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经济史(旧) >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 商业和城市的发展 > 商业的发展 > 宋元的商业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97 题号:9390094
诗词:唐宋时期中国诗文发展到达高峰,唐诗宋词也是研究唐宋历史的重要史料。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和贾舍人早朝大明宫(长安)之作》

王维(唐)

绛帻鸡人报晓筹,尚衣方进翠云裘。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

日色才临仙掌动,香烟欲傍衮龙浮。朝罢须裁五色诏,佩声归到凤池头。

材料二:

《望江南》

仲殊(宋)

成都好,蚕市趁遨游。夜放笙歌喧紫陌,春邀灯火上红楼,车马溢瀛洲。

人散后,茧馆喜绸缪。柳叶已饶烟黛细,桑条何似玉纤柔,立马看风流。

材料三:唐太宗经常作诗,上行下效,皇帝的这种做法势必会影响到下面。唐太宗提高了进士科的地位,进士科主要考经史和时务策,后改以诗赋为主,较能体现应试者的文采学识……到宋代,由于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城市生活的更加繁荣,为可以歌唱的词的普遍发展提供了条件,词在宋代文坛上遂占统治地位,与唐诗前后相辉映。唐宋时期中国诗文发展到达高峰。

——摘编自《讲谈社·中国的历史》等


(1)指出材料一中唐朝政府接待“万国”使者的官方机构的名称。根据唐诗和所学知识,指出唐朝时长安的地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都市商业发展的状况。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宋时期诗词高度发展的原因。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1】自古至今,东西方的在世界贸易中的地位发生了多次变化,阅读材料,请回答:

材料一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对整个欧亚大陆有重大意义。商业革命的根源在于中国经济的生产率显著提高。技术的稳步发展提高了传统工业的产量……——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早在13、14世纪,连接欧亚非地区的世界贸易网络已经形成,中国处于世界贸易网络的中心,欧洲在其中一直处于边缘地位。……一直到18世纪,原有的世界经济贸易格局仍没有改变。但随着欧洲人越来越广泛深入地融入和利用既存的经济贸易体系,并在其中发挥日益增大的影响力,到19世纪欧洲终于成为世界经济贸易的中心。

——佛兰克《白银资本》

材料三1854—1856年英国进出口贸易份额示意图

——王斯德《世界通史》

读后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宋代商业革命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与18世纪相比,19世纪中国在世界经济贸易中的相对地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并从政治经济的角度分析这一变化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指出1854—1856年英国对外贸易呈现的特点。

2017-07-18更新 | 43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2】理学是北宋以后社会经济政治发展的理论。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每一交易,动则千万;每五更燃灯博易,买卖衣服、图画之类,至晓即散,谓之鬼市;街心市井,至夜尤胜。

——摘自孟元老《东京梦华录》

材料二   钱之为物,人所共爱。……观今之俗,娶其妻不顾门户,直求资财。豪尚华居,竟服糜衣,竞嗜珍馔,竞用美器。

——据《东谷随笔》等


(1)分析说明上述材料所反映的历史现象与宋代理学兴起和发展之间的联系。
(2)若进一步探究宋代理学兴起和发展的原因,你认为还需要补充哪些材料?举两例说明。
2020-05-02更新 | 40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是大豆的故乡,甲骨文中就有关于大豆的记载。先秦时期,大豆栽培主要是在黄河中游地区,“豆饭”是人们的重要食物。《齐民要术》通过总结劳动人民长期的实践经验,认识到大豆对于改良土壤的作用,主张大豆与其他作物轮种。唐宋时期的文献中都有朝廷调集大豆送至南方救灾、备种的记录,大豆的种植推广到江南及岭南……从古至今,各式各样的豆制品是中国人喜爱的食物,提供了人体所需的优质植物蛋白。

材料二   

材料三   开封是之前从未有过的新型都城,它展现了前所未有的都市布局和生活方式。街道布局不规则,门朝大街而开的各种形状的房子被街巷连接起来;靠近城门的繁华郊区熙熙禳禳,到处是仓库、酒馆、商铺和娱乐场所……御街,也称天街,是城市的中轴线,街长4公里。御街两旁分布着各式店铺;州桥的西南是著名的张家油饼铺,上新桥的南边是每日杀猪千头的屠宰场,许多购物的地方都有不少专售衣服、装饰品、珠宝的作坊和店铺,州桥以南地方的夜市因猪肉、野味及其他美味佳肴而闻名。京城常年无休,娱乐场所被称为“瓦子”,其服务范围广,价格高低不一。

——摘编自卜正民《哈佛中国史——宋的转型》

材料四   1550年以前,苏州府(七个州县)有市镇102个,松江府(七个县)有市镇59个。乾隆《吴江县志》说:“凡邑中所产,皆聚于盛泽镇,天下衣被多赖之,富商大贾数千里辇万金来买”,(明成化、弘治后)“居民乃尽逐绫绸之利,有力者肩人织挽,贫者皆自织”。兴起于明初的双林镇,其时“户不过数百,口不过千余”,明末清初增至三千余户,嘉庆、遒光之际发展成接近万户的大镇。到了19世纪初,在江南大部分地区,工业的地位已与农业不相上下。用西欧的标准来衡量,此时的江南农村可能已经“过度工业化”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历史上种植利用大豆的特点和作用。
(2)精耕细作是中国古代农业的显著特点。根据材料二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这一特点的表现。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城市发展的特点。
(4)你是否赞同材料四中江南农村已经“过度工业化”的观点,并说明理由。
2019-04-10更新 | 59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