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北京市平谷区2020-2021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北京 七年级 期末 2023-09-14 223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阅读与鉴赏、写作

一、基础知识综合 添加题型下试题

基础知识综合 | 适中(0.65)
学校开展“学习时代楷模”活动,下面是小明搜集并整理的资料,请你阅读这段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张桂梅在云南华坪县中心学校教书时,第一次(       )贫穷带来的苦难:学生们没钱置办衣服,买不起饭,甚至家长来交的书费是拼拼凑在桌上(       )的一把零钱。张桂梅把这些看在眼里,常自掏腰包带学生吃饭,帮他们交学费,置衣服和被子。她意识到:贫困的女孩将成为贫困的母亲,贫困的母亲又将养育贫困的下一代。于是张桂梅想创建一所免费女子高中,为大山女孩提教育机会,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②张桂梅为了创办学校,她四处“化缘”,处处受阻,虽然5年只集到1万多元,但是她而不舍,仍然积极努力想办法。在2008年4月,张桂梅终于得到市、县政府200万元的资助,建成了全国第一所免费女子高中,并被选为校长。张桂梅以身作则,带领17名老师打扫卫生,逐渐建造完善学校环境,迎来第一届新生:96个女孩。

③“不惧作尘,无意苦争春。以怒放的生命,向世界表达强。”张桂梅将自己的不幸深埋心底,却时刻温暖着别人。丈夫早逝、没有子女、没有财产、身患肿瘤……这些都没有击垮她。相反,张桂梅凭借自己对教育事业的热爱,不断学习,精心研究,积极探索教育事业的新模式。张桂梅就像一盏明灯,燃烧了自己,照亮了大山女孩的梦。

1.请你指出资料中加点字的注音和对括号里的字形判断都有错误的一项(       
A.集(mù)            (gōng)     目堵       
B.而不舍(qì)       强(jué)        目堵       
C.作尘(niǎn)       置(tiān)       目睹       
D.拼(còu)            (pìn)       目睹       
2.学习委员觉得文段中画横线的句子有一处表达欠妥。请你帮助修改正确。
3.活动过程中,学习委员向小明询问“代际传递”的意思,小明提供了一则链接材料。请你结合上文和链接材料帮助学习委员解释“代际传递”。
【链接材料】

偏正短语由修饰语(限定语)和中心语两部分构成,了解构词方法能帮助我们推断短语的意思。比如“国际快递”,“国际”是修饰限定词,限定了中心语“快递”的范围:其中“际”是“彼此之间”的意思,从而判断整个短语的意思是“国与国之间的快递、物流业务”。


代际传递:________
4.下面是一位同学的学习感受,其中修辞作用的分析或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如果我是小溪,就流向沙漠,创造一片生命的绿洲。
分析:这句话运用比喻。写出了“我”受张桂梅事迹感染,要到最艰苦的地方帮助最困难的人。
B.生活给予你纸屑,你回之以艺术品;自然击你以风雪,你报之以歌唱;命运置你于危崖,你馈人间以芬芳。
分析:这句话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气势磅礴地写出张桂梅在教育扶贫时不管面临什么困境,都以顽强的毅力战胜困难,点燃并成就贫困地区孩子们的梦想。
C.张桂梅老师扎根贫困地区40多年,不遗余力践行着“只要有一口气就站在讲台上”的诺言。
D.山里的女孩无缘无故辍学了,张桂梅爬过最高的山、趟过最深的河也要把原因查个原形毕露,帮助她们解决困难。
5.小鹏要拟写一副对联来向张桂梅致敬。请你帮助它选择对仗最为工整的一项(       
上联:爱生如子,持校如家,
下联:,积劳成疾,愿为蜡烛照前程。
A.①甘架人梯圆学梦   ②疾病满身B.①政府支持建校园   ②疾病满身
C.①甘架人梯圆学梦   ②捐资助学D.①政府支持建校园   ②捐资助学
6.小平用学过的诗句“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来表现张桂梅面对困难积极进取的精神。请你选出这两句诗的出处。(       
A.唐朝   陈子昂   《登幽州台歌》B.宋朝   王安石   《登飞来峰》
C.唐朝   杜甫   《望岳》D.宋朝   陆游   《游山西村》
7.书法小组写了一副作品赞美张桂梅。请你选出对书体判断正确的一项(       
A.隶书B.楷书C.行书D.篆书
2023-09-14更新 | 183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平谷区2020-2021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二、名句名篇默写 添加题型下试题

