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初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记叙文 > 体裁分类 > 散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471 题号:14249132

①满天都是星光,火把也亮起来了。从山脚向上望,只见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连到天上,跟星光接起来,分不出是火把还是星星。这真是我生平没见过的奇观。

②大家都知道这座山是怎样地陡了,不由浑身紧张,前后呼喊起来,都想努一把力,好快些翻过山去。

③“不要掉队呀!”

④“不要落后做乌龟呀!”

⑤“我们顶着天啦!”

⑥大家听了,哈哈地笑起来。

⑦在“之”字拐的路上一步一步地上去。向上看,火把在头顶上一点点排到天空;向下看,简直是绝壁,火把照着人的脸,就在脚底下。

⑧走了半天,忽然前面又走不动了。传来的话说,前面又有一段路在峭壁上,马爬不上去。又等了一点多钟,传下命令来说,就在这里睡,明天一早登山。

⑨就在这里睡觉?怎么行呢?下去到竹林里睡是不可能的。但就在路上睡吗?路只有一尺来宽,半夜里一个翻身不就骨碌下去了吗?而且路上的石头又非常不平,睡一晚准会疼死人。

⑩但这是没有办法的,只得裹一条毯子,横着心躺下去。因为实在太疲倦,一会儿就酣然入梦了。

⑪半夜里,忽然醒来,才觉得寒气逼人,刺入肌骨,浑身打着战。把毯子卷得更紧些,把身子蜷起来,还是睡不着。天上闪烁的星星好像黑色幕上缀着的宝石,它跟我们这样地接近哪!黑的山峰像巨人一样矗立在面前。四围的山把这山谷包围得像一口井。上边和下边有几堆火没有熄,冻醒了的同志们围着火堆小声地谈着话。除此以外,就是寂静。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山泉在呜咽,像波涛在澎湃。不知什么时候又睡着了。

陆定一《老山界》(节选)

【链接材料一】

过草地时,一位在战斗中刚刚入党的警卫员,为了抢救陷入泥沼的文件箱,献出了年仅18岁的生命。当他渐渐沉下去的时候。手里紧紧攥着一块银圆,这是他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交党费。长征中,这样的事情几乎天天都有,然而队伍每天都在顽强地向前,向前……

【链接材料二】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毛泽东《七律·长征》

1.选文中描述了红军翻越老山界时克服了哪些困难?这体现了红军什么样的精神?
2.结合选文和链接材料,选出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     
A.选文第①段的“奇观”是指排成许多“之”字形的火把与星光相接的壮观景象。
B.选文中描写生动,第⑪段从听觉、触觉两种感官来写景,烘托出夜色之深,夜景之美,透露出勃勃生机,与红军战士的活动互相辉映。
C.长征精神的内涵非常丰富,【材料一】表现出红军战士甘于奉献、一心向党的崇高精神。
D.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过程虽然是艰难的,但【材料二】的诗句“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却表现出红军蔑视困难、从容不迫、无往不胜的精神风貌。
3.课堂上老师播放了央视播出的《我的长征》节目片段:一批志愿者沿着当年红军长征的路线徒步行走,体验长征。要求同学们就“重走长征路有没有意义”这一辩题展开辩论。有的同学认为:“这个活动没有意义。时代不同了,何必再吃那些苦?况且,这些人徒步西行北上,大张声势,纯属作秀!”请你站在另一个角度,对以上观点进行反驳。
【知识点】 散文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放风筝

贺东东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这是一幅春天主题的彩笔画。可以看到,鹤黄的草芽儿,一点一点拱起脑袋,细嫩的柳条儿,轻轻荡着秋千。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顺着笔尖,还可以看到,一大群孩子,正热热闹闹地放风筝。孩子们奔跑、跳跃、欢笑,风筝也奔跑、跳跃、欢笑。

②儿时的我,最喜和小伙伴们放风筝。然而,放风筝并不是件容易的事。

③我们谁也没有风筝。语文课本里天天见,可那中看不中用;小镇逢集或唱大戏时倒有卖的,但对我们来说,又有些奢侈。我渴望有一只风筝,最好是老鹰。同真正的老鹰一样,在天空中翱翔。

