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文化史(旧) >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 “中体西用”思想的实践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35 题号:8497396
探究题

第四章炮口下的震撼
一、开眼看世界
二、官、民、夷
三、条约制度下的社会变化
第七章近代化一小步
一、洋务衙门
二、自强与求富
三、近代文化教育事业的开始
四、“中体西用
五、“决理易,靖黑难”
第十章变与不变的哲学
一、变的哲学
二、不变的哲学
三、思想文化中的新潮涌荡
第十一章庚子与辛丑
一、三种力量
二、义和团后的社会相
三、庚子事变的最后一幕
四、半殖民地的深化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根据材料指出近代中国人民的历史任务。结合所学知识列举近代先进中国人为实现这一历史任务开展的探索活动。
(2)根据近代中国人民面临的历史任务,结合材料自拟一个探究主题。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魏源在《海国图志·序》中指出:不善师四夷者,外夷制……更之长技三:--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又说:是书何以作?日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

材料二     1898年,张之洞发表的《劝学篇》中说道:中国之祸不在四海之外,而在九州之.……民权之说,无一益而有百害。他提倡: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材料三     新文化运动期间,陈独秀等人号召人们冲决过去历史之网罗,破坏陈腐学说的囹圄,提出德先生赛先生的口号。他指出: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

——以上材料摘自《中国近代史》上册


(1)归纳材料一-和材料二主张的共同点。在认识近代中国面临的形势问题上,两者有何不同?
(2)材料一反映了作者什么思想?材料二中“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反映了近代哪一派的观点?
(3)材料一、二的局限性在哪里?材料三较之材料一、二,其内容进步在哪里?
2021-04-26更新 | 28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鸦片战争后,西学浪潮扑面而来,满清王朝不断衰微。这一切都促使知识分子开始冲破传统观念的束缚,向西方学习,开启了近代思想文化趋势维新的艰难历程。2017年暑假,秦陕中学组织“研学之旅活动,带领大家绘制近代“思想地图”,追寻思想者熔铸中外的足迹,感受先进中国人应对危机变革的思想历程,体会中国近代社会的波澜壮阔。
【研学站点一】

武汉一面对危局的实践主张(注:张之洞长期驻跸武汉,担任湖广总督,是中国早期近代化的设计者和实践者之一)

站点资源“新旧兼学,四书五经,中国史事、政书、地图为旧学;西政、西艺、西史为新学,旧学为体,新学为用”。

——张之洞1898年《劝学篇》


(1)依据本站点资源,概括张之洞的核心思想。在此思想影响下的实践活动是什么?
【研学站点二】

广州世纪之交的制度探寻(注:康有为出身广东,长期在广州开办学堂,进行变革理论宣传)

站点资源在他(康有为)看来,孔子是一位伟大的改革家,《春秋》便是孔子为“改制”而创作的。他甚至用西学来解释《春秋》,认为《春秋公羊传》中的“三世”说为;“始于据乱(世),立君主;中于升平(世),为立宪;君民共主,终至太平(世),为民主。”

——摘编自张海鹏等编写的《中国近代史》


(2)依据本站点资源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康有为应对危局的方案是什么?与张之洞相比,康有为的方案进步性表现在哪里?
【研学站点三】

北京一除旧纳新的思想启蒙(注:陈独秀以北京大学为活动中心,宣传进步思想,领导站点资源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拥护那赛先生,便不新文化运动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陈独秀《(新青年)罪案之答辩书


(3)依据本站点资源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文化运动的核心思想。通过本次研学活动,你对中国近代思想变革历程有哪些认识?
2019-04-13更新 | 163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3】19世纪以后人类社会迅速向近代化迈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穆罕默德·阿里改革是由阿里所代表的新型统治者在第一次浪潮(指工业革命)冲击下,被迫作出的以面向现代化社会的最初尝试,是以“西方化”为最大特征的一场埃及早期防御性现代化运动。……在以后像德国、日本这样十分成功的现代化运动中,都可以找到阿里早期现代化的影子。

——王泰《穆罕默德·阿里改革与早期埃及现代化》

材料二   (阿里)甚聪明,尤灭弄权之骁骑,招士通商,训练阵法与列国无异。

——魏源《海国图志》

材料三   清末驻日参赞黄遵宪于1887年写成《日本国志》后,向李鸿章、张之洞和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各送一部。书中有如下描述:“日本迫于外患,廓然更张……百务并修,气象一新,慕效西法,罔遗余力……富强之机转移颇捷,循是不辍,当有可与西国争衡之势。”


(1)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列举史实,概括说明材料一所说“日本的现代化运动中,可以找到阿里早期现代化的影子”。
(2)依据材料二和材料三,结合时代背景,分析魏源著《海国图志》与黄遵宪著《日本国志》的相同目的,分别简述清政府体现上述思想的变革。
2020-04-27更新 | 19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