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经济史(旧) >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 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 > 交通工具的发展 > 铁路和公路事业的发展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82 题号:913516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铁路多系借外款兴筑,路权之损失姑不具论,即就路工本身而言,掌理工程之高级人员多属外籍,不但薪给特殊优厚,而且常需假事权于翻译,而不肖之徒则不免从中作弊,而购料有折扣,包工有陋规(旧时多指不正当的收费常规),国家损失甚大,铁路之成本亦自然提高。

——凌竹铭《詹天佑先生年谱》

材料二   在洋务派的主持下,于1881年开始修建唐胥铁路,从而揭开了中国自主修建铁路的序幕。1909年建成的京张铁路是中国首条不使用外资及人员,由中国人自行设计、投入运营的铁路,但也仅仅只是一个象征而已。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中国平均每年修建铁路300余公里,不仅数量少且分布偏、标准杂、管理混乱。

                                                                         ——摘编自中国铁路网《中国铁路发展历程》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有计划地发展铁路。1953年,进入大规模建设时期,到1978年,铁路营业里程达49940公里,全国铁路网骨架基本形成。2016年底高速铁路高达2.5万公里,位居世界第一,全国铁路复线率和电气化率分别达到54.9%和64.8%,运输能力满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主要技术装备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

                                                                                       ——摘编自《中国铁路发展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近代铁路发展的特点及原因。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铁路快速发展的原因和影响。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材料一甲午战争后中国铁路事业格局一变......至1911年,中国共修建铁路8200千米,其中帝国主义直接投资修筑的铁路占46%,贷款修筑的铁路占40%,中国人自建铁路仅1200千米,占总比率的14%。

材料二著名教育家罗家伦在谈到詹天佑早年决心投身铁路事业时说:“我们应当回想那时候中国的朝廷、社会是如何的保守愚蒙,对于新器新知是如何的深闭固拒。光绪二年(1876年),詹氏虚年16岁,正进到美国纽海芬的海滨中学读书的时候,国内由吴淞通到上海的小铁道,方才行车,当地读圣贤书的士绅,领导着愚昧的民众,认为这件怪东西破坏了风水,危险到生命,居然把它全行拆毁,并且主张要把铁轨投入海中。在国内这种昏暗的气氛之中,这个聪明却是不善言辞的孩子,居然去学这套万人咒骂的东西,不为动摇。回国以后,也决不改业,专心致志要为中国建筑重要的铁路路线而努力。在伶俐的人看来,以为'其愚不可及也’,在这位笨人则以为‘愚公移山’是可能的。”

材料三“如果京张铁路工程失败的话,不但是我的不幸,中国工程师的不幸,同时带给中国很大损失......因为中国工程师将不会再被人们所信赖,在我受命担任此工作前,甚至出任之后,许多外国人公开宣称,中国工程师绝不可能担当如此艰巨的重任......”

——詹天佑给美国老师的信

请回答:

(1)阅读材料,概括阻碍近代中国铁路事业发展的因素有那些?

(2)结合材料,谈谈周恩来为什么称赞詹天佑是“中国人的光荣?”

2016-11-27更新 | 304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铁路的建设发展,关系到经济现代化建设的进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如图是1980年英国发行的利物浦至曼彻斯特火车铁路开通150周年的首日封。纪念的是1830年史蒂芬孙修建的,连接港口城市利物浦和棉纺织中心曼彻斯特之间的第一条完全用机车牵引的铁路。首日封中描绘了火箭号动力机车、各等级车厢、运羊货车、平板货车、邮车,以及运河附近的田园风光。

材料二   自强之道,练兵、造器固宜次第举行,然其机括则在于急造铁路。铁路之利于漕务、赈务、商务、矿务以及行旅、厘捐者,不可殚述。而于用兵一道,尤为急不可缓之图。

——刘铭传1880年《筹造铁路以图自强折》

材料三   中国铁路兴建情况表(摘编)单位:公里


——严中平等编《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

材料四   一些闭塞的地区因铁路而活跃,一些古老的城镇因铁路而面目一新。铁路在畅通经济、带动繁荣的同时还意味着信息的流通、知识的传播,意味着建立“铁路交通日常急需的各种生产过程”。所有这一切,无疑都有助于打破中国传统社会“自给自足的惰性”,推动中国的现代化的进程。

——周积明《最初的纪元》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首日封纪念的是哪次工业革命的成果?简述这条铁路修建的作用。
(2)依据材料二概括刘铭传的主要观点,并说出其观点的指导思想。
(3)依据材料三中的表格,说明民国时期铁路建设的发展趋势,并指出其发展背景。
(4)依据材料四概括,铁路运输业的发展给国民经济发展、百姓生活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2020-10-14更新 | 32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交通和通信工具的变迁折射出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四川成都,相同条件下)苦力(人力)把一吨货物运送750英里,要花费106.25元;铁路只要15元,是苦力的1/7。用苦力运棉花,路上50天,铁路只要2天,从而节省48天的利息,并在更好的条件下运棉花。

——美国银行分会《中国,一次经济调查》(1923年)

材料二 哈尔滨原为松花江右岸的渔村,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后因沙俄开筑铁路一跃而起,发展成为东北地区的一个中心城市。青岛昔日也是胶州湾东岸的一个荒僻渔村,1904年胶济铁路的修筑直接缔造了它的繁荣,至1910年,青岛人口已达16.5万人,进出口贸易激增,成为华北地区第二港。

——周积明《最初的纪元》

材料三 “十一五”期间,我国铁路全面加快实施《中长期铁路网规划》,铁路营业里程跃居世界第二,并昂首跨入高速时代,高速铁路里程世界第一,为发展国民经济和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提供了重要保障。2003年以来,铁路建设项目批复投资总规模超过4万亿元,已完成投资1.5万亿元。到2020年,我国铁路营业里程将达到12万公里以上。

——摘编自《人民日报》(2010年10月6日)


(1)我说你猜:请在下列指定位置填上合适的交通和通信工具的名称。

其一:“初犹缓缓,数秒后即如奔马不可遏,车外屋舍、树木、山冈、阡陌皆疾驰而过,不可逼视。”清朝官员斌椿在《乘槎笔记》中写下了他1866年赴欧洲考察期间,第一次乘坐某交通工具时的感受。该交通工具最有可能是  ①  

其二:有人写诗描述19世纪80年代初出现于上海的一种新事物:“东西遥隔语言通,此器名称德律风。沪上巨商装设广,几如面话一堂中。”“此器”应是  ②  

其三:1908年3月5日,上海第一次通行  ③  ,自静安寺至外滩,两旁观看的人很多,但乘坐的仅24人,其中有一半是外国人。因为有“不能乘坐,坐了容易触电”的传言,所以外国人特地试坐给人看,表示坐这种车并无危险。


(2)据材料一、二,分析铁路的发展带来哪些积极影响?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国铁路迅速发展的原因。
2020-02-10更新 | 61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