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经济史(旧) >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 两次工业革命 > 第一次工业革命 > 工业革命的特点和影响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4 引用次数:68 题号:870225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工业化和城市化打破了传统的“新居原则(年轻夫妇独立生活)”,比如在普雷斯顿这个工业城市里,由于住房紧张且租金不菲,父母和已婚孩子共同居住的现象十分明显。棉业城镇的城市工业生活促进了复合家庭形式的形成,增加了父母与已婚子女共同居住的挣工资者的家庭比例

——摘编自傅新球《工业革命时期英国人口增长的几个问题》

材料二   随着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新的生产方式的形成,中国传统的封建经济日益崩溃,出现了大批失业手工业者、码头运输工人和破产农民,他们被迫离开家庭,聚集城市,构成中国近代第一批产业后备军……在人们交往日甚、风气渐开的情况下,社会结构也发生了由曾经的血缘或亲缘组织向近似业缘性组织的转化,进而导致家庭纽带日益松弛,传统的大家庭逐渐涣散。

——摘编自张淑红《近代中国家庭嬗变原因刍议》

材料三   改革开放以来,深刻的社会经济变迁重新刻画了中国家庭乃至整个社会的形貌,国家政府也通过人口和社会政策的制定与实施直接参与了家庭活动,成为家庭变迁的巨大推力。中国家庭变迁与快速的人口转变同步,并内嵌于社会转型的进程之中。现代家庭政策迫切需要在尊重传统及把握趋势的基础上,重构我国现有家庭政策体系,支持和引导现代家庭发展。

——摘编自彭希哲《当代中国家庭变迁和家庭政策重构》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家庭组织变化的表现及其积极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近代家庭组织变迁的特点并简析其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时期中国家庭政策应遵循的原则。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棉纺织业是近代中国最为典型的“两栖”行业。机器工业以“纺”为主,以“织"为辅,手工业以“织”布为重,以“纺”线为次。1913年,国内机制布产量增长到1756万匹,在棉布总产量中的比重也仅为2.26%。与工业化相伴而生的若干现代因素催生了棉织业的原始工业化……19世纪末20世纪初,我国相继出现了改良的手拉机和足踏机,手拉机一人一日约能织布四五十尺。1906年,高阳商会集资向天津日商田村洋行购买织机,试办工厂,是为高阳布改良之始。晚清中央和各地方设立了一批传习性质的工艺局所,招收了许多织布学徒,学徒毕业后,成为工场工人。北京政府税务处重申“旧式土布,为织布生计攸关,除仍照土布减税成案每百斤征收出口正税1两及运往内地照纳沿途税厘外,其由此口运至彼口应即免征复进口半税”。

——摘编自彭南生《中国早期工业化进程中的二元模式一以近代民族棉纺织业为例》

材料二 棉纺织业最初源于印度,16世纪中后期,传入英格兰。17世纪中期以来,棉织物构成英印贸易的主要商品。由于毛纺织商人不断向议会请愿,从17世纪末期开始,议会多次通过法案,禁止从印度、中国等国进口印花棉布,但收效甚微。更为重要的是,“如果一个人不能拥有印度原装进口的印花棉布,他就会通过其他渠道获得相对适度的模仿品”,就这样,“禁止进口印度棉织品的保护措施培养了一个'进口替代'产品的产生”。18世纪中期,尝试一连串机械化操作开始在英国率先实现,技术变革推动了英国棉纺织工业的飞速前进,1774年,英国已经具备打破世界纺织品格局能力,台不犹豫地废除那些禁止从印度进口棉布的法案。机器化的生产方式为棉纺织品的集聚发展提供了技术保障,使单位生产成本一再降低,成为英国开始寻求棉花原料、扩大生产规模的起点,美国南部、印度逐渐成为英国原棉产地。

——摘编自杨松、马瑞映《内驱与统合:英国棉纺织工业的发展及对全球体系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近代棉纺织业的特点,分析推动中国近代棉织业工业化的因素。
(2)根据材料二指出英国对英印棉织贸易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英国废除禁止从印度进口棉布法案的经济背景。
2021-02-25更新 | 218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871-1910年间,德国东部地区人口由于大量流失,共在总人口中所占比重从24.0%下降到19.7%,西部地区由于吸纳了大量外来人口而使其在总人口中的比例从19%上升到23.1%。大规模的人口流动还使德国社会出现了一些新的社会群体。所谓的“浮游”群体就是其中之一“浮游”群体基本上属于下层阶层,构成者以年轻人居多,他们为谋生而在经济繁荣的各工矿城市之间来回奔波,希图求得更好的收入。季节性工人也是其中一个重要部分。在柏林,到19世纪70年代,这种“浮游”群体已占总人口的20%~25%。在鲁尔等采矿业发达的地区,“浮游”群体所占比重更大。

——摘编自邢来顺《德国工业化时期的城市化及其特点》

材料二   《(天)津海关十年报告(1922-1931)》载:“比岁以还,萑苻(指:盗匪)追野,地方不靖,乡村富户既多移寓平、津,而贫苦农民亦因农村破产,无以资生,群相廉集工业中心,谋求生路,因而津埠人口大见增加。查1922年仅有80万人,1931年则增为1388747人。"这些贫苦农民中有人进了工厂,据1922年的统计,天津纺织、面粉、化工、机械等行业的工人总数有7万多人。到20世纪30年代初,工人和佣工合计超过10万人,其中女性有万余人。

——摘编自戴鞍钢《中国近代工业与城乡人口流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德国“浮游”群体出现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概括近代中国与德国人口流动的不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两国人口流动对社会经济的相同影响。
2018-10-30更新 | 105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公元前2世纪,汉武帝派遣张骞出使西域,主要把丝和丝织品送给了出使诸国,而后开通了陆上丝绸之路,远及中亚。汉至唐初,交往以“敦睦邦交”为主,逐渐建立起西域都护、北庭都护府等军政机构,实现有效的控制,曾出现“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的盛况。“安史之乱”后陆路渐趋衰落。中唐至两宋时,海上“丝绸之路”逐渐兴盛,尤其在两宋时,从泉州和广州等地南下可通达今波斯湾、红海至欧洲,也可至非洲东海岸。政府还在广州、泉州、明州等12处设有市舶司,专司外商货物税并制定市舶法,不许官员经营海外贸易、买卖外商货物。此时市舶贸易分官营和私营,以后者为主。进出口货物达400种,主要出口纺织品、金属及制品、陶瓷品、茶叶等商品。宋代市舶贸易税成为财政的重要收入,一度占国家总收入的20%。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等

(1)据材料一,以中唐为界,概括古代中国走向世界的变化

材料二19世纪中期欧洲各国普遍降低了国际贸易壁垒,除了一些商业集团对于降低关税的通常压力,以及先是推动着拿破仑三世后来又推动着普鲁士政府寻求通过签署条约使贸易更加自由化的政治考虑以外,贸易条约的签署反映了一种普遍的乐观主义情绪,以及政界和学‘术界对于国际交换学说的接受。正是经济的迅速扩张、对增长和繁荣的普遍乐观说服了各国和人民放弃保护措施,将控制换成了自由,乡土观念换成了普遍主义,固守传统换成了坚持变革,将闭关锁国的安全换成了开放世界的危险但有潜在利润。

——摘编自H.J.哈巴库克等《剑桥欧洲经济史》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欧洲各国间从“闭关锁国”到“开放世界”转变的原因。

2018-01-15更新 | 96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