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文化史(旧) >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 维新变法思想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71 题号:7177675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晚明时期到清朝中期,约有500名耶稣会士来华,中国人从他们那里学到了大炮铸造法、历法、绘图、算术、天文、几何等西方文明,这为中国提供了使其自身现代化的机会。但这一缕微弱之光只在一小部分较进步的中国士大夫中隐约闪亮,中国的士大夫总体上对自己的文化遗产自负非凡,以至不承认需要吸收外来学识。与此同时,传教士也将汉学传回了欧洲,利玛窦翻译的《孔子四书》于1687年在巴黎出版,1682年耶稣会士向教皇呈现了400多部中国典籍译本。欧洲第一次领略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一些大思想家如歌德、伏尔泰、亚当·斯密等成为中华文明的崇拜者。欧洲上空弥漫着进步的气息。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   西方思想的涌入,始于鸦片战争前对圣经和宗教小册子的翻译。1861-1895年间,译著范围扩展到外交、军事、自然科学和技术方面,其中应用科学占40%,自然科学占30%。

这段时期,从英美国家翻译来的著作占全部的85%。1895年后,对西方作品的翻译不仅局限于军事和技术方面,还包括政治体制、经济体制、社会结构、科学和哲学思想等方面。

1902-1904年的全部译著中,社会科学占255%,历史和地理占24%,自然科学占21%,应用科学占105%,哲学和文学占113%,其中译著来自日本的占62%。

请回答: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在中外文化交流碰撞中,中国和西方的态度分别是什么?指出它们各自产生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近代中国译著外国作品的变化趋势,并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原因。

(3)结合上述材料,你认为哪些因素会推动中外文化交流。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4)
【推荐1】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而新思想、新文化又推动了政治、经济新一轮的变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如果说古代中国由科举制度孕育的士大夫群体有着较多的一致性的话,那么到了近代因内忧外患,则使得这一群体差异性日渐突出。士大夫中最早显示出这种差异性的就是龚自珍、林则徐、魏源等人,他们是中国开眼看世界的先觉者、先行者。
──摘自闾小波《中国近代政治发展史》
材料二 换句话说,这场革命在政治上付出的沉重代价,最终以文化的巨大进步而获得了某种补偿。1912~1919年初的中国知识界的价值重建运动,可以视为象征。
──摘自许纪霖《中国现代化史》
材料三 中国共产党人从“左”的理论和路线的束缚中再次解放出来,挽救了党和国家,挽救了社会主义,成功地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局面。……在改革开放的关犍时期,邓小平突出强调“三个有利于”的判断标准,并作了深刻阐述。他指出:“改革开放迈不开步子,不敢闯,说来说去就是怕资本主义的东西多了,走了资本主义道路。要害是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摘自《人民日报》
(1)结合史实说明在“龚、林、魏”之后晚清士大夫群体“差异性日渐突出”的具体表现。
(2)材料二说“这场革命在政治上付出的沉重代价,最终以文化的巨大进步而获得补偿”,谈谈你的理解。
(3)材料三中所提的两次思想解放分别是什么?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进步思想文化出现的条件。
2013-11-06更新 | 476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2】关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研究,自近代以来有“中国专制论”之说,亦有持中国并非专制论的观点。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专制”二字在中国古已有之,但近代意义的“专制”来自西方。清末,西方的“专制”“君主”(立宪)“共和”等政体理论通过梁启超、严复等人传入中国。他们指出,中国之所谓法。乃君主用以束缚臣民的工具,完全没有民主共和之意,虽历史上有明君贤相,成宪家法,也无法改变中国专制制度的总体属性。梁启超将中国专制归结为历史传统,有先秦“封建制度之渐革”,导致封建衰而专制起;也因秦汉以降“贵族政治之消灭”,历代社会等级间虽有流动,但民众的自由平等意识很薄弱;此外,“权臣”被“次第摧毁”,相权逐渐沦为帝王的“留声机”与“写字机”,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摘编自梁启超《中国专制政治进化史论》《开明专制论》等

材料二   近代学者钱穆一直批判“中国专制论”之说,他在抗战时期所著的《国史大纲》中指出,中国政制的演进,首先历经先秦去“封建而跻统一,后有汉代‘宗室、外戚、军人所组之政府,渐变而为士人之政府’,到隋唐,‘士族门第再变为科举竞选’”。他认为传统政治本就富于理性,政府与社会关系紧密,与民众也并非如西方社会那般对立。他还强调,士人本来受教于农村,通过“选贤与能”进入政府,代表民意去实现“天下为公,士人主导”的政府也起到了限制君权的作用。

——摘编自钱穆《国史大纲》等

材料三   梁、钱关于中国古代政治的认识是不完满的。韦政通曾指出:“谈政治问题,至少可以分为两个次元:一是政治思想,一是政治制度。前者代表政治理想,后者代表政治现实。”理想与现实是两个层面,但并非彼此孤立的存在。梁启超等论述中国传统政治时,重在后者,他们以政治权力特别是皇权为焦点,考察制度的组织形式和现实表现。这种论述比较实证和直观,较合乎近代政治学的逻辑,但易于把政府与民众对立起来,夸大皇帝个人的意志,忽视政治的文化基础。与社会科学有别,钱穆的特色在于从人文的角度论说中国政治,以通驭专,把文化看作一整体系统,瞩意政治、制度与文化统一的方面,尤注重士人的学术和思想。这种论述不简单把制度看作权力的外在表现,而是强调它乃文化和民众意志之反映,对于近代政治学而言不乏补充、纠偏和启发的意义,并一定层面上契合了当下中国的政治学论题,但如前所述,其论证亦存在较大问题。可见,关于中国古代专制问题,仍值得继续讨论。

——摘编自张昭军《“中国式专制”抑或“中国式民主”

——近代学人梁启超、钱穆关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探讨》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以及所学知识,材料中梁启超提到:“‘权臣’被‘次第摧毁',相权逐渐沦为帝王的‘留声机'与‘写字机'”可以用哪些史实加以说明?
(2)材料一和材料二在对“中国专制论”之说这一问题上的看法有何不同?从历史角度出发,研究造成不同看法的原因,我们应当从哪一方面入手?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对于梁、钱关于中国古代政治的认识我们应当作何评价?
2021-12-07更新 | 38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3】19世纪下半叶,中国近代化在艰难曲折中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大约在洋务派创办民用工业10年之后,开始出现民营新式企业。民营企业从1870年到1894年,共计有151家,总资本只有洋务企业的九分之一。1872年陈启源创办的继昌隆丝厂,生丝行销欧美,获利颇丰。1894年,广东的机器缫丝业发展到88家。民营火柴厂、面粉厂、造纸厂、棉纺织厂则生产进口替代产品,仿制洋货,供应市场。在洋务运动期间(甲午战前),洋务企业居主导地位,民营企业的地位和影响都很低。

——整理自任世江《高中历史必修课程专题解析》

材料二:它(戊戌变法)既有反对清朝反动统治势力,推动社会前进的一面,又有企图阻止革命,防止旧的统治秩序彻底崩溃的一面。但在当时,革命运动的力量和影响还很微弱,戊戌变法在历史上实际扮演的角色主要是反动势力的对立物而不是革命的对立物,它所起的历史作用无疑是进步的。

——林华国《近代历史纵横谈》


(1)根据材料一,指出民营新式企业的性质,并概括这一时期民营企业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概括作者的主要观点。结合所学知识,从思想启蒙角度简要分析维新思想起到的历史作用。
2019-10-04更新 | 77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