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文化史(旧) >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 “百家争鸣”的背景和影响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44 题号:9074108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传统文化影响深远,“仁者爱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兼爱”“非攻”等思想仍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行为。

材料二   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为了实现民族复兴,先进的中国人不断探索,从“师夷长技以制夷”到“公车上书”,从向欧美学习到以俄为师,经过不断选择,最后找到了一条自己的道路。

材料三   经过艰难探索,中国共产党终于找到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的革命道路,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材料四   39年前的春天,深圳经济特区的建立,成为中国开启国门走向开放的重要标志;29年前的春天,浦东新区的开发与开放,成为中国改革开放再出发的新象征;2018年的春天,雄安新区正在崛起,又一个春天的故事正在上演。

(1)材料一中的思想产生于中国哪一历史时期?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时期影响最大的思想家。分析这一时期出现思想活跃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先进中国人吸收了哪些西方先进文化。
(3)根据材料三、四,指出在先进文化指导下中国取得的重大成就。结合上述材料,概括中国人民和中国共产党在文化的吸收和发展方面有什么特点。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提出“仁”与“礼”的学说,主张“有教无类”,整理《诗》《书》《礼》《乐》《易》《春秋》。

材料二   “有”和“无”、“难”和“易”、“美”和“丑”、“福”和“祸”都是相互依存,可以相互转化的。

材料三   “兼相爱、交相利”、“非攻”、“尚贤”、提倡节俭,反对浪费。


请回答:
材料一、二、三思想的学派及代表人物分别是谁?联系所学知识,简要谈一谈这一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2021-06-22更新 | 83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春秋战国是我国重要的社会转型时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战国时期,士成为知识分子的代称。此时的“士”已与出身无关,他们可能来自贵族,也可能起于微贱,其共同的身份标志仅仅是知识、智慧和才能。战国以前的士受“六艺”教育,文武并重,如射、御都带有军事训练性质,而战国时期的士基本以学习文化典籍为主,是比较单纯的文士。这些文士已经脱离了分封制和等级制的束缚,能够自由流动。……很多国家出现了“布衣卿相”,国君礼贤下士,并不计较出身。于是士的社会地位同以前相比更加显赫,他们奔走于各国,成为各国官僚队伍的后备队。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材料二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在此之前中国社会仍然是血缘社会,在此之后虽然仍有浓重的血缘色彩,但转向了地缘社会;在此之前是封建诸侯、贵族分权的时代,在此之后是专制独裁、皇帝集权的时代……中国自夏朝以来的四千年历史可以分为前后两大阶段,春秋战国时期就是这两大阶段之间的转型时期。

——辛田《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战国时期士阶层的变化及其影响。
(2)依据材料二,归纳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前后的异同,并结合所学分析原因。
2020-01-17更新 | 159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鲁国尚儒学,是儒学的发展基地;齐地学术较为庞杂,阴阳五行学、道家之学、儒学都相当发达,楚地道学与词赋最具特色;三晋以法家与游说之士为盛;秦地主要接受三晋学术。但以各地所出文化人才而论,则以关东的齐鲁三晋郑卫周等地最为兴盛。

——摘自邹逸麟《中国历史地理概述》

(1)材料一反应了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学术文化发展的什么现象?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现象对中国古代学术发展的影响。

材料二   故为人君者,正心以正朝廷,正朝廷以正百官,正百官以正万民,正万民以正四方。四方正,远近莫敢不壹于正……《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司马迁《汉书•董仲舒传》

(2)依据材料二,概括董仲舒的主要观点。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其对儒学地位变化的影响。

材料三   “至论天下之理,则要妙精微,各有攸当;亘古亘今,不可移易,唯古之圣人为能尽之;而其所行所言,无不可为天下后世不易之大法。”

——(南宋)朱熹

“孔子未尝教人之学孔子,而学孔子者务舍己而必以孔子为学,……真可笑矣”

——(明)李贽

(3)依据材料三比较李贽的思想与朱熹有何不同。李贽思想形成的经济根源是什么?

(4)如果要给以上三则材料设一个主题,你认为最恰当的表述是什么?

2018-10-26更新 | 56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