④还是没有风筝,而春天的脚步,却越来越急了。草芽儿早碧油油的,一丛一丛;柳条儿已织成窗帘,蓬蓬松松;连背阴坡的山桃花,都纷纷开且落了。

⑤心灵手巧的阿飞提议,干脆自己风筝。

⑥说干就干。我们攀爬五六里坡,挑选最韧性的竹子,破开,削成长短不一的竹篾。阿飞找来一幅过时的年画,我赖着母亲,从她百宝箱里,拿出一卷新缝纫线;其他小伙伴,有人拿把剪刀,有人带支彩笔……青石磨盘上,阿飞把竹篾摆成老鹰展翅状,再一根根扎紧。担心风筝飞太高,竹篾承力不住,他又横竖各添了一根。接着把年画覆盖上去,依竹篾骨架剪掉多余部分,用麦面浆糊粘连。不等浆糊完全干透,我便在白净一面,涂抹出老鹰嘴巴、翅膀、尾羽;眼睛则留给阿飞,他老嚷嚷着要画鹰点睛。拴好线后,一只形神抽象却结结实实的老鹰风筝。终于诞生了。我们一个个喜气洋洋,仿佛过新年。

⑦收割完芦苇的坝子,地阔而风劲,是放风筝的好去处。我托举风筝,阿飞执线,起!他奋力向前冲去。我们都以为,随着阿飞的奔跑,老鹰一定会冉冉升起,然后翱翔天空。但我们分明看到,老鹰只是在他头顶摇摇摆摆,却没有升空。我们边追边喊,快跑!阿飞,快!阿飞更快了,风筝渐高,高过芦苇、树梢,然而摇摆更加猛烈,忽又翻起筋斗来。再放,还是外甥打灯笼。我们全都跑不动了,狗一样大喘气。阿飞沮丧地说:我们的‘老鹰’,简直比真的还结实!

⑧后来听取大人意见,两根阴干的竹篾为主,辅以轻盈柔韧的芦苇篾,简单扎制成骨架,并用塑料地膜替换年画。不用小半天,风筝就好了。这次不是老鹰,是燕子。但老实讲,更像拉斜的五角星。

⑨偏偏五角星飞起来了!扶摇而上的风筝,高过树梢,高过远处的屋顶,高过更远处的群峰。整卷的缝纫线,很快放完了。抬眼望去,近乎透明的风筝,在瓦蓝的天空中,仿佛一抹淡极的影子。

⑩我们共同约定,从阿飞开始,每人保管一天风筝。第三天傍晚,我们准备收风筝回家。的一声,我手中的缝纫线突然断了,身体不由向后倒去,还未站定,已瞥见阿飞大步狂奔,边奔边喊,快追,风筝跑了!原来慌张之中,牵着风筝的线头,早从我指缝偷偷溜了。

⑪顺着长长的坝子,我和小伙伴们舍命追赶。可那五角星风筝,愈飞愈高,竟消失在薄薄的暮色里。

⑫随风筝迢迢而去的,还有我们的童年。此后这多年,我们被命运之手拨弄,东奔西走,聚少离多。我也曾见识过不少风筝,只是,都非我的五角星风筝。

⑬今年春天,暖和得早。楼下海滨公园,早有风筝奔跑、跳跃、欢笑。一只顽皮的蝌蚪风筝,直接游到我家窗口,摇摆着尾巴,和我大眼瞪小眼,瞪得我心里直痒痒。禁不住我苦口婆心,妻子陪我下楼。

⑭妻子托举风筝,我执线,起!我奋力向前冲去。风从耳边吼过的一瞬,我真切听见,阿飞他们大喊,快跑!飞起来了,快!我们边跑边喊,风筝渐高,高过树梢,高过远处的屋顶,高过更远处的群峰。

(选自《视野》2021年12期,有删改)

1.本文回忆了“我”儿时放风筝的故事。根据示例和相关内容,完成下面的思维导图。
   
2.根据内容分析我们做风筝的过程中,为什么第一次失败了,第二次成功了?
3.请结合语境,按要求品析语言。
(1)语文课本里天天见,可那“中看不中用”。(分析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2)青石磨盘上,阿飞把竹篾摆成老鹰展翅状,再一根根扎紧。担心风筝飞太高,竹篾承力不住,他又横竖各添了一根。接着把年画覆盖上去,依竹篾骨架剪掉多余部分,用麦面浆糊粘连。(从动词角度)
4.联系上下文,谈谈第④段环境描写的作用。
草芽儿早碧油油的,一丛一丛;柳条儿已织成窗帘,蓬蓬松松;连背阴坡的山桃花,都“纷纷开且落”了。
5.文章结尾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有何作用?
2023-07-08更新 | 152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一起做读书种子

