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文化史(旧) >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99 题号:9694877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天子受命于天,诸侯受命于天子,……诸侯所受者其尊皆天也。

——董仲舒:《春秋繁露顺命》

材料二   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三   在董仲舒看来,天是百神大君,天具有仁义礼智信,皇帝是天的儿子。人间的一切都是天造就的。天按照自己的模样造就了人,人秉承天的意志长出了身体,这就是人符天数。……田地有上下之别,人间有尊卑之别。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这是合于天道的伦理范畴。

——《中国哲学与文化》


问题
(1)分别概括三段材料的思想核心。
(2)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董仲舒的思想形成的背景。
(3)你怎样看待这一思想学说?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无)以持一统……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二     “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于理有未穷,故其知有不尽也。是以大学始教,必使学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至乎其极。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此谓物格,此谓知之至也。”

——《大学章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材料的观点及其主张。
(2)材料二主要体现了朱熹怎样的观点?对朱熹而言,理学教化的道德目标是什么?
2019-12-03更新 | 35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汉初到武帝即位之前,西汉统治者皆奉行“黄老无为”的统治政策。这套政策无疑对恢复社会生产起了重要作用。然而,也促生了诸多社会弊端:势力膨胀的皇室、贵族、地主、商人;“和亲”助长了匈奴贵族的嚣张气焰。武帝之所以以儒学为工具,因为此时的儒学从早期对君主制的一般承认已发展为一套全面维护君主专制的意识形态,从早期对社会伦理的重视发展出一套维系封建礼法的“三纲五常”之说。

——摘编自孙喆《略论汉武帝集权之术——以尊儒和霸王道杂之为主》

材料二   朱熹“理”学思想的形成和其所存在的历史背景息息相关。对先秦儒学的复兴,特别是对孟子学的重新定位,是他作为一个祈求改变家国命运的学者,所不能避免的“时代梦想”。而梦的核心理念便形成以“理”为主的天道人欲观。作为因“偏安一城”和主降思想为主的南宋王朝,赋予这个朝代的臣民寻找救亡图存之道和消除时世之弊的有效方式。

——摘编自陈永宝《论朱熹“理”学思想的历史缘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独尊儒术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朱熹对儒学发展的表现。
2020-11-11更新 | 62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3】儒学乃中国传统文化之主脉.在历史长河中儒学不断地在发展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董仲舒对策贤良,请表章(彰)六经,罢黜百家,凡非在六艺之科者绝勿进,自兹以往,儒学之尊,迪绝百流。遂乃兴学校,置博士。…二千年来国教之局,乃始定矣。

——.梁启超《饮冰室文集》

材料二 宋明理学建树理想人格……强调了宋明理学的精神价值与道德理想,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文化脊梁。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摘编自冯天瑜、何晓明、周积明《中华文明史》

材料三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意为“众多”)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

——《孟子·尽心下》

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原君》

材料四 (黄宗羲的)理念,比孟子之说更代表一种合乎民主的思考,近代民主政治所努力的,就是要把这个理念变成事实,使人民成为国家的真正主人。……洲的民本思想,已为中国走向民主的历史,创造了新的条件,只是在十七世纪还不能开花结果。

——韦政通《中国思想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董仲舒的思想主张并分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代理学家提出了怎样的认识论和人生观。说明理学为什么会被称为“中华民族精神的文化脊梁”。
(3)根据材料三综合概括孟子和黄宗羲的主张,并根据材料三和材料四,指出黄宗羲思想的进步性。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在十七世纪还不能开花结果”的原因。
2021-12-16更新 | 170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