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2016-2017学年山东武城县二中八年级12月月考语文试卷
山东 八年级 阶段练习 2017-01-06 318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阅读与鉴赏、写作

一、选择题 添加题型下试题

1. 下列各组加点词语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月(xī) 尔(shū) 雾(sōng) 飞其间(shù)
B.绝(tōng) 善(qiú) 迎而上(sù)
C.万(rèn) 沆(dàng) 僦(lìn) 一无迹(kě)
D.倍(qióng) 雷(tíng) 衣(cuì) 一小舟(náo)
2017-01-06更新 | 76次组卷 | 1卷引用:2016-2017学年山东武城县二中八年级12月月考语文试卷
2. 下列各组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次第 监控 消声匿迹 五彩斑斓
B.翩然 蕃篱 安家落户 在劫难逃
C.鳞片 幻觉 草长鹰飞 物竞天择
D.褶皱 殷红 相安无事 日薄西山
2017-01-06更新 | 70次组卷 | 1卷引用:2016-2017学年山东武城县二中八年级12月月考语文试卷
3. 下列句子划线词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生态系统中的强者也同样受到该系统中各种因素的制约,不可能无所作为
B.鲤鱼细胞核和鲫鱼卵细胞质居然能相安无事,并开始类似受精卵分裂发育的过程。
C.面对那些适应能力和繁殖能力极强的动植物,人们也将束手无策
D.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
2017-01-06更新 | 103次组卷 | 1卷引用:2016-2017学年山东武城县二中八年级12月月考语文试卷
4. 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的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A.艺术有两个来源:一是理想,理想产生欧洲艺术;一是幻想,幻想产生东方艺术。
B.唐朝的张嘉贞说它“制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为。”
C.南京长江大桥远看也是一道直线,直线美不美?直线是否更符合新的审美观?
D.“噗!”一粒小酸果从头顶落下,“不好,炸弹来啦!”顷刻间,它们全逃散了!
2017-01-06更新 | 107次组卷 | 1卷引用:2016-2017学年山东武城县二中八年级12月月考语文试卷
选择题 | 适中(0.65)
真题
5.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因为超采地下水,月牙泉水域面积缩小了两倍。
B.这项工作能够顺利完成的原因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
C.中学生书写水平下降的问题,广泛引起了社会的关注。
D.生活有多么广阔,语文世界就有多么广阔。

二、名句名篇默写 添加题型下试题

名句名篇默写-句子默写 | 适中(0.64)
6. 名句填空
(1)《渡荆门送别》中发挥奇特的想象描写长江上壮美景象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
(2)晨兴理荒秽,_______________
(3)大漠孤烟直,_______________
(4)《登岳阳楼(其一)》中从时空角度叙述逃避战乱情景的是:_____________
(5)夜阑卧听风吹雨,__________________
2017-03-14更新 | 67次组卷 | 1卷引用:2016-2017学年山东武城县二中八年级12月月考语文试卷

三、填空题 添加题型下试题

7. 传统文化历法填空
我国古代封建帝制时期,自汉武帝开始用皇帝的年号来纪年,如张岱是在(       )的冬天到湖心亭看雪。
农历每月初一称作朔,十五日叫(     ),十六日叫( ),最后一天叫晦。
一昼夜平分为十二个(     ),从前一天的23点到下一天的1点,称作( )时。
2017-03-14更新 | 41次组卷 | 1卷引用:2016-2017学年山东武城县二中八年级12月月考语文试卷

四、诗歌鉴赏 添加题型下试题

诗歌鉴赏 | 适中(0.65)
真题

东坡

(宋)苏轼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注释】东坡:苏轼在贬官黄州时居住与躬耕的地方。 荦(luò)确:山多大石的样子。
8.前两句诗写出了月光下的东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环境特点。
9.后两句诗景中寓情,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五、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课内阅读 | 较难(0.4)
真题
阅读《三峡》,完成下列小题。

三峡

郦道元

①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②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④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0.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沿阻绝        溯:________
(2)引凄异        属:________
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12.阅读文中画线的语句,发挥你的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清荣峻茂”在脑海中呈现出的是怎样一幅画面。
13.请你从下面两题中任选一题作答 
(1)上文描绘了三峡的景色。说到三峡,你会想到的古诗句是___       _____,__       ______。
(2)当你眼前呈现出长江宽阔的江面上帆船航行的景象时,想到的古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
2016-11-18更新 | 571次组卷 | 9卷引用:2016年初中毕业升学考试(北京卷)语文
文言文阅读-课外阅读 | 适中(0.65)

