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史学热点 > 经济类热点 > 民生问题、人文关怀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50 题号:852621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世纪30年代,美国农业十年大萧条,非农业人口与农业人口可支配收入比是2.49,40年代大为好转,50年代又有所升高。战后美国城市化迅猛发展的同时,农业产业链基本形成,农业实现现代化,政府不仅对农业提供财政支持,更重视对农业工作者技术能力的培养,加强农村文化教育的力度。60年代,美国政府开始进行“生态村”建设,使乡村自然环境大为改观,吸引了资本投资和推动了经济结构的多样化。70年代初,逆城市化兴起,城市郊区与周围村镇得到很快发展,美国的乡村旅游开始迅速崛起,自然风光、独特建筑、民俗风情、乡村音乐都得到了保护和发展。八九十年代,美国政府更是特别提出“振兴乡村经济”,各级政府都出台了一系列合理的规划和扶持政策。21世纪初,美国农业人口比下降到2.3%,其可支配收入也高于非农业人口收入。

——摘编自谷军《缩小中国城乡收入差距的可行性措施研究——以美国、日本、韩国经验为借鉴》等

材料二   20世纪二三十年代,面对乡村凋敝,以“改造乡村,改造中国”达到“民族自救”为目的的“乡村建设运动”兴盛。其中典型的有:晏阳初领导的注重农民教育、加强农村合作的定县模式;梁漱溟发扬儒学精华,唤醒农民内力的邹平模式;高践四开创的农业技术与教育并重的无锡模式;黄炎培建立组织章程、发展公共事业的徐公桥模式;民族资本家卢作孚发展实业推动城镇化的北碚模式;山西阎锡山则重视乡村制度改革,加强基层政权。而中国共产党以毛泽东为代表,在农村将土地革命与根据地建设结合起来。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不少乡村建设运动遭受挫折。共和国建立后,农村建设得到了新的发展。

——摘编自王景新《乡村建设思想史研究脉络》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二战后美国乡村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民国乡村建设的特点,并简述共和国在社会主义农村建设上的探索意义。
【知识点】 民生问题、人文关怀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维多利亚时期(1837~1901年),济贫院等社会救助机构承担了类似“养老院”的……1940年,英国社会教助主管部门开始提倡建立现代养老院,并鼓励老年人入住养老院。在制定1948年的《国家救助法案》时,当时的健康部长提到“随时可以去的济贫院”将被“30张床住的养老机构”所替代。以确保所有想要入住养老院的老年人都可以轻检入住。……20世纪60年代初。健康部再次提出健康和福利服务的总体目标是将老年人维持在社区中。20世纪70年代。英国官方发布了“老年人更加幸福”的报告。提倡让大多数老年人离开照护机构而回到家中接受服务。

——摘编自石琤《英国养老服务政策对中国的启示》

材料二 近代中国养老院的发展,其推动力一方面有历史的沿承……到了近代,这一历史惯性得以延续;另一方面,则与西方国家的榜示有关。19世纪下半叶,我国近代一些思想先知,在西学东渐的大背景之下,纷纷提出效仿西方,设立养老院。冯桂芬要求推行养老室等感善救助组织。……上述倡导之外,舆论界也不断刊文,介绍国外的养老院。

——摘编自苏全有《有关近代中国养老院的三个问题》

材料三 《“十三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体系建设规划》提出。要“大力发展居家社区养老服务”。以健全“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为发展目标。

——摘编自石琤《英国养老服务政策对中国的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养老服务政策的变化,并简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影响近代中国养老院发展的因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国制定《“十三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体系建设规划》)的意义。
2020-04-01更新 | 161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世纪末起,英、德等国先后颁布了针对疾病、工伤事故等的保险法。针对低收入群体以及老人、儿童和妇女,西欧又建立或完善了救济制度。在理论方面,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贝弗里奇是最有代表性的社会保障学者,其中贝弗里奇被西方称为“福利国家之父”。二战后,西欧逐步建立起面向全民的社会保障网,除退休金、失业和医疗工伤三大保险外,还设立了孕、产妇补贴、幼儿、学童补贴等几十种项目。欧共体也逐步形成自己的社会政策。1972年,欧共体“社会行动纲领”把解决失业特别是青年人和残疾人的就业问题列入优先目标之一。80年代,西欧各国为了缓和财政不平衡状况,增加税收和削减社会保障支出。

——摘编自李琮《西欧社会保障制度》

材料二   消除绝对贫困、实现共同富裕,一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追求。经过长期的探索实践,我国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扶贫道路。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扶贫主要是用给钱、给物等传统救济方式。这种方式虽可救急,但不能实现真正脱贫。于是,开发式扶贫取而代之,成为扶贫的一项基本方针。新中国成立初期,扶贫对象主要是农村无法维生者。改革开放以来,扶贫对象逐渐从绝对贫困人口向低收入人口覆盖。在目标瞄准上,先是贫困区域,后是贫困县,再到贫困村,再到户到人。扶贫任务从解决农村温饱转为巩固温饱,再到脱贫致富。产业扶贫、科技扶贫、金融扶贫、教育扶贫、新型乡村旅游扶贫等等,多种多样的扶贫方式有力推动了农民脱贫,对其他发展中国家也有借鉴意义。

——摘编自郝志景《新中国70年的扶贫工作:历史演变、基本特征和前景展望》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二战后西欧社会保障制度的新发展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扶贫工作的特征,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历史意义。
2022-03-04更新 | 126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隋炀帝)大业八年,天下旱,百姓流亡。时发四海兵,帝亲征高丽,六军冻馁,死者十八九。十三年,天下大旱。时郡县乡邑,悉遣筑城,发男女,无少长,皆就役。

——《隋书》

贞观十一年七月一日……洛水暴涨,漂六百余家……十三日,诏曰:“暴雨为灾,大水泛滥……诸司供进(进奉的财物),悉令减省。凡所力役,量事停废。遭水之家,赐帛有差。”……九月,黄河泛滥……太宗幸白马坂以观之。

——《旧唐书》

材料二   1933年5月,美国国会通过了《联邦紧急救济法》,成立了联邦紧急救济署。1935年8月通过的《社会保险法》,改变了过去由民间团体自助自救或由慈善团体提供救助的传统,开始了美国的“福利主义”试验。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国经济与社会矛盾都演变到极其严重的地步。为了摆脱困境,寻求发展,工党政府采用“福利国家”政策,实施社会改革,可谓顺乎历史潮流的明智选择。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现代史编》


(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太宗应对灾害的举措。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太宗采取上述举措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归纳美国和英国社会福利改革的主要措施。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上述措施对当时美英两国社会有何积极影响。
2019-01-02更新 | 49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