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文化史(旧) >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 新思想的萌发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85 引用次数:414 题号:931800
在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中,涌现出众多的思想家。观察下列图片:

请回答下列问题:
⑴ 上幅图片中的人物分别是     、     、     、    
⑵ 提出“民与君势不两立,自由与专制也不能并存”观点的是哪幅图片中的人物(   )
A.图一B.图二C.图三D.图四

⑶ 在图二、图三人物所代表的阶级派别之间展开了一场大论战。论战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⑷ 概括归纳四幅图片中人物的思想主张。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较易 (0.85)

【推荐1】知识分子是时代和社会的脊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春秋末到战国时期,下层平民中大量受过教育的“士”或进入诸侯大夫的机构,或独立于社会,形成一个不拥有政治权力却拥有文化权力的知识人阶层,从孔子起到秦代干政的韩非、李斯是一类,自庄子起到秦末的鸡冠子(注:道家代表,终身不仕)又是一类,如果说春秋早期和中期,这批文化知识的拥有者大多还只能做卿大夫的家臣,像孔子的弟子,那么,战国时期则相当多的“士”就十分风光……常常可以与权力分庭抗礼,于是“思想”便出现了独立的发展空间。

(葛兆光《中国思想史》)

材料二独立人格在传统知识分子身上极为匮乏,相反地倒表现出另一种人格形象:依附人格。即在思想上依傍古人、拘泥经典,在政治上热衷仕途、委身皇权……在宗法一体化的社会结构中,儒家学说、科举制度和宗法纲常这三张大网将知识分子的身心紧紧笼罩起,使之成为黏附于官僚政治的人格化的工具。

(许纪霖《大时代中的知识人》)

材料三士集道统与政统于一身……他们必须既议政又参政。民初知识分子大体上认同于士这一社会角色,也力图继承士的社会责任;但他们相对要超然一些,多数是像胡适一样倾向于“讲学复议政”,即停止在议政阶段,作“社会的良心”,把直接参政置于第二位。更有人试图将学术与政治分开,干脆钻进象牙塔,像胡适所说的“回到故纸堆中去”,不问世事。

(罗志田《权势转移:近代中国的思想与社会》)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的“士”如何处理与社会政治活动的关系。说明当时“士”的“思想”出现“独立的发展空间”有何有利条件。

(2)对比材料二与材料一,古代知识分子发生了什么变化?并指出出现这一变化的因素。

(3)对比材料三与材料二,概括民初知识分子对于承担社会责任在认识上的变化。结合20世纪初的相关史实,分析导致变化的主要原因。

(4)“知识分子应担负起时代的使命。”任举一历史人物,论证这一观点。

2018-01-03更新 | 85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易 (0.85)
【推荐2】近代以来,先进的中国人站在时代前列,探求救国救民的真理,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现代化)进程。读图回答问题

⑴请分别概述前三位人物的主要观点及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意义。
⑵分别指出后两位人物为中国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解决的核心问题是什么?
2010-05-07更新 | 214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易 (0.85)

【推荐3】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天下无数百年不变之法,无穷极不变之法……变古愈尽,便民愈甚。尽得西洋之长技,为中国之长技。

——《海国图志》

材料二“外国之长,度不过技巧制造,船坚炮利而已”。“炸弹轮船虽利,然军中制胜之道,究在人心而不在器。”“……艺事虽未所兼长,究不能离道而言艺,本来轻重之分,固有如此”。

材料三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

——梁启超《变法通议》

(1)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以上材料中的言论分别属于哪些派别?其主张是什么?

(2)根据上述材料,分析说明近代中国政治思想发展演变的基本特点。

2017-12-25更新 | 33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