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史学热点 > 政治类热点 > 社会转型与文明演进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63 题号:960951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资本主义经济的开放性扩张性决定了它的发展要以世界为舞台。殖民扩张与掠夺是资本主义列强建立世界市场的主要途径。资本主义国家通过对亚非拉地区的掠夺、侵略、征服使其服从、服务于资本主义经济的需要,而亚非拉地区的经济则丧失了独立性,成为其经济附庸。在这个世界市场中,资本主义国家处于主导地位,他们依据其政治经济的有利地位对广大亚非拉地区进行经济上的掠夺,控制这些地区的经济命脉,而亚非拉地区则被动地卷入这个市场,成为被资本主义国家剥削、掠夺的对象。

——摘自:《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及殖民体系研究》

材料二   英国的现代化是一个相对漫长的过程。英国工业化和经济增长的成就不是依赖外部力量的支持,而是自身市场经济作用的结果。经济结构变化的同时还伴随着社会和政治变革,这些变革也几乎是在没有什么大的、颠覆性的暴力冲突的情况下完成的。社会发展的逐步推进,其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变化和现代化的进程几乎浑然一体,以至英国人觉得,“我们生来就是这样的”。

——摘自:《现代化与社会福利》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市场”形成的原因。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英国现代化进程的特点。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鸦片战争后,中国农民家庭手工业开始受到洋纱洋布的冲击,这引起了人们的注意。1846年,包世臣说:“近日洋纺,松江布市,消减大半。”从非产棉区到产棉区,洋纱洋布的市场逐渐扩大。随着自然经济解体,大量失业人口只能涌向本已紧张的土地;失去副业的农民无力支付高额地租,乡村的租佃关系变得异常紧张。部分人口流入城市,推动城市畸形繁荣,但作为消费型城市工业并不发达,其结果是大部分人只能过着寄生虫般的闲人生活,或者沉迷于对权力的追逐;传统士人讲究叶落归根,而在现代大学学到的东西常常是来自西方的知识,当学生毕业回到乡村后无人与他讲话,没有人理解他,他们也就不再回乡。乡村流失的不仅是金钱,更是人才。

——摘编自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以及费孝通《中国士绅》等

材料二   庄园是英国中世纪的基层组织。12世纪,随着工商业经济发展,城市的创建和复兴活动的开展,不少农奴逃离庄园进入城市。农奴还经常利用领主法庭国王法庭等进行合法斗争。……英国王室颁布法令明确规定,如果农奴在城里住满一年零一天,就获得自由身份。“城市的空气让人自由”,成为当时流行的谚语。但对于大多数村民而言,他们的生计是与耕地、牧场联系在一起的,很难一走了之。13世纪末兴起的货币地租是关键性变革。此后劳役折算为货币,农奴实际上成为领主的承租人,与自由佃农已没什么区别。14世纪中叶发生的黑死病,使英国人口大幅减少,越来越多的农奴要求摆脱庄园,发起了抵抗,14世纪末英国农奴制全面崩溃,英国社会逐渐形成一个富裕农民阶层。此后经过宗教改革和圈地运动,英国逐渐确立了土地私有制和大租佃制的经营模式……英国被誉为“欧洲的粮仓”。

——摘编自侯建新《资本主义起源新论》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自然经济解体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概括英国自然经济逐渐解体的原因。
(3)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分别说明中英两国自然经济解体带来的不同影响。
2019-03-03更新 | 177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晚明时期到清朝中期,约有500名耶稣会士来华,中国人从他们那里学到了大炮铸造法、历法、绘图、算术、天文、几何等西方文明,这为中国提供了使其自身现代化的机会。但这一缕微弱之光只在一小部分较进步的中国士大夫中隐约闪亮,中国的士大夫总体上对自己的文化遗产自负非凡,以至不承认需要吸收外来学识。与此同时,传教士也将汉学传回了欧洲,利玛窦翻译的《孔子四书》于1687年在巴黎出版,1682年耶稣会士向教皇呈现了400多部中国典籍译本。欧洲第一次领略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一些大思想家如歌德、伏尔泰、亚当·斯密等成为中华文明的崇拜者。欧洲上空弥漫着进步的气息。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   西方思想的涌入,始于鸦片战争前对圣经和宗教小册子的翻译。1861-1895年间,译著范围扩展到外交、军事、自然科学和技术方面,其中应用科学占40%,自然科学占30%。

这段时期,从英美国家翻译来的著作占全部的85%。1895年后,对西方作品的翻译不仅局限于军事和技术方面,还包括政治体制、经济体制、社会结构、科学和哲学思想等方面。

1902-1904年的全部译著中,社会科学占255%,历史和地理占24%,自然科学占21%,应用科学占105%,哲学和文学占113%,其中译著来自日本的占62%。

请回答: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在中外文化交流碰撞中,中国和西方的态度分别是什么?指出它们各自产生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近代中国译著外国作品的变化趋势,并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原因。

(3)结合上述材料,你认为哪些因素会推动中外文化交流。

2018-11-19更新 | 71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北宋士大夫表现出一种崭新的精神面貌。从建国初赵普的屡次谏言,到中期的庆历新政、王安石变法,无不反映出宋代士人为维护封建政权而做出的最大努力,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精神,在当时士人中间并不是个别现象,这同前代士人逃隐山林的做法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宋代科举制的完善,给普通士人入仕打开了方便之门。全国各地不论是京畿,还是闽、蜀、两广等偏远地区,到处都是读书应举之人。士人挑灯夜读,为求取功名奔波于漫漫求仕途中。由于科举朝着重策论、轻诗赋,重能力、轻浮文的方向发展,这就要求士人具有以文章为工具,利用经术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使士人改变了以往的治学方法和思维方式,形成了士人独具特色的文化风格。

——摘编自宋馥香《略论北宋士风及其对当时社会的影响》

材料二:在封建社会中,士列四民之首,有着其他阶层不可企及的地位和荣耀。1905年科举制的废除,他们进入政权的平等机会消失,生计受到威胁,出现了“依附商人以救其乏”的现象。他们只能研习新学,转向新式学堂,逐步接受和形成了以现代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为核心的新的知识体系。新式知识分子认同科学理性,崇尚独立人格,向往自由、民主和平等的社会。他们不再视由士而任为正途,而是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从事各种新的社会职业,源源不断地进入教育、科研、工业、商业、财会、医务、律师、新闻、出版,以及政府、军队等各个社会职业阶层,使得传统的社会结构逐步发生变化。新式知识分子自身是中国社会现代转型的产儿,他们的活动又成为这种转型的强大动力。

——摘编自武端利《科举制的废除与近代知识分子阶层的转型》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宋士风的主要特征,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二十世纪初中国知识分子的特点,分析其对中国近代社会转型产生的积极影响,并简单谈谈你对中国知识分子的优秀品质的认识。
2019-10-27更新 | 35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