名句名篇默写-情景默写 | 适中(0.65)
8. 古诗文默写。
(1)________,寒光照铁衣。(《木兰诗》)
(2)香远益清,________。(周敦颐《爱莲说》)
(3)“山”的意象摇曳多姿地遍布于古诗文之中:有的文人借助“山”表达安贫乐道的隐逸情趣,如“①________________”(《陋室铭》);有的文人借助“山”表达自己不怕困难、勇攀高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如“②________________”(《望岳》);有的文人借助“山”表达在困难中坚持下去,终究会出现豁然开朗的景象,如“③________________”。(《游山西村》)
2023-09-14更新 | 81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平谷区2020-2021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三、诗歌鉴赏 添加题型下试题

诗歌鉴赏 | 较难(0.4)
阅读《已亥杂诗》,完成下面小题。

己亥杂诗

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9.本诗的情感富于变化。下面是两位同学画的情感变化曲线图,请你选出正确的一项,并结合诗句的内容进行说明。(       
A.                                                  B.
选择:________       理由:________
10.下列诗文与“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意思不相近的一项是(       
A.鞠躬尽瘁,死而后已。B.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C.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D.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2023-09-14更新 | 218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平谷区2020-2021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四、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对比阅读 | 适中(0.65)
阅读甲、乙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选自纪昀《河中石兽》)


居卫河侧者言:河之将决,中流之水必凸起,高于两岸;然不知其在何处也。至棒椎鱼集于一处,则所集之处不一两日溃矣。父老相传,验之百不失一。棒椎鱼者,象其形而名,平时不知在何所,网钓亦未见得之者,至河暴涨乃麋至。护堤者见其以首触岸,如万杵齐筑,则决在斯须间矣,岂非数哉!然唐尧洪水,天数也;神禹随刊,则人事也。惟圣人能知天,惟圣人不委过于天。先事而绸缪,后事而补救,虽不能消弭,亦必有所挽回。

(选自纪昀《阅微草堂笔记》)


注:[验]检验。②[麋至]成群而来。③[如万杵齐筑]好像千万个棒椎向堤岸猛捣。④[数]天数。⑤[委]推卸。
11.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     
A.转转不                      争论不          情不自
B.至棒椎鱼于一处        群贤毕          大业未
C.非木柿                      实事求          自以为
D.不可得                      之志          有志者事
12.翻译甲乙两文中画线语句,并依据上下文对其作出进一步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翻译:越激越深,当坑洞延伸到石头底部的一半时,石头必定倾倒在坑洞中。
理解:水对石兽越冲越深的冲击力,让石兽逐渐地向上游缓缓移动。
B.河之将决,中流之水必凸起,高于两岸;然不知其在何处也。
翻译:河堤将要决口时,河水中流一定凸起来,高出两岸;然而不知道在什么地方决口。
理解:看到中流的河水高于两岸,就知道河堤要从中间的位置决口。
13.有人说“一切真知都是从直接经验发源的”。请你结合甲乙两篇文章的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2023-09-14更新 | 47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平谷区2020-2021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五、名著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名著阅读 | 适中(0.65)
14. 歌德说:“经验丰富的人读书用两只眼睛,一只眼睛看到纸面上的话,另一只眼睛看到纸的背面。”请你结合《骆驼祥子》或《海底两万里》谈谈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100字左右)
2023-09-14更新 | 145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平谷区2020-2021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六、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 | 适中(0.65)
阅读《说和做》,完成下面小题。

