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初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非连续性文本
题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332 题号:17939238
阅读以下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国古亭的历史沿革

王盛

①亭是体现中国建筑特征的一种代表形式。它造型丰富,玲珑多姿,富有诗情画意,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十分深厚的文化内涵,亭就是中国古典建筑意匠的一个缩影。

②许慎的《说文》中讲:“亭,亭也,人所停集也。凡驿亭、邮亭、园亭,并取此义为名。”亭的历史十分悠久,一直可以上溯到商周以前。但是亭宇的出现,却相对较晚,大致始于春秋战国前后。甲骨文,金文中均未见有亭字,现在发现的最早的亭字,是先秦时期的古陶文和古玺文,因此,在秦以前,亭的基本形制或许并不是十分成熟,但是到秦汉时,亭已经十分普遍了,是一种有着多种用途,实用性很强的建筑。

③春秋战国时期的亭,是设在边防要地的小堡垒,称为亭障、亭燧,为“伺侯望敌之所”。后来秦汉中央集权政府把它扩大到各地,成了维持地方治安的基层行政单位,同时也是职司的所在地。《日知录》中记载:“秦制十里一亭,十亭一乡。”汉高祖刘邦最初曾任泗水亭亭长,掌管治安警卫,兼管停留旅睿,治理民事。

④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社会的变革,纵情山水、投身自然成为时尚,亭的性质也逐渐跟着发生了变化,出现了供人游览和观堂的亭。例如著名的会稽山阴兰亭,最初是一座带有邮驿性质的路亭。为了能够更好的观赏四周的湖光山色,它曾被太守移到了湖滨,后又被起筑在山巅,以便极高尽跳。这样兰亭由实用性的亭转向了观赏性的亭。

⑤隋唐以后,亭便成了园林中不可缺少的建筑物。按《大业杂记》中记载,隋炀帝榆林行言的上建有“翠微亭”等十二座山亭,纵广均二丈有余,在唐代的一些宫苑中,亭不仅是苑中的重要景观建筑,而且在数量上也远远超过了其他类型的建筑。《长安志》中记载:“禁苑在宫城之北,苑中宫亭凡二十四所。”其中亭就十八座之多,占全苑列名建筑的百分之七十五,可谓历史上大量以亭入园之始。唐代官更、士大夫于宅邸、别业中筑亭的也有很多人。例如诗人王维的辋川别业中的“临湖亭”,白居易家中的“琴亭”和“中岛亭”等等。

⑥到了宋代,亭的建造更为普遍,功能和用途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从《宋史·地理志》中可以知道,宋徽宗在艮岳中说“叠石为山,凿池为海,作石梁以升山亭,筑土岗以植杏林”。利用景龙江水在平地上挖湖堆山,人工造园,园中置亭颇多,并运用“对景”、“借景”等手法,把亭和人工山池相结合。由此可见此间筑亭,已经不再是晋唐那样纯粹的因借自然山水形胜,而是把人的主观意念,把人对自然美的认识和追求纳入到建亭的构思之中,开始寻求寓情于物的人工景观的组织了。

⑦亭发展到明清时期,造型、性质和使用内容等各个方面都比以前大为发展,不仅在形式上极尽变化,集中了中国古典建筑最富有民族特色的屋顶精华,即便是同一平面形式,由于建筑意匠和处理手法的不同,也会从艺术形象中体现出不同的性格和风貌。在重视亭的造型的同时,对建亭的位置选择,以及周围环境的配置也都十分讲究,非常注意亭与其它建筑之间的关系,而且在风景区和园林中,亭的意境的创造,已成为刻意追求的目标。人们运用各种艺术手段,寓情于物,移情入境,把主观的情感融汇在客观的筑亭造景之中。所以,可以这样说,明清时期的筑亭,在建筑的艺术与技术两个方面,都已经达到了十分纯熟而又臻于完善的境地,进入了中国古典亭榭发展的鼎盛时期。

(节选自《浅谈中国亭建筑》,有删改)