向贤彪

读书种子一词的发明权,当属宋代的黄庭坚。他在《山谷别集》中说:四民皆当世业,士大夫家子弟能知忠信孝友,斯可矣,然不可令读书种子断绝,有才气者出,便名世矣。

②做一粒读书种子,让阅读成为一种力量,推动文化传统薪火相传,可以说正是读书人的自我期许。从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的陶渊明,到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杜甫,再到不是老夫朝不食,半山绝句当朝餐的杨万里,无不是读书种子的精彩写照。读书滋养美好心灵,可以遇见更好的自己,看到更美的世界。所谓耕读传家久,诗书继世长,重视读书、重视传承,千百年来融入中国人的血脉里,成为中国特有的文化禀赋。

③在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中,不少人是读书种子。彭德怀带兵打仗横刀立马,平时非带注重抓学习,而且还经常督促身边工作人员养成读书习惯。他常用吕蒙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的故事激励大家,乐于把自己收藏的书拿出来共享。为了检查大家是否认真读过了,他用饭粒把书中的页码粘起来,如果发现有人读书做样子,没有把粘饭粒的书页打开,他就会提出严厉的批评。在彭德怀关心督促下,在他身边工作的同志都养成了读书习惯,以至终身受益。

童心便有爱书癖,手指今馀把笔痕。植物种子是有形的,延续繁衍,生生不息;读书种子则是一种无形的东西,不知不觉中变化气质、增长才干,承接弘扬中耳濡目染、潜移默化。正因为这样,文明薪火不断发扬光大。黄庭坚所处的北宋,上推文治、下重文教,造就了一片孕育读书种子的沃土,于是就有了国学大师陈寅恪所说的,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做一粒读书种子,静下心来读一点书、做一点学问,因为其中有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承袭,对高雅生活的追求,对时代潮流的引领。

善学者尽其理,善行者究其难。研究植物种子的钟扬不拘泥于书本知识,在科学上敢于奇思妙想,在被认为无法种植红树林的上海滩涂中栽种成功。钟扬的故事向我们所展示的,不只是知识的力量,更有实践的力量、创新的力量,赋予读书种子以新内涵。世人常常说知识就是力量,但知识必须与实践结合,使之变成能力或本领之后,才能产生力量。读书种子与实践沃土的紧密结合,必能孕育壮苗、结出硕果。

⑥阅读是一种超越世俗的力量。今天我们提倡多读书、读好书,并不是为了满足书中自有黄金屋的功利心,缓解书到用时方恨少的紧张感。读书足以怡情,足以长才。少一点对物欲的追求,多一点对知识的渴求;少一点无谓的应酬,多挤一点时间读书;少一点人云亦云的跟风,多一点独立思考的精神,人生境界就能达到崭新高度,活出不一样的精彩自我。

(有删改)


【注】①四民:士、农、工、商。②世业:世代相传的事业。
1.如何做一粒“读书种子”?请你结合全文内容作简要概述。
2.下面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①段引用黄庭坚的话,交代了“读书种子”一词的由来,引出本文议论的话题,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同时起到了论据的作用,具有较强的说服力。
B.文中③、⑤两段分别列举彭德怀、钟扬事例的目的是有所不同的,前者是为了突出彭德怀带动身边的人读书,后者意在强调读书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
C.文中第④段引用国学大师陈寅恪的话语,是为了充分论述阅读作为一种力量,在承袭优秀传统文化,追求高雅生活,引领时代潮流方面发挥的积极作用。
D.第⑥段明确提出“阅读是一种超越世俗的力量”,只是为了进一步强调读书的非功利性、非物质性,号召我们只要多读书,就能把人生境界提升到崭新高度。
3.文中第②段画线句告诉我们,读书“可以遇见更好的自己,看到更美的世界”。请结合本学期语文教材中的名著阅读经历,谈谈你的体会。
2021-04-02更新 | 130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喝得很慢的土豆汤

①那天下午两点多,我和妻子路过北大,因为还没有吃午饭,忽然想起儿子曾经特意带我们去过的一家生意很红火的朝鲜小饭馆,便去了那家小饭馆。

②因为不是吃饭点儿,小馆里空荡荡的,一个胖乎乎的小姑娘笑着问我们吃点什么。我想起上次儿子带我们来,点了一个土豆汤,非常好喝,很浓的汤,却很润滑细腻,特殊的清香味儿,撩人胃口。不过已经过去两个多月了,我忘记是用鸡块炖的,还是用牛肉炖的,便对妻子嘀咕:“你还记得吗?”妻子也忘记了。

③没想到,小姑娘这时对我们说道:“上次你们是不是和儿子一起来的,就坐在里面那个位子?”

