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文化史(旧) >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 新文化运动 > 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4 引用次数:94 题号:8732852
【用词变化】
词语和概念的变化,可以为探究历史提供重要信息。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中国,对science的翻译经历了从“格致”到“科学”的用词变化。明末清初,受古代“格物致知”的影响,时人将“science”音译为“格致”。19世纪中叶后,“研格致,营制造者,乘时而起”,“格致”一词大量使用。19世纪末,梁启超等效仿日本的做法,将“science”译为“从事科学,讲求政艺。”民国初,学界还将science音译为“赛因斯”,意在强调科学的理性精神。

——摘自《近代汉字术语创制的两种类型》等

材料二   ……中国读书人……对西方的认知,也从“夷务”到“洋务”再到“时务”,由贬义的“夷”到平等的“西”再到尊崇的“泰西”。说是天翻地覆的转变,也不为过。

——罗志田《走向世界的近代中国》


问题:
(1)根据材料一,19世纪中叶以后,从“格致”到“赛因斯”,反映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内容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概括材料二中中国人对世界的新认识。
(3)分析导致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要求:有结论有史实。)
16-17高三上·上海金山·期末 查看更多[2]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推荐1】【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在“五四”文学革命的前驱者中,钱玄同可说是一员骁将,一位急先锋。他虽然并不是发难者,但却最早给发难者以强有力的支持。1917年初,当胡适在《新青年》2卷5号发表《文学改良刍议》之后,钱玄同立即在该刊2卷6号发表《通信》作为声援。此后,钱玄同又发表了《论应用文之亟宜改良》等重要文章,提出了文章应加标点符号,数目字可改用阿拉伯号码,凡纪年尽量改用世界通行的公元纪元,书写方式“改右行直下为左行横移”等主张,都是有关文化教育方面重大改革的首倡。

在中国近现代的国语运动中,钱玄同有过不少建树:审定国音常用字汇(历时十年,合计一万二千二百二十字);创编白话的国语教科书;起草《第一批简体字表》(计:二千三百余字);提倡世界语等。可以说,建国以后文字改革的三大任务——简化汉字、推广普通话、制定和推行《汉语拼音方案》,钱玄同早在半个世纪以前就做过很多坚实的奠基工作,他称得起是文字改革工作的前驱。

——摘编自陈漱渝《“五四”前驱国学健将》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钱玄同倡导文学革命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钱玄同推动文字改革的历史意义。

2016-11-27更新 | 139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也是近代科技在中国大规模被引进和传播的开始。从1840年开始,先进的中国知识分子开始主动地了解和学习西方科学技术,将科学技术作为制夷的工具加以引进。随着爱国救亡运动的深入,科学传播的深度和广度都有所推进,但由于清政府的压制,科学传播无法取得根本性的突破。戊戌变法以后,近代科学得到了更加深入和广泛的传播,甚至成为政治斗争的有力武器,如反映生物进化的进化论学说口号“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成为激励中国人变法图强的警句。而至民国时期,科学更是被用于为政治革命的合理性进行辩护。

——摘编自郑大华《五四新文化运动与近代中国人对民主与科学的追求》

材料二   新文化运动时期的科学传播主要有报刊媒介、科学社团、科学演讲等几种形式。新文化中的科学演讲甚至在大街上都随时随地地进行着。陈独秀、胡适、丁文江等人都是出色的演讲者。一些国外知名学者也应邀来华演讲,其中包括杜威和罗素。由于新文化运动中科学传播的主体往往是一些有留洋背景的科学家和人文学者,他们较少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对西方科学的理解和认识也要高于中国以往的科学传播者。科学传播的形式多样,传播对象范围之广,人数之多也是以往中国科学传播所无法比拟的,而这一切都为科学精神的启蒙铺平了道路。

——摘编自张众、郝苑《科学精神的启蒙―新文化运动时期的科学传播》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科学传播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文化运动时期科学传播的主要途径及其历史影响,并谈谈近代科学传播给我们的启示。
2022-01-11更新 | 82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3】新文化运动是东西方文明的碰撞与融合,但是否是“启蒙运动”历来多有争论。阅读材料,回答以下问题:
材料一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引发的深重的文明危机不但在西方让人猛醒,也激发起中国人反思晚清以来被看作楷模的西方文明的破绽,从而引发对本土文明的自觉。民国初年时政败坏,更令人怀疑西方制度与价值观。……这一运动之反传统、“反封建”的显赫持征,其最直接的动因来自反复辟,同袁世凯称帝、把孔教写进宪法有着直接联系。

——方维规《何为启蒙?哪一种文化?》


材料二新文化运动中的知识分子们试图用文艺复兴和法国启蒙运动以来的西方“人文主义”和“理性主义”的思想来改造中国人,而这其中的核心思想被新文化运动的主将们凝练为民主与科学。民主与科学……一个是瓦解封建旧思想的破坏者,另一个是在中国建立新思想的启蒙者……民主消除了封建帝制,描绘了共和国的蓝图;科学融化了愚昧,撕碎了三纲五常的旧道德。

—黄大鹏《新文化运动中民主、科学与文学对中国社会现代性的启蒙及反思》


材料三(欧洲的启蒙运动)是拒绝外部世界的影响、控制的独立而客观的态度,是知识分子面对世界实现自我价值的精神话语,并不带有非个体的群体、国家目的。……(新文化运动)最终是介入政治秩序、借助政治权利实现社会目的的政治行为,带有明确的社会目的,是政治的伦理化和伦理的政治化的交融混杂。……(启蒙运动基于)科学理性让人们从上帝、权威以及传统生活习俗规范之下挣脱出来。……(新文化运动)却缺乏一种科学理性的精神。刚刚走出科举制度的中国知识分子显然没有足够的科学理性。他们的“科学理性”只是停留在语言上,至多只是一种外向的传统批判和现实批判,却并不是指向其内部的自我价值建构。……在自身尚未启蒙的情况下,五四新文化提倡者就急于对社会进行启蒙,从而导致了急功近利的非启蒙心态……因而,五四新文化运动尚未完全展开就分化、变异了。陈独秀很快转向政治,背离了他最初的誓言。

——王学谦《启蒙者的非启蒙心态——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性局限》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原因。
(2)概括材料二与材料三争论的焦点,你更倾向于哪种观点?请选择其中一个观点,谈谈你的看法。(要求,观点明确;,逻辑严密;表述清晰:250字左右)
2017-02-24更新 | 121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