【材料二】

中国的园林都少不了亭子。亭子的作用就是把游览者的目光从小空间引到大空间。人在亭子里,向四面望去,向广远的世界推去,又将世界的无边妙色揽进心中,亭子空空落落,没有一物,但似乎天下的景色都可汇聚到这个亭子当中。元人有诗说:“江山无限景,都在一亭中。”就是这个意思,颐和园有个亭子叫“画中游”,“画中游”并不是说这个亭子就是画,而是说,这亭子外面的大空间好像一幅画,你进了这个亭子,也就进入到这幅大画之中。

苏州沧浪亭是一个以亭子著称的园林,园中高高的沧浪亭据山而立,如揽四面风云,坐在这座亭子里,四面眺望,周边的美景尽收眼底。坐在亭子里,昼吹微风,晚照明月,看绿水荡漾着山影,于是,游览者获得了心灵的安慰——这正是中国造园家所追求的境界。

(节选自叶朗、朱良志《中国文化读本》,有删改)

1.【信息筛选】阅读上述材料,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亭是一种有着多种用途的建筑,按其用途不同可分为驿亭、邮亭、园亭等。
B.在春秋战国时期,亭发挥了很大作用,既可以伺候望敌,又可以维持地方治安。
C.亭在唐代一些宫苑中成为重要的景观,而且在数量上远远超过其他类型的建筑。
D.晋唐时期,人们筑亭还是纯粹借助自然山水,没有将亭和其他人工景观结合起来。
2.【信息推断】根据文意,下列对联最适合挂到沧浪亭的廊柱上的一项是(     
A.忠厚传家远,诗书继世长
B.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C.帆影多从窗隙过,溪光合向镜中看
D.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远山皆有情
3.【信息分析】下列对“亭”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亭历史悠久,亭的造型、性质、功能和用途等方面的发展在不断演变中。
B.亭在中国建筑中有重要地位,亭宇的出现相对较晚,大致始于春秋战国前后!
C.文中举兰亭的例子,说明亭子性质随着社会的变革由观赏性转向实用性。
D.沧浪亭据山而立,借助一定的高度,便可俯视全局,美景如画,一览无余。
4.【点评探究】“亭就是中国古典建筑意匠的一个缩影。”请从本文中找出并归纳中国古亭是如何讲究意匠的。
知识提示:

意匠,即表现方法、表现手段的设计,简单地说,就是加工手段。

(李可染《山水画的意境》)

22-23八年级上·广东广州·期末 查看更多[7]
【知识点】 非连续性文本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红色旅游,是把红色人文景观和绿色自然景观相结合、把革命传统教育与促进旅游产业发展相结合的一种新型主题旅游形式,游客在旅游中既能观光赏景,又能自然而然地接受革命传统和理想信念的教育。近年来,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并且加大红色旅游景区建设资金投入加强红色旅游公路建设,为红色旅游行业发展提供多方位的支持。随着资源的不断扩充,红色旅游发展方兴未艾。统计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红色旅游出游人数超过1亿人次,整个十三五期间,红色旅游出游人数保持稳定增长,在国内旅游市场中维持在11%以上的市场份额。


【材料二】

红色旅游消费呈现出家庭化、年轻化的趋势。带孩子前往红色景点参观学习,在旅游中了解中国革命历史、缅怀先烈,让孩子获得历史熏陶、文化感悟,成为诸多家庭团对红色旅游的新诉求。家长们希望孩子在这里汲取精神力量,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做对社会有用的人,红色旅游因此也承载着重要的家庭教育功能。

红色旅游要吸引年轻一代,必须意义和趣味并存,以更时尚新潮、有现代感的方式满足年轻人的需求。西柏坡、井冈山、延安、遵义等革命圣地,开发出了军歌嘹亮、红色运动会、红色趣味游戏、大型实景演出等一大批旅游产品,发挥了很好的社会效益、教育效益。上海市红色旅游景区以中共四大为故事背景创作剧本,并在红色旅游线路中融入密室逃脱、党史知识问答、城市定向等形式,将游客引入对上海红色基因的情景体验之中。这种沉浸式的红色旅行体验,让游客从历史的旁观者变成了参与者。新增的时尚元素,如智能导览、趣味闯关、互动微游等,也激发了众多年轻人主动探索发展红色文化的兴趣。