游东坡

【南宋】陆游

十九日早,游东坡。自州门而东,冈垄高下,至东坡则地势平旷开豁。东起一垄颇高,有屋三间。一龟头曰“居士亭”,亭下面南一堂颇雄,四壁皆画雪。堂中有苏公像乌帽紫裘横按筇杖是为雪堂。堂东大柳,传以为公手植。正南有桥,榜曰“小桥”,以“莫忘小桥流水”之句得名。其下初无渠涧,遇雨则有涓流耳。旧止片石布其上,近辄增广为木桥,覆以一屋,颇败人意。东一井曰“暗井”,取苏公诗中“走报暗井出”之句。泉寒熨齿,但不甚甘。又有“四望亭”,正与雪堂相直。在高阜上,览观江山,为一郡之最。

(节选自《入蜀记》)


【注释】东坡:苏轼被贬黄州时,开辟了一处荒地,名为东坡。龟头:形容垄头昂起,上建小亭,有如龟头。筇杖:竹枝。雪堂:苏轼在东坡建筇室时,天下大雪,于是在堂壁绘雪,题堂名为“雪堂”。
14.解释下列句中的加横线词语。
(1)自州门而(         )
(2)至东坡则地势平开豁(          )
(3)亭下南一堂颇雄(        )
(4)一郡之最(          )
15.用“/”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断3处)
堂 中 有 苏 公 像 乌 帽 紫 裘 横 按 筇 杖 是 为 雪 堂。
16.下列表示与文中画波浪线句意思相符的一项是(            
A.那上面有一座木桥,已经很旧了,还有一间破败的小屋,很不如人意。
B.那上面原先放着石板,后来扩建成木桥,还在桥上盖了一间小屋,很让人扫兴。
C.那上面原先有一座木桥,桥上有一间小屋,现在已经破败,很不如人意。
D.那上面原先放着石板,后来又在旁边建了一座小桥,还在小桥上盖了一间小屋,很让人扫兴。
17.根据选文内容和你的理解填空。
陆游游东坡,从居士亭开始,以“______”为游览中心,踏访有纪念意义的景物,一直到“四望亭”,仿佛跟随苏轼的足迹而行。一路走来,他感慨良多,写下这篇游记,字里行间蕴含着对苏轼的______之情。

六、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 | 较难(0.4)
真题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瓷板上的中国书画

李慧占

①古陶瓷上出现文字,早在三国时期就开始了。但直到六朝时期,陶瓷上的文字,仍以刻印或模印等表现形式存在,不能称之为陶瓷书法。直到唐代,随着长沙窑以书写的文字来装饰瓷器,陶瓷书法才算真正诞生。陶瓷书法有平面的“瓷板书法”与立体的“瓷器书法”之分。除书法外,用国画技法装饰陶瓷则推动了“瓷板画”的出现,从清中期开始,瓷板画的发展走向了兴盛。

②由土与火淬炼而成的中国陶瓷,经由笔与墨的浸染,从文化维度上脱胎换骨,从技艺晋身成为艺术。而一贯被誉为“中国美学之灵魂”的中国书画,脱离纸面融入“冰肌玉骨”的瓷器、瓷板上,亦碰撞生发出新奇别致的情趣。

③瓷与纸有诸多类似,又大不相同。同样清白素净的基调,因为材质、料性、技法、成型的不同,书写者与欣赏者都得到不同的体验。陶瓷书画创作之前,书家对坯料的调制和瓷坯的性状需有成竹在胸的了解,书写绘画时才能恰到好处地控制运笔的力度、速度和技巧,否则很容易流露粗糙、呆板之相。

④以瓷板作书画,纸可以吸墨,瓷板却不能;纸柔软而轻薄,瓷板光洁而厚重。纸上运笔,讲求力度、波势和意韵,故常有“力透纸背”之说;瓷板行书,由于温差导致的窑变,能够让料性发生变化,所有的力度,轻重缓急,提按使转,所有的色相,浓淡枯涩,墨色变幻,赖火之功,会完全“现形”,因而更胜“力透纸背”,笔触如刀刻。酣畅淋漓处,纸不可及也,但若没有足够的好料和书写功力,也很容易“现丑”,釉中与釉下的书写,会让你笔行不畅,或浮或木,更遑论韵味、趣味。