说和做

——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

臧克家

①“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

②“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

③作为学者和诗人的闻一多先生,在30年代国立青岛大学的两年时间,我对他是有着深刻印象的。那时候,他已经诗兴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浓。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有如向地壳寻求宝藏。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他想吃尽、消化尽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史,炯炯目光,一直远射到有史以前。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1930年到1932年,“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他从唐诗下手,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杜甫晚年,疏懒得“一月不梳头”。闻先生也总是头发凌乱,他是无暇及此。闻先生的书桌,零乱不堪,众物腾怨,闻先生心不在焉,抱歉地道一声:“秩序不在我的范围以内。”饭,几乎忘记了吃,他贪的是精神食粮;夜间睡得很少,为了研究,他惜寸阴、分阴。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四壁”。

④不动不响,无声无闻。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几年辛苦,凝结而成《唐诗杂论》的硕果。

他并没有先“说”,但他“做”了,做出了卓越的成绩。

⑥“做”了,他自己也没有“说”。他又由唐诗转到楚辞。十年艰辛,一部《校补》赫然而出。别人在赞美,在惊叹,而闻一多先生个人呢,也没有“说”。他又向“古典新义”迈进了。他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

⑦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这仅是闻一多先生的一个方面,——作为学者的方面。

⑧闻一多先生还有另外一个方面,——作为革命家的方面。

⑨这个方面,情况就迥乎不同,而且一反既往了。

⑩作为争取民主的战士,青年运动的领导人,闻一多先生“说”了。起先,小声说,只有昆明的青年听得到;后来,声音越来越大,他向全国人民呼喊,叫人民起来,反对独裁,争取民主!

⑪他在给我的信上说:“此身别无长处,既然有一颗心,有一张嘴,讲话定要讲个痛快!”

⑫他“说”了,跟着的是“做”。这不再是“做了再说”或“做了也不一定说”了。现在,他“说”了就“做”。言论与行动完全一致,这是人格的写照,而且是以生命作为代价的。

⑬1944年10月12日,他给了我一封信,最后一行说:“另函寄上油印物二张,代表我最近的工作之一,请传观。”

⑭这是为争取民主,反对独裁,他起稿的一张政治传单!

⑮在李公朴同志被害之后,警报迭起,形势紧张,明知凶多吉少,而闻先生大无畏地在群众大会上,大骂特务,慷慨淋漓,并指着这群败类说:“你们站出来!你们站出来!”

⑯他“说”了。说得真痛快,动人心,鼓壮志,气冲斗牛,声震天地!

⑰他“说”了:“我们要准备像李先生一样,前脚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

⑱他“做”了,在情况紧急的生死关头,他走到游行示威队伍的前头,昂首挺胸,长须飘飘。他终于以宝贵的生命,实证了他的“言”和“行”。

⑲闻一多先生,是卓越的学者,热情澎湃的优秀诗人,大勇的革命烈士。

⑳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

15.阅读文章③-⑱段,将下面表格补充完整。

说与做的关系

感人的行为

只做不说

先做后说(让别人说)

十年艰辛出版《校补》

为反对独裁争取民主而奔走呐喊

在生死攸关时,参加游行示威

16.做批注是非常好的读书方法。请阅读第⑤段从结构的角度对其做出批注。
批注的段落:
他并没有先“说”,但他“做”了,做出了卓越的成绩。
17.请结合上下文,说说下面的句子在塑造人物上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并分析其表达效果。
闻先生大无畏地在群众大会上,大骂特务,慷慨淋漓,并指着这群败类说:“你们站出来!你们站出来!”
2023-09-14更新 | 50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平谷区2020-2021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 | 较难(0.4)
阅读《老手表记》,完成下面小题。

老手表记

肖复兴

①上中学的时候,有一位女同学和我住在同一条老街上,几乎门对门,挨得很近。她常来家里找我,一起复习功课,一起读诗,一起聊天,一起度过青春期最美好的日子。

②高二暑假过后,她来我家,我忽然发现她的腕子上戴着一块手表。那是块上海牌手表。那个年月,手表是稀罕物。大人戴手表的都很少,我家生活拮据,父亲只有一块有年头的老怀表,却不是揣在怀中,而是挂在墙上,当成全家人都能看得到的挂钟。一个中学生戴块手表,更是少见。