如今,一座座新发展起来的红色旅游城市,一批批知名红色旅游品牌,一条条经典红色旅游线路,已逐渐成为年轻一代心中的红色向往。


【材料三】

发展红色旅游,可以促进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搞活农村经济,从而助力乡村全面振兴。中国革命是从乡村走出来的,乡村承载了中国革命的红色记忆,推动红色旅游和乡村振兴融合发展,具有天然的基础,如今,许多地区以文化生态协同发展为支撑,发展红+绿(红色旅游+绿水青山)、红+古(红色旅游+古村落)、红+乡(红色旅游+美丽乡村)等红色+业态模式,不断推进红色旅游与民俗文化、乡村文化、自然景观相结合。比如,河南新县在发展红色旅游时,推出吃信阳菜、品毛尖茶、看淮上山水、住豫南民宿、听红色故事系列项目,通过红色旅游的带动,建成精品民宿118处,同时拉动了餐饮、茶叶销售等产业,红色旅游已经成为当地巩固脱贫成果、推进乡村建设的重要引擎。

1.下列对文本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2020年我国红色旅游出游人数超1亿人次,“十三五”期间,红色旅游出游人数保持稳定增长。
B.红色旅游要吸引年轻一代,就要注重趣味性,以更时尚新潮、有现代感的方式满足年轻人的需求。
C.上海市红色旅游景区以“中共四大”为故事背景创作剧本,并在红色旅游线路中融入了多种形式。
D.中国革命从乡村走出来,乡村承载中国革命的红色记忆,这可推动红色旅游和乡村振兴融合发展。
2.请结合三则材料,说说为什么要大力发展红色旅游?
2023-12-08更新 | 30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作为广州人,一定接触过粤剧小悦同学对粤剧颇有兴趣,她利用空余时间收集了关于“粤剧”的相关资料:

【材料一】

粤剧又称“广东大戏”,素有“南国红豆”的美誉,在广东、广西、台湾以及港澳地区十分流行,同时在国外广东华侨聚集区都有演出。在明清两代的时候,外省的戏曲班频频入粤进行演出,所以外省的戏曲音乐就传入了广东,于是牌子曲联合江南小调就成为了粤剧的源流,牌子曲在演化中多直接化为粤剧里的牌子曲。现如今被粤剧吸收的牌子曲,约有110首、而江南的小曲小调,如《送情郎》《剪剪花》《卖杂货》《凤凰台》《梳妆台》等,有百余首,在长期的流传中,由于受到当地文化的影响,粤剧渐渐具有了地方色彩,逐渐被称为“广东小曲”,最后基本成为粤剧里的曲目。粤剧不但深受广东人喜爱,而且深受粤、桂人民和港澳同胞以及海外华人的喜爱,是中国最先走向世界的剧种。在唱腔上粤剧以板腔体为主,曲牌体作为辅助。在音乐上节奏鲜明、变化灵活、旋律优美,具有独特的艺术特色,而且在生、旦、丑各个行当里行生出多种流派的唱腔。

粤剧广泛吸收广东音乐、广绣、牙雕、陶瓷、灰塑等地方艺术形式,充分体现了广府民系群落的地域文化传统,辐射范围遍及全球各地,在世界华人中具有文化凝聚力。

粤剧善于向其他剧种和时尚艺术学习,因而表现出高度的开放性,成为时尚潮流的剧种之一。无论其开放灵活的表演,还是丰富优美的唱腔、舞蹈,都显现出敢立戏剧潮头的先锋姿态。正因为如此,粤剧的戏剧风格既有传统戏剧的风采,又轻快流畅、灵活善变。

戏剧作家夏衍认为粤剧有三大优势:底子厚、音乐丰富、吸纳性强底子厚:剧本数量多,剧作家产量高;流派丰富,有薛派、马派、红腔等等。

音乐除了梆簧、排子、小曲、还吸收了昆剧的弋阳腔,还有各种民间说唱;伴奏乐器吸收西方的乐器小提琴,色士风等等。

粤剧还有一个特点是接地气、通俗。粤剧的唱段很口语化。

粤剧经历了多年的文化洗礼,不管是从曲牌、题材、规模还是唱腔上,各个方面都有大的发展。通过粤剧艺术家们不断地努力,吸收其他剧种精华,也更进一步地完善了粤剧,使粤剧更富活力。

