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史学热点 > 政治类热点 > 对外交往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4 引用次数:71 题号:944539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685年,6位“国王的数学家”耶稣会士入华,掀起了中法文化交流的新高潮。据法国耶稣会士汉学家荣振华统计,1552—1800年间在华的耶稣会士975人中,有168名法国人,他们在传教和中西文化交流方面成绩斐然。安菲特利特号法国商船于1699—1700年间首航中国成功。中法关系史,特别是中法文化交流史的发展,在欧洲于17—18世纪催生了一股强大的“中国热”风潮。

——摘编自耿昇《中法早期关系史——柏朗嘉宾与鲁布鲁克出使蒙元帝国》

材料二   魏源在《海国图志》中首次为中国人介绍了一点关于法国的地理、人种、习俗等,首创了中国文学中的“法国原型”。王韬完成了我国第一部系统的法国史著作《法国志略》,该书介绍了法国的政治、军事、教育、宗教等历史和现状,对法国大革命作出完全否定的认识。甲午战争之后,中国对法国历史由简单介绍转到了一定的研究性质上,由少数外交官的行为,变为大多数具有救亡理想的知识分子的群体行为,成为了进行思想斗争的武器之一。宣传介绍研究的重点放在了法国大革命史(包括启蒙思想)。革命派极力宣扬法国大革命及思想,改良派研究法国大革命,更主要集中于研究卢梭、孟德斯鸠等人的思想,从中寻找政治理论依据。

——摘编自雷斌《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中法关系研究》

材料三   1964年中法两国正式建交,政治上的密切关系引发文化交流的高潮;1999年中国在法国举办“文化周”;2000年—2001年中国在法国举办“文化季”;2004年10月—2005年7月,法国在中国举办“法国文化年”;2006年至今,持续举办中法文化交流之春活动(包括“法语活动节”、“中法环境月”及“创新法国”等),单2015年活动便辐射中国大陆20余个城市开展,包含十大门类一百种项目的展览与演出,规模浩大。

——摘编自王青《文化外交视阔下中外文化年活动的价值探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法国17—18世纪“中国热”风潮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晚清中国知识分子学习法国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时期加强中法文化交流的意义。
【知识点】 对外交往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推荐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511910年,清王朝多次派员参加国际性的博览会。博览会上中国展品除以农渔牧及其副产品、矿产品、手工制品等为主外,还有古玩、祭器带有文化色彩的器物,得奖的也大多是诸如景泰蓝、丝绸之类的展品。清王朝参会的展场布置既建辕门、插龙旗,“与官衙一式,极形严肃”,甚至设有慈禧太后、光绪皇帝的容像;还陈列对联、灯笼、绣画等物品。场馆的命名或称为“大清国”,意为“大清朝”,或称为“中华公所”,富含“中华文化”意味。但西方强国却对晚清中国不屑一顾,除了在会场上刁难中国人外,还将中国视为殖民地和“半开化的国家”。

——摘编自洪振强《国际博览会与晚清中国“国家”之形塑》

材料二   19511957年,中国共参加了20多次大型的国际展览会。在场馆的陈设上,凸显了天安门、国旗等,而在1956年维也纳国际博览会上,中国国旗与苏美英等参加国国旗并列。参会的展品全面展示了新中国在各个领域取得的建设成就,其中重工业展品居于突出的位置,如1956年在保加利亚举办的展会上,重工业品的比重为40%。参加展会的观众也改变了对中国的错误认知,中国不再是过去那个贫穷落后的国家了。除了工业品,中国还借展品展示了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海外的观众纷纷为中国劳动人民高超的技艺赞叹不已。

——摘编自夏松涛《1951—1957年新中国参加国际展览活动的形象探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清参展的特点并指出其塑造的国家形象。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中国参展的意义并分析新中国与晚清国家形象不同的原因。
2022-08-30更新 | 323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推荐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鸦片战争前,清政府认为同外国关系仅是“理藩而已,无所谓外交也”。鸦片战争后,由两广总督专办与欧美国家的交涉,特加钦差大臣衔,称“五口通商大臣”。

1860年《北京条约》签订后,各国在华设使馆、驻使节。他们不愿以“蛮夷”身份同带有封建衙门习气的清政府外交机构“理藩院”打交道,同时认为地方总督无权处理涉外事务,多次要求建立专门机构。

随着对外交涉事务的增多,1861年1月,恭亲王奕䜣等奏请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接管

以往礼部和理藩院执掌的对外事务。18623月,总理衙门成立,由王公或军机大臣兼领,并仿军机处体例,设大臣、章京两级官职。总理衙门最初主管外交及通商、关税,后来连筑路、开矿、制造枪炮等事务也归其管理,总揽全部洋务事宜。1901年,总理衙门改为外交部。

——摘编自何新华《中国外交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政府设立总理衙门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政府设立总理衙门的影响。
2021-05-13更新 | 39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推荐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元代中国与欧洲的密切往来,随元亡而中止,直至明代中叶,亦即明武宗之时,葡简牙人才来叩关,时为正德十二年。然后是耶稣会连续派人来华传教,最先抵华的是范礼安,他于万历二年来华,但其后较为著名的乃是万历十年来华的利玛窦,对于中欧文化交流卓有贡献。…大致说来,明清两代,欧洲传到中国的知识,主要涉及天文学与历学、数学、机械工程学与物理学、军器与兵制、生物学与医学、地理方面。

——摘编自侯家驹《中国经济史》

材料二 近代中西文化的接触和交流不是以正常的文化交流形态出现的。军事侵略、政治压迫和奴役伴随而来的是经济掠夺和文化掠夺。在这个中华民族自尊心受到历史上最惨重戕害的年代里,先进的中国人对外来文化的探索和研究,始终围绕着这个总目标而展开,充满了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20世纪以前,西方人在向中国传播西学方面占有主导地位,至少在自然科学方面如此,这就加重了中国人在这一时期接受西方文化而处于的被动地位。尽管如此,先进中国人在近代中西文化交流中,随着时间的推移,选择的内容越来越深刻,经历了一个认识、选择、再认识、再选择的过程。经过多次反复,最终才把马列主义根植于中国的土地上,并对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是历史的选择。

——摘编自余语和《试论近代中西文化交流的特点》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清时期中西交流的特点及其成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与古代相比,19世纪中期以来中西文化交流呈现的新特点及其影响。
2020-05-20更新 | 42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