③我知道,她出身于干部家庭,生活宽裕,这从我们住的院子就可以看出。她家在一个崭新的院落里,大门上方的水泥拉花墙面上有大大的红五星标志,新时代的色彩很明显;我住在一座清朝就有的老会馆里,拥挤破败得已经成为大杂院,大门更是油漆斑驳脱落。

④那是1965年的秋天。她腕子上的这块手表,映着透过窗子照进来的夕阳的光线,一闪一闪的,像跳跃着好多萤火虫,让我的心里涌起一种说不出来的感觉,仿佛童话里贫儿望见公主头上戴着的闪闪发亮的皇冠。她大概发现了我在注视她的手表,对我说了句:“暑假里过生日,我爸爸给我买的。”说着,一把从腕子上摘下手表,揣进上衣的口袋里。这块手表,忽然让她有些不好意思。

⑤这块手表,一直闪动着,伴随我们一起度过中学时代。高三毕业,学校停课了,大学关门了,前面的路渺茫,不知道等待我们的是什么。1967年的冬天,我弟弟报名去了青海油田。半年多之后的夏天,我们两人前后脚去了北大荒,两家各自的颠簸与动荡,让我们都走得那样匆忙而狼狈不堪,没有来得及为彼此送别。我们从此南北东西,天各一方,有怅寒潮,无情残照,断了音讯。

⑥1970年,我有了第一块手表。那时,我在北大荒务农,弟弟在青海油田当修井工,有高原和野外工作的双重补助,收入比我高好多,他说:“赞助你买块手表吧。”那时候手表是紧俏商品,国产表要票券,外国表则是高价。我本想也买块上海牌手表,却无法找到手表票,弟弟说那就多花点儿钱买块进口的表吧。可进口的手表也不是那么好买,来了货后要赶去排队,去晚了,排在后面,就买不到了。我中学的一个同班同学分配在北京工作,我每一年从北大荒回家探亲,都要和他聚聚,叙叙友情,听说我要买表,他自告奋勇地说:“这事交给我了!”我有些不好意思,因为要去赶早排队,得请假。他却对我说:“你就甭跟我客气了,谁让我在北京呢!”

⑦他家在花市头条。为万无一失买上这块表,天还没亮,擦着黑,他就从家里出来,骑上自行车,穿过崇文门外大街,再穿过我家院前三里多长的整条老街,赶到前门大街的亨得利钟表店排队,排在了最前面,帮我买了块英格牌手表。那天,下了整整一夜的大雪,到了早晨,雪还纷纷扬扬。我的这位同学,是特意请了半天的假,顶着纷飞的雪花,骑着自行车,帮我买到这块英格牌手表的。

⑧那时候,他自己还没有手表,这让我很过意不去,他对我说:“你在北大荒,四周一片都是荒原,有块手表看时间方便。我在北京,出门哪儿都看得到钟表,站在我家门前,就能看见北京火车站钟楼上的大钟,到点儿,它还能给我报时呢!”

⑨1974年的冬天,分别了整整7年之后,我和她重逢了。那时候,我已经从北大荒回到北京,在一所中学里当老师;她作为第一批工农兵大学生刚刚毕业,留在哈尔滨工作。她从哈尔滨途经北京到上海出差,找到我家,尽管早已物是人非,但我一眼看见她腕子上戴着的还是那块上海牌手表,不知为什么心里竟然一动,仿佛又看见了中学时代的她,也看见了那时候的自己。那块手表成为了我们逝去青春的物证和纪念。

⑩人生如梦,转眼28年过去了。年前一个大风天的下午,我没有出门,座机的铃声响了,竟然是她的电话,熟悉的声音,即使隔开那么长的时间,隔着那么长的电话线,还是一下子就听出来了。我有些意外,她说她的电话簿丢了,偶然看见一本许多年前的老电话簿,上面的电话号码,都是她父亲的一些老同事和她自己的老朋友的,便一个一个地拨,大部分电话都打不通,没想到我的还真打通了。