(卢福贵《文化研究》,有删改)

【材料二】

随后,小悦同学为更好地了解身边小区街坊对粤剧的接触情况,她和同学随机做了一个问卷调查,结果如下:

小区问卷调查报告

你是否接触过粤剧?比例你从哪里接触到粤剧?比例你是否支持粤剧的发展?比例
没有看过31%电视、网络媒体51%非常支持55%
偶尔看54%报刊、杂志21%支持35%
常看,几乎每周必看10%社区活动、刷团演出19%无所谓9%
每天都看5%其他9%不支持1%

【材料三】

小悦还了解到,为了促进和推广粤剧文化,热爱粤剧文化的各方人士一直在行动。

(一)2017年,广东粤剧院打造了“新年聊大戏”活动(其实是每周末都有大戏)但是刚开始时并不如意,第一场演出观众上座率不到三成最终,经过一年的坚守,到了2018年,城市里的年轻人开始了解到周末到广东粤剧艺术中心有粤剧看,上座率不断提升,有不少的场次一票难求。2019年又增加了“名家演出周”,打造域市粤剧演出品牌。如今广东粤剧院周末的演出,上座率都达到了八成以上。

(二)在成功举行“剧·说”交响音乐会之后,深圳交响乐团音乐总监林大叶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这次(和粤剧)合作颠覆了我对传统戏剧的认知。西方管弦乐与传统粤剧结合,大大丰富了音响效果,既有岭南风情的吹拉弹唱,总体的效果又没有违和感,特别和谐”。

(三)广州有一个500多平方米的“粤剧文化体验馆”,每周六下午两点向公众开放场馆的功能主要是粤剧文化体验,以展演、互动体验为主,兼备娱乐性、观赏性、知识性和趣味性,适合不同年龄段的观众参观体验。在展览方面,则以现代多媒体技术与粤剧传统艺术元素相结合,展示粤剧的基础知识、广东粤剧院发展历程以及珍贵的粤剧历史文物。

(四)广东粤剧院相继与广东广雅中学、广东财经大学、暨南大学和星海音乐学院签订了共建粤剧文化艺术教育基地协议,携手推动粤剧事业的发展。今年,星海音乐学院把粤剧表演列为必修课。除了粤剧进校园,广东粤剧团还积极拓展传播空间,开展了粤剧进社区活动,为基层的粤剧爱好者举办培训、讲座,让粤剧艺术得到更广泛的传播。

(五)2021年9月29日晚,在国庆节即将到来之际,由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主办,广州粤剧院、广州市文化艺术名家欧凯明工作室承办的2021年广州市“戏曲进乡村”患民演出精彩上演广州红豆粤剧团走进广州市从化区太平镇格塘村,著名粤剧表演艺术家、中国戏剧梅花奖“二度梅”获得者欧凯明携一众粤剧新秀同台献艺,为当地群众送上艺术盛宴。

(材料整理自网络)

