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文化史(旧) >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 主要思想流派 > 儒家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85 引用次数:41 题号:9861886
思想进步、理论创新是引导社会前进的强大力量。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回答问题。
主题一孔子与苏格拉底

(1)分别指出材料中孔子和苏格拉底关于“为政”的主张。分析他们政治主张的共同历史背景。
主题二文艺复兴与启蒙运动

材料一   意大利人文主义者的作品


材料二   英、法启蒙思想家们的主张“人类天生都是自由、平等和独立的”,因此人们缔结契约,组建国家,将政治权力分为立法、行政和对外权。人民推选代表组成拥有最高权力的立法机关,并选定国家的形式;其他两种权力由君主掌握。法律一经制定,任何人也不能凭借自己的权威逃避法律的制裁。

——洛克

自由是做法律所许可的一切事情的权力……要保障公共自由,就应该避免把权力单独委托给一个人……形成一种能联合各种权力的政体,其各种权力既调节配合,又相互制约,即权力要分开掌握和使用。其中立法权应当有人民推选的代表来行使。

——孟德斯鸠


(2)根据材料一,指出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内涵。依据材料二,概括两位启蒙思想家的共同观点。据此说明启蒙思想对文艺复兴的发展。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较易 (0.85)
名校

【推荐1】儒家民本思想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刻影响。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道也,无恒产者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己,及陷乎罪,然后从而刑之。……五亩之地,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也。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也,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也,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孟子·滕文公下》

材料二然其所谓法者,一家之法而非天下之法也。即论者谓有法人而无治法,吾以谓有治法而后有治人,故曰有治法而后有治人。。。。。。。。天下不能一人之治,则设官以治之;是官者,分身之君也,使宰相不罢,其主亦有所畏而不敢不从也。必使治天下之具皆出于学校,公其非是于学校,天子遂亦不敢自以非是。是故养士为学校一事,而学校不仅为养士而设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请回答:(1)在材料一中孟子提出了什么思想主张?结合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的特点分析该思想主张产生的经济原因。

(2)根据材料二,分析黄宗羲提出了哪些政治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其主张对中国近代中国有何意义?

2017-11-13更新 | 49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易 (0.85)

【推荐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材料二:“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材料三:“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则天下治。”

材料四:“明主峭其法而严刑、威势之可以禁暴,而德厚不足以止乱。”

请回答:

(1)材料一、二、三、四分别是哪些派别思想家的言论,他们的代表人物分别是谁?请按顺序列出。

(2)在秦始皇统一中国的过程中,法家学派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什么?

(3)道家学派往往在一个王朝统治初期被采纳,原因何在?

(4)儒家学说后来成为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文化的正统,主要原因是什么?对于儒家思想,我们今天应该采取什么态度?

2018-10-17更新 | 82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易 (0.85)
【推荐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论语·颜渊》

材料二   君臣父子,定位不易,事之常也;君令臣行,父传子继,道之经也。夫天下之事,莫不有理。为君臣者有君臣之理,为父子者有父子之理,为夫妇、为兄弟、为朋友,以至于出入起居,应事接物之际,亦莫不各有理焉。

——朱熹《朱子大全》


(1)据材料一概括孔子关于的核心道德规范思想。
(2)概括材料二中朱熹的思想核心,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朱熹关于道德规范的主张是什么?其根本目的是什么?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儒家思想长盛不衰的原因。
2019-10-01更新 | 59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