝光《中国近代通史》(民国初建卷)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新文化运动发生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文化运动发生的直接因素。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新文化运动为何称为“具有中国特色的启蒙运动”?对新文化运动作简要评价。
(3)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除新文化运动外,“中国近代思想的丰收期”还有哪些表现?对近代中国历史发展有何影响?
2020-02-22更新 | 87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孙中山先生从青年时代起就关心植树造林,大力提倡“植果以收利,蓄木以为薪”。这一理想贯彻于他一生的言行中,在他逝世后,人们秉承他的遗志,拟定每年3月12日(孙中山逝世日)为植树节,一改过去以清明节为植树节的制度。1919年孙中山先生在《建国方略之二——实业计划》中谈及对长江上游水路的改良,最早提出建设三峡工程的设想。

材料二、1905年,中国同盟会成立时,以孙中山提出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为政治纲领。孙中山先生在《三民主义与中国前途》中阐述:“我们革命的目的是为中国谋幸福,因不满少数满洲人专制,故要民族革命;不愿君主一人专制,故要政治革命;不愿少数富人专制,故要社会革命。”

材料三、倾覆满洲专制政府,巩固中华民国,图谋民生幸福,此国民之公意,文实遵之。……至专制政府既倒,国内无变乱,民国卓立于世界,为列邦公认,斯时文当解临时大总统之职。谨以此誓于国民

——孙中山《大总统誓词》

材料四、此次我们通过宣言,就是重新负担革命的责任,就是计划彻底的革命。终要把军阀来推倒,把受压迫的人民完全来解放,这是关于对内的责任。至于对外的责任,要有反抗帝国主义侵略,将世界受帝国主义所压迫的人民来联络一致,共同协作,互相扶助,将全世界受压迫的人民都来解放

——孙中山《对于国民党宣言旨趣之说明》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末20世纪初孙中山先生在关注民生即社会革命方面的重要活动。

(2)材料二中孙中山所述民族革命有何局限?

(3)根据材料三指出孙中山先生在誓词中要实现的目标。

(4)结合材料二、四及所学知识,说明孙中山晚年对中国革命任务的认识发生了什么变化,并指出他在思想、方针政策上的重大发展。

2017-12-15更新 | 25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