④我和妻子都惊住了,她居然记得这样清楚!更没想到的是,她接着用一种很肯定的口气对我们说:“那次你们要的是鸡块炖土豆汤。”

⑤我开玩笑地对她说:“你就这么肯定?”

⑥她笑了:“没错,你们要的就是鸡块炖土豆汤。”

⑦我也笑了:“那就要鸡块炖土豆汤。”

⑧刚才和小姑娘的对话,让我在那一瞬间都想起了儿子。思念一下子变得那么近,近得可触可摸,仿佛一伸手就能够抓到。两个多月前,儿子要离开我们去美国读书,临走前特意带我们来到这家小馆,特别推荐这个鸡块炖土豆汤,所以,那一次的土豆汤,我们喝得很慢很慢,临行密密缝一般,彼此嘱咐着,一直从中午喝到了黄昏。许多的味道,都搅拌在那土豆汤里了。

⑨事情已经过去两个多月了,这个小姑娘居然还能够如此清楚地记得我们坐的具体位置,而且还记得我们喝的是鸡块炖土豆汤,这确实真让我百思不解。汤上来了,我问小姑娘为什么记得这么清楚,她笑笑,望望我和妻子,没有说话,转身离开。

⑩我抿了一小口,两个多月前的味道和情景立刻又回到了眼前,熟悉而亲切,仿佛儿子就坐在面前。

⑪那天下午的土豆汤,我们喝得很慢。

⑫临走的时候,我忍不住又问小姑娘,她还是那样抿着嘴微微笑着,没有回答。

⑬又过了好几个月,树叶渐渐变黄了,天也渐渐地冷了。一天下午,还是两点多钟,我去中关村办事,那家小馆,那个小姑娘,和那锅鸡块炖土豆汤,立刻又从沉睡中苏醒过来似的,闯进我心头。离这不远,干吗不去那里再喝一次鸡块炖土豆汤?

⑭因为不是饭点儿,小馆依然很清净,不过里面已经有了客人,一男一女正面对面坐着吃饭,热气弥漫在他们的头顶。背对面坐着的是一个年龄颇大的男子,女的就是那个胖乎乎的小姑娘。她也看见了我,向我笑笑,算是打了招呼。那男的模样长得和小姑娘很像,不用说一定是她父亲。

⑮我要的还是鸡块炖土豆汤。因为炖汤要一些时间,我走过去和小姑娘聊天,看见他们父女俩要的也是鸡块炖土豆汤。我笑了,她也笑了。

⑯我问:“这位是你父亲?”

⑰她点点头,有些兴奋地说:“刚刚从老家来,我和爸爸都好几年没有见了。”

⑱“想你爸爸了?”她笑了,她的父亲也很憨厚地笑着。

⑲难得父女相见,我能想象得出,一定是女儿跑到了北京打工好几年了,终于有了一次父女见面的机会。我不想打搅他们,但我的心里充满了感动。我忽然明白了这个小姑娘当初为什么一下子就记住了我们和儿子,记住了我们要的鸡块炖土豆汤……

⑳那一个下午,我的土豆汤喝得很慢。我看见小姑娘和她爸爸那一锅土豆汤也喝得很慢。亲情,在这一刻流淌着,浸润了所有的时间和空间。

1.分析文章标题的作用。
2.“事情已经过去两个多月了,这个小姑娘居然还能够如此清楚地记得我们坐的具体位置,而且还记得我们喝的是鸡块炖土豆汤,这确实真让我百思不解。”请你联系上下文为“我”解释其中的原因。
3.“我”和家人喝土豆汤喝得很慢,小姑娘和父亲喝土豆汤也喝得很慢。大家为什么要慢慢地喝土豆汤?
4.“微笑是最好的名片”,通过文中小姑娘微笑的脸庞,你了解到小姑娘什么样的品格?
5.文章的结尾有什么作用?
2016-11-18更新 | 315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