⑤好的瓷板书画作品,非手功精湛、经验丰富、悟性超凡又学养丰厚的书画家不能为。民国时期最负盛名的“珠山八友”瓷板画为藏家竞相追逐,绘出的各种山水人物花卉走兽无不光彩传神,栩栩如生,其笔法、墨韵、色彩和同时代的海上画派的作品有异曲同工之妙,又带有浓重的传达个性面貌的文人画色彩。八人的题款,也都是书法精品,色釉交映,凝练浑厚,浸透金石,尽现风流。有藏家细赏之下赞叹,徐仲南手书洒脱秀逸,苍润俊朗;何许人行笔稳健,顿挫变化明显,转折圆浑,字与字之间少连笔,却有绵延直下、一气呵成之势;毕伯涛笔法俊逸秀挺,丰润灵活,颇有唐寅之气韵……晚清“浅绛彩瓷四大家”之一的王凤池,有传世瓷板画作品《昌江日对黄山图》,画得精致而文气十足,颇得文人山水画之神韵。瓷板上的题诗写得灵动而呈才情,书法自然飘逸,布局和结字,以及每一笔的书写,都做到了裹藏恰好、肥瘦适宜、疏密得当、简繁有度的程度,给人一种沉着超逸的视觉美感。

⑥古诗有七绝咏青花瓷之美:“雨过天青云破开,鬼谷下山入梦来。远尘淡墨调烟雨,一见倾心镌画台。”在英文里,“中国”和“瓷器”是同一个单词——china。瓷,连接着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延续这种优美的传统技艺,更需在其中糅入书心、文心。瓷板书画,将书画艺术、制瓷艺术及传统文学艺术融为一体,既拓宽了书画艺术的载体,又以不同书体、内容、章法之有机组合,为瓷器脱去“匠气”与“烟火气”,萃取出凝重质朴的魅力。

(有删改)


【注】①淬(cuì):铸造刀剑时,把刀剑烧红浸入水中,使之坚韧。②遑(huáng)论:不必论及。
18.根据文章内容填空。
(1)瓷板上的中国书画经历了一个由“三国时期古陶瓷上的文字”“______”“______”到“清中期瓷板画的兴盛”的演变过程。
(2)文章介绍“珠山八友”瓷板画是从“画”与“______”两方面具体说明的,而介绍《昌江日对黄山图》则是从“画”“______”与“书法”三方面具体说明的。
(3)文中最能概括瓷板书画特点的语句是“__________”。
19.文章第④段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具体分析其作用。
20.你认为瓷板书画对创作者有哪些要求?请概括。
现代文阅读 | 适中(0.65)

沙枣

梁衡

①记得我刚从北京来到河套时就对沙枣这种树感到奇怪。1968年冬,我大学毕业后分到内蒙古临河县,头一年在大队劳动锻炼。我们住的房子旁是一条公路,路边长着两排很密的灌木丛,也不知道叫什么名字。第二年春天,柳树开始透出了绿色,接着杨树也发出了新叶,但这两排灌木却没有一点表示。我想大概早已干死了,也不去管它。

②后来不知不觉中这灌木丛发绿了,叶很小,灰绿色,较厚,有刺,并不显眼,我想大概就是这么一种树吧,也并不十分注意。只是在每天上井台担水时,注意别让它的刺钩着我的袖子。

③6月初,我们劳动回来,天气很热,大家就在门前空场上吃饭,这时隐隐约约飘来一种花香。我一下就想起在香山脚下夹道的丁香,清香醉人。但我知道这里是没有丁香树的。到晚上,月照窗纸,更是香浸草屋满地霜。当时很不解其因。

④第二天傍晚我又去担水,照旧注意别让枣刺刮着胳膊,这才发现,原来香味是从这里发出的。真想不到这么不起眼的树丛能发出这么醉人的香味。从此,我开始注意沙枣。

⑤认识的深化还是去县里学习那年的春天。那是4月下旬,我参加了县里的一期学习班。校园里有很大的一片沙枣林,房前屋后也都是沙枣树。学习直到6月9日才结束。这段时间正是沙枣发芽抽叶、开花吐香的时期,我仔细地观察了全过程。

⑥沙枣的外表极不惹人注意。叶虽绿但不是葱绿,而是灰绿;花虽黄但不是深黄、金黄,而是淡黄;个头很小,连一般梅花的一个花瓣大都没有。它的幼枝在冬天时为灰色,发干,春天灰绿,其树干却无论冬夏都是古铜色。总之,色彩是极不鲜艳引人的,但是它却有极浓的香味。我一下想到鲁迅说过的,牛吃进去的是草,挤出来的是奶,它就这样悄悄地为人送着暗香。当时曾写了一首小诗记录了自己的感受:

干枝有刺,

叶小花开迟。

沙埋根,风打枝,

却将暗香袭人急。

⑦1972年秋天,我已调到报社,到杭锦后旗的太荣大队去采访,又一次见识了沙枣的壮观。

⑧这个大队紧靠乌兰布和大沙漠,为了防止风沙的侵蚀,大队专门成立了一个林业队,造林围沙。十几年来,他们沿着沙漠的边缘造起了一条二十多里长的沙枣林带,沙枣林带的后面又是柳、杨、榆等其他树的林带,再后才是果木和农田。在这里,我才第一次感觉到了沙枣的实用价值。

⑨首先,长长的沙枣林带锁住了咆哮的黄沙。你看那浩浩的沙海波峰起伏,但一到沙枣林前就止步不前了。沙浪先是凶猛地冲到树前,打在树干上,但是它立即被撞个粉碎,又被风卷回去几尺远,这样,在树带下就形成了一个几尺宽的无沙通道,像有一个无形的磁场挡着,沙总是不能越过。而高大的沙枣树带着一种威慑力量巍然屹立在沙海边上,冲着风发出豪壮的呼叫。沙枣能防风治沙,这是它最大的用处。

⑩沙枣还有顽强的生命力。一是它抗旱力强,无论怎样干旱,只要插下苗子,就会茁壮生长,虽不水嫩可爱,但顽强不死,直到长大。二是它能自卫,它的枝条上长着尖尖的刺,动物不能伤它,人也不能随便攀折它。正因为这点,沙枣林常被栽在房前屋后当墙围,或在地边护田。三是它能抗盐碱,它的根扎在白色的盐碱土上,枝显得那样红,叶显得那样绿。因为有这些优点,它在严酷的环境里照样能茁壮地生长。

⑪过去我以为沙枣是灌木,在这里我才发现也有属于乔木的沙枣,它可以长得很高大。那沙海前的林带,就像巨人手挽手站成的队列,那古铜色的粗干多么像男人健康的臂膀。我采访的林业队长是一个近60岁的老人,二十多年来一直在栽树。花白的头发,脸上深而密的皱纹,古铜色的脸膛儿,粗大的双手,我一下就联想到他像一株成年的沙枣,年年月月在这里和风沙作战,保护着千万顷的庄稼不受风沙之害。质朴、顽强、吃苦耐劳,这些可贵的品质就通过他那双满是老茧的手在育苗时注到沙枣秧里,通过他那双深沉的眼睛在期待中注到沙枣那红色的树干上。

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⑬第二年冬季,我搬到县城中学来住。这个校园其实就是一个沙枣园。一进校门,大道两旁便是一片密密的沙枣林。初夏时节,每天上下班,特别是晚饭后,黄昏时,或皓月初升的时候,那沁人的香味四处蒸起,八方袭来,飘飘漫漫,流溢不绝,让人陶醉。这时,我感到万物都融化在这清香中,充盈于宇宙间。

⑭宋人咏梅有一名句“暗香浮动月黄昏”。其实,这句移来写沙枣何尝不可?这浮动着的暗香是整个初夏河套平原的标志。沙枣飘香过后,接着而来的就是八百里平原上仲夏的麦香,初秋的菜香,仲秋的玉米香和晚秋糖菜的甜香。

⑮沙枣花香,香飘四季,40多年了还一直飘在我的心里。

(有删改)

21.文章在描写沙枣时,多次写到沙枣的花香,请你简要说明作者对沙枣花香的认识过程。
22.根据上下文,从下面两句话中选择一句填入文章横线处,恰当的是( )
【甲】不是沙枣像人,是人像沙枣
【乙】不是人像沙枣,是沙枣像人
23.这篇文章的语言表达有值得欣赏的地方,也有值得讨论的地方。请你从最后三段中找出一处(字、词、句皆可)值得讨论的地方,并写出你的讨论题。
讨论题来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你的讨论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作文 添加题型下试题

试卷分析

整体难度:适中
考查范围: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阅读与鉴赏、写作

试卷题型(共 13题)

题型
数量
选择题
5
名句名篇默写
1
填空题
1
诗歌鉴赏
1
文言文阅读
2
现代文阅读
2
作文
1

试卷难度

知识点分析

序号
知识点
对应题号
1
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
2
阅读与鉴赏
3
写作

细目表分析 导出

题号 难度系数 详细知识点 备注
一、选择题
10.85字音
20.85字形
30.85成语和熟语
40.85标点符号
50.65病句辨析与修改
二、名句名篇默写
60.64句子默写
三、填空题
70.94文化常识综合
四、诗歌鉴赏
8-90.65苏轼(1037-1101)  诗
五、文言文阅读
10-130.4郦道元(470-527)  山水游记类课内阅读
14-170.65山水游记类课外阅读
六、现代文阅读
18-200.4事物说明文
21-230.65散文
七、作文
240.65全命题作文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