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文化史(旧) >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 “中体西用”思想的实践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19 题号:10137143
19世纪以后人类社会迅速向近代化迈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穆罕默德·阿里改革是由阿里所代表的新型统治者在第一次浪潮(指工业革命)冲击下,被迫作出的以面向现代化社会的最初尝试,是以“西方化”为最大特征的一场埃及早期防御性现代化运动。……在以后像德国、日本这样十分成功的现代化运动中,都可以找到阿里早期现代化的影子。

——王泰《穆罕默德·阿里改革与早期埃及现代化》

材料二   (阿里)甚聪明,尤灭弄权之骁骑,招士通商,训练阵法与列国无异。

——魏源《海国图志》

材料三   清末驻日参赞黄遵宪于1887年写成《日本国志》后,向李鸿章、张之洞和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各送一部。书中有如下描述:“日本迫于外患,廓然更张……百务并修,气象一新,慕效西法,罔遗余力……富强之机转移颇捷,循是不辍,当有可与西国争衡之势。”


(1)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列举史实,概括说明材料一所说“日本的现代化运动中,可以找到阿里早期现代化的影子”。
(2)依据材料二和材料三,结合时代背景,分析魏源著《海国图志》与黄遵宪著《日本国志》的相同目的,分别简述清政府体现上述思想的变革。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曾国藩说:“今日和议既成,中外贸易有无交通,购买外洋器物,尤属名正言顺。购成之后,访募覃思之士,智巧之匠,始而演习,继而试造,不过一二年,火轮船必为中外官民通行之物,可以剿发捻,可以勤远略。”

材料二   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中主张:“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


(1)据材料一指出曾国藩主张向西方学习的目的。其指导思想是什么?
(2)据材料二回答梁启超认为变法最重要的是什么?比起魏源、曾国藩、梁启超在学习西方问题上有什么进步?
2020-11-04更新 | 55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西方殖民势力不断深入,外国传教士在中国开设学校以输入他们的宗教和文化,1839年美国人布朗在中国澳门开办的玛利逊学堂,“校中教课,为初等之算术、地文及英文”。第二次鸦片战争战败以后,洋务派在国体基础上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兴办洋务教育。1862年设立京师同文馆,此后洋务派相继在各地兴办了大量新式学校。洋务学堂将西方自然科学作为主要课程,包括数学、格物、化学、具体的技术等课程,另外开设了“四书”“五经”课程,进行封建伦理道德教育。曾先后派出多批学生赴欧美、日本学习自然科学、先进技术。1872年清政府派出第一批幼童赴美留学,到1875年共派出四批120人,促进了中国教育近代化的发展。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教育发展的特点与背景。
2022-07-04更新 | 90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近代中国思想解放史是一部中外思想文化相互碰撞、彼此交融的文明发展史。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鸦片战争后)随着西学东渐,近代中国人逐渐认识到与外国交往的重要性。在一系列战败之后,中国读书人逐渐被战胜者改变了思想方式,接受了以强弱分文野的新观念。这类因对抗性互动而产生的概念转移,急剧而彻底……对西方的认知,也从“夷务”到“洋务”再到“时务”,由贬义的“夷”到平等的“西”再到尊崇的“泰西”。说是天翻地覆的转变,也不为过。

——罗志田《走向世界的近代中国》

材料二   近代中外文化交流是在冲突中进行的,并且中国文化处于劣势。中西文化之间的这种落差,影响了一些中国人对待中西文化的态度,出现了两种极端的倾向:一是“保存国粹”,一是“醉心欧化”……以上一方趋于保守,另一方又过于盲目,他们对中西方文化优劣问题的评价都过于偏激。

——张腾《近代中西文化交流中的冲突及其作用》


(1)据材料一,概括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对于世界的认知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原因。
(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近代中国人对中西方文化的不同认识,并结合相关史实加以说明。
2018-11-24更新 | 52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