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经济史(旧) >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 商业和城市的发展 > 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36 题号:8431995
国际间交往是近现代经济活动的重要内容,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亚洲地区主要贸易路线图


(1)根据材料一分别梳理白银、玉米流向中国的路径,并用文字对路径进行描述。

材料二 综合各种资料基础上对中国人口的估计是:

1500年为1.25亿(保守估计为1亿)

1750年为2.7亿(保守估计为2.07亿)

1800年为3.45亿(保守估计为3.15亿)

在17世纪初,出现了一些大城市,如南京达到100万人口,北京超过60万人口。到1800年,广州与邻近的佛山加起来,有150万人口。

——弗兰克《白银资本》


(2)材料二中表现出了哪些历史现象?并结合所学及材料一,分析导致这些现象产生的原因。

材料三 1830年,第一条现代化的铁路——曼彻斯特至利物浦铁路开通了。最初用来运输煤炭,但它最终用来运输人。在第一年就运送了超过400000名客人,赚得的收益是货运的两倍。铁路的投资者只支付了9.5%的修建费,而政府以债券的形式支付了3.5%。截止到1835年,议会已经通过了54项法案,批准修建了超过750英里的铁路。在铁路修建的高峰时期,轧钢厂多达1/4的产品用于修建国内铁路,此外还需要大量的枕木、旁轨,这些生产部门成为了雇佣工人最多的行业。1851年,超过600万人乘火车来到伦敦,游览了水晶宫博览会,这相当于英格兰和威尔士总人口的三分之一。铁路将人们汇聚在一起,帮助人们形成了一种国家认同的观念。

——摘编自马克·凯什岚斯基《西方文明史》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概述19世纪英国铁路发展的意义。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1】材料一 自唐代中叶以后,海上丝路取代陆上丝路而成为中西交通的主要通道。……唐代海上丝路的繁荣与广州的极盛,是与中国安定团结的统一局面的出现,经济的发展,东西方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密切相关的……隋代开辟的沟通南北的的大运河成为唐代南北交通的大动脉。唐代又不断完善驿道设施,广州与长安相距数千里,快马3日可达,尤其是开元四年凿辟大庚岭道,把控粤赣咽喉的险峻山路,整治成浩浩落荡的坦途,使运河的南北大通道经赣江、北江而南伸至广州,大大缩短了丝绸之路的启发港广州与内地联系的路程。
——叶显恩《海上丝绸之路与广州》
材料二 古代中国处于东亚朝贡贸易体系的中心。明清时代,面对近代国际贸易的不断发展,统治者坚持把贸易归入朝贡体系,“凡贡使至,必厚待其人”,对他们携带的货物,“皆倍偿其价”。于是各国纷纷来“贡”,导致“岁时颁赐,库藏为虚”。但是,在朝贡贸易中,中国政府并不是无所要求,更不是不讲回报,而是政治动机大于经济目的,力图造成“四海宾服,八方来仪”的宏大场面。
——齐涛《朝贡外交和朝贡贸易》
材料三 在2014年4月10日博鳌亚洲论坛上,国务委员杨洁篪指出:“古代的丝绸之路是商贸之路,而今天的丝绸之路则把经贸合作放在重要位置。……2013年中国与‘一带一路’国家的贸易额超过1万亿美元,占中国外贸总额的四分之一。……未来5年,中国将进口10万亿美元的商品,对外投资将超过5000亿美元,增加游客数量约5亿人次,使周边国家以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率先受益。”
——摘编自杨洁篪《亚洲国家应增进互信,坚持开放的区域主义》
(1)据材料一,指出唐代中叶以后中国对外贸易路线发生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2)据材料二,分析明清时期中国对外贸易的特点,并分析其影响。
(3)据材料三,概括指出当前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战略与唐代丝绸之路相比有何不同。
2016-11-27更新 | 67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上(宋高宗)谕大臣曰……又曰:“广南(广东南路)市舶,利入甚厚,提举官宜得人而久任,庶番商(海外各国商人)肯来,动得百十万缗,皆宽民力也。”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


材料二 诏行中书省唆都、蒲寿庚等曰:“诸蕃国列居东南岛寨者,皆有慕义之心,可因蕃舶诸人宣布朕意,诚能来朝,朕将宠礼之。其往来互市,各从所欲。”

——《元史·世祖记》


材料三 (乾隆二十四年部覆两广总督李侍尧奏议)据称夷商在省住冬,应请永行禁止也……夷人到粤,宜令寓居行商管束稽查也……借领外夷资本及雇佣汉人役使,并应查禁也……外夷雇人传递信息之积弊,宜请永除也。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广南市舶”的主要职能是什么?
(2)上述材料中称外国商人为“番商”“夷人”等,这反映了中国古代统治者怎样的心态和思想?
(3)上述三则材料反映的对外政策有何不同?此政策对当时的社会经济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018-04-20更新 | 20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579年以后,中国与西属菲律宾的帆船贸易进入鼎盛时期。1644年以后的四十年间,由于清朝海禁政策的影响,中国与西属菲律宾的贸易一度中衰。中国开放海禁以后,中国与西属菲律宾的贸易迅速得到了恢复和发展。在18世纪末以前,中菲间的贸易方式基本上是在中国海商(包括定居在菲律宾的华商)主导下的传统中国海外贸易形式。

材料二从18世纪末起,传统的中菲贸易开始出现明显的转变。随着远东国际形势的变化,从18世纪90年代开始,欧洲商船(包括西班牙商船)开始介入中菲贸易,致使中国帆船的传统优势逐渐失去,中菲贸易大部分是由往返于马尼拉与香港、澳门之间的西班牙船只进行的。必须指出的是,此时中国帆船虽然已经丧失了中菲的经营权,但中国商人并没有就此退出中菲贸易。这一贸易的两端继续由中国人挖掘着,一边是在厦门、澳门和香港的华人,另一边是马尼拉的华人。只有一项对中国的出口品——米是由西方人经营的。

材料三18世纪末以前,中国输往西属菲律宾的商品,除了大宗的丝绸和纺织品外,还有各种食品、日用品、禽兽、瓷器等。从西属菲律宾运往中国的商品主要是大量墨西哥元。十九世纪以后中菲贸易的商品结构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从中国出口的产品按价值大小的顺序为:丝绸和生丝、亚麻、纸张、瓷器、食品、还有少量的玻璃制品、珠宝首饰和茶叶等。这些货物大部分供菲律宾人民消费,其中作为当地纺织业原料的生丝,仅怡朗省每年进口的数量就值40万比索。进口纸张大部分用于马尼拉的烟厂生产卷烟。而与此同时,从菲律宾输往中国的商品的结构发生了更大的变化,大米取代白银成为大中商品。接下来是金沙、硬币、棉花、金属器具,马尼拉麻、土布等。到了十九世纪八十年代,菲律宾的亚麻、咖啡、糖、烟草,特别是香烟也已经开始在上海等中国沿海城市销售。

——以上材料均选自李日强《明清中菲贸易研究》

(1)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中菲贸易的特点。

(2)根据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18世纪末至19世纪中菲贸易变化的原因及影响。

2018-03-29更新 | 82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