1.关于粤剧文化,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粤剧被誉为“南国红豆”,她在粤、桂以及港澳台地区十分流行,同时在国外华人华侨聚集区都有演出,是中国最先走向世界的剧种。
B.粤剧具有高度的开放性。牌子曲联合江南小调就成为了粤剧的源流,如江南有百余首的小曲小调后来都成为粤剧里的曲目。
C.粤剧的辐射范围遍及全球各地,是因为粤剧中包含的广东音乐、广绣、灰塑等地方艺术形式深受世界华人喜爱。
D.粤剧尽管历经多年的文化洗礼,但是由于它善于向其他剧种和时尚艺术学习,加上粤剧艺术家们兼收并蓄,使粤剧更富活力。
2.下列补充的资料,不属于粤剧的优势或特点的一项是(     
A.著名的粤剧剧作家唐涤生一生写了440多个剧本,而另一位剧作家秦中英创作了200多个剧本,增厚了粤剧的底蕴和厚度。
B.等剧不仅在音乐上吸收了南音等广东民间曲调,在伴奏乐器上还加进了小提琴等西洋乐器,对增强戏剧效果,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C.粤剧表演艺术家曾小敏在演唱粤剧戏歌《此生最爱是梨园》中,表达她对粤曲的热爱和不改初心的追求。
D.粤剧《柳毅传书》中的“生疑念啊生疑念,此身犹在龙宫殿,点解此情此景……”,“点解”二字非常生动,具有方言的魅力。
3.研究了上述材料,小悦形成了自己的一些看法,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粤剧文化生命力顽强,未来的发展虽然有一定困难,但是通过各方人士推广,会有越来越多的广东人接受粤剧。
B.调查数据显示,将近七成的小区街坊接触过粤剧,超过五成的人是通过电视网络媒体接触粤剧的。
C.由于达九成的街坊都支持粤剧的发展,故广东粤剧团“新年睇大戏”的节目上座率才会达到八成以上。
D.随着粤剧主动走进校园和社区,粤剧发展环境得到改善,大中小学将会培养出众多的粤剧后备人才。
4.粤剧文化充满魅力,请结合小悦的资料及其研究,就如何促进和推动粤剧文化的发展谈谈你的建议。
2022-08-03更新 | 211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①汉服是中国汉族的传统服饰,包括衣裳、苔服、发式、面饰、鞋履、配饰等共同组合的整体衣冠系统,浓缩了华夏文化的纺织、蜡染、夹缬、锦绣等杰出工艺和美学,传承了30多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充分体现了锦绣中华、衣冠上国、礼仪之邦的美誉。

②汉服的形制以四书五经为中心,千百年来礼服严格遵循礼制,并未有太大变化,而百姓常服则随着时代变迁越来越丰富。从黄帝到明代的四千多年时间里,汉民族凭借自己的智慧和信仰,创造了绚丽多彩的汉服文化,发展形成了具有汉民族自己独特特色的服装体系。

③央视推出的节目《衣尚中国》,以服饰为题,聚焦服饰之美,力图通过艺术创意、年轻态的视觉营造中国服饰的审美意境。

④传统审美需要我们发掘、理解、驾驭和弘扬。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表示,《衣尚中国》不是简单的提倡复古,而是引领大家深入地欣赏中国的传统美学,形成新的审美表达。

【材料二】

①当下,汉服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的载体之一。但有一些设计重其表而轻其里。汉服要想获得持久的生命力,只有深入把握传统文化内涵,才能推进其创造性转化。

②中国服饰文化昭显着社会发展的印记,传达着特定时代的文化内涵。以唐宋为例,唐朝服饰的色彩浓艳,再加上金银杂之。其装饰图案,鸟兽成双,花团锦簇,生趣盎然。上襦下裙是唐代女子的主要服饰,颜色以红色居多,常常使用红绿搭配。而到了宋代,程朱理学居于统治地位,人们的美学观念也相应发生变化,服饰开始崇尚俭朴,后来,朴素和理性就成为了宋朝服饰的主要特征。

③中国服饰文化在各种文学体裁中也被反映和表达出来。小说中人物的服饰,是人物生活层面的写照,是人物外观形态的表露,也是人物内心情感世界、性格特征的体现,更是作家感情的曲折反映。

【材料三】

近几年,穿汉服从一种行为艺术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时尚潮流。有关统计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汉服爱好者达500多万人,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商品成为时尚。下面是有关部门对汉服市场做出的部分调研数据。

1.下列对材料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汉服包括衣裳、首服、发式、面饰、配饰等共同组合的整体衣冠系统,传承了30项非物质文化遗产。
B.只要把文字、瑞兽等中国元素绣在服装上,就是继承中国古代服饰文化。
C.唐朝服饰的色彩浓艳,颜色以红色居多,常常使用红绿搭配,宋朝服饰以朴素和理性为主要特征。
D.汉服的形制以“四书五经”为中心,所以千百年来礼服并未有太大变化。
2.阅读【材料三】,写出你从调查表中得到的两条有意义的结论。
3.如何更好地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服饰文化?请你结合以上材料提三条合理建议。
2024-05-18更新 | 87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