⑪我告诉她,我的电话号码一直没变,手机和座机都没有变。我一直觉得,很多老的东西,是值得保留的,保留住它们,就是保留住回忆,保留住自己。逝去的岁月,不堪回首也好,五味杂陈也罢,就像卡朋特歌唱的那样,它们能让昔日重现。所谓野渡无人舟自横,舟在,人便在,渡口的水也就荡漾起旧日的涟漪。

⑫电话里,我们聊了很多,其中就有昔日的回忆,花开一般重现。放下电话,我又想起那块上海牌手表,那表已是老古董,她肯定早就不戴了。不过,我想,能保留着老电话簿,保留着老朋友的友情,她一定也会和我一样保留着那块老手表。

⑬我想起当年一起读过的济慈那首有名的诗《希腊古瓮颂》里面的诗句:等暮年使这一切都凋落/只有你如旧/你竟能铺叙/一个如花的故事/比诗还瑰丽。

⑭济慈的诗是写给一只古瓮的,写给我们的老手表——上海牌手表、英格牌手表,也正合适。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2021年03月12日)

18.作者围绕“老手表”展开几个故事,请你结合文章补全横线上的内容。
________
________
③分别七年后,她出差时途经北京来看我,我看到她腕子上的手表,很激动。
________
19.阅读第④段,结合上下文推测“让我的心里涌起一种说不出来的感觉”有哪些感觉?
20.结合全文内容,你怎样理解“你竞能铺叙/一个如花的故事”?
2023-09-14更新 | 99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平谷区2020-2021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七、作文 添加题型下试题

作文 | 适中(0.65)
真题 名校
21. 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写作。

《现代汉语词典》对“样子”一词有以下几种解释:①形状;②人的模样或神情;③作为标准或代表,供人看或模仿的事物;④形势,情势。无论是文学作品里,还是生活中,都有许多令人难忘的“样子”:周敦颐笔下莲花“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的样子,“父亲”为朱自清买橘子时努力的样子,“嫦娥四号”月背着陆时专家们热泪盈眶的样子,李兰娟院士摘下口罩时满脸勒痕的样子,老师们在课堂上妙语连珠神采飞扬的样子,同学们在运动场上生龙活虎斗志昂扬的样子……


对于“样子”,你有怎样的感受和思考?请以“样子”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拟题目,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诗歌除外);②不得抄袭、套作;③用规范汉字书写,不少于600字: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
2020-08-08更新 | 818次组卷 | 12卷引用:四川省泸州市2020年中考语文试题
22. 结合丰子恺的漫画及所配文字展开想象,确立主题,自拟题目(抄写在纸上),编写一个故事。

   


要求:(1)请将作文题目抄写在答题卡上。(2)作文内容积极向上。(3)不少于500字。(4)不要出现所在学校的校名或师生姓名。
2023-09-11更新 | 19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平谷区2020-2021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试卷分析

整体难度:适中
考查范围: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阅读与鉴赏、写作

试卷题型(共 9题)

题型
数量
基础知识综合
1
名句名篇默写
1
诗歌鉴赏
1
文言文阅读
1
名著阅读
1
现代文阅读
2
作文
2

试卷难度

知识点分析

序号
知识点
对应题号
1
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
2
阅读与鉴赏
3
写作

细目表分析 导出

题号 难度系数 详细知识点 备注
一、基础知识综合
1-70.65字音  字形  词语  修辞手法  病句辨析与修改  对联  文学常识综合
二、名句名篇默写
80.65名句名篇默写情景默写
三、诗歌鉴赏
9-100.4诗歌鉴赏
四、文言文阅读
11-130.65文言文阅读  纪昀(1724-1805)对比阅读
五、名著阅读
140.65老舍(1899-1966)  儒勒·凡尔纳  《骆驼祥子》  《海底两万里》
六、现代文阅读
15-170.65人物传记
18-200.4散文
七、作文
210.65话题作文
220.65材料作文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