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初中语文综合库 > 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 > 文章作者 > 中国古代文学 > 南宋 > 陆游(1125-1207)
题型:诗歌鉴赏 难度:0.4 引用次数:339 题号:18906940
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后面小题

登赏心亭①

陆游

蜀栈秦关岁月遒,今年乘兴却东游。

全家稳下黄牛峡,半醉来寻白鹭洲。

黯黯江云瓜步雨,萧萧木叶石城秋。

孤臣老抱忧时意,欲请迁都涕已流。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注释①:《登赏心亭》写于陆游奉诏回临安路上,经建康登亭有感而作。作者曾建议迁都至建康,有利于抗金,但朝廷置之不理。
1.第一首诗的感情脉络,由首联的“______”字引出,到尾联的“______”字收束;中间写景,主要渲染秋天______的氛围。
2.第一首诗的尾联与第二首词,表达的情感有哪些共通之处?
3.《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一词中,“壮”是这首词的特色,请简要分析。
2023·湖北恩施·一模 查看更多[2]

相似题推荐

诗歌鉴赏 | 较难 (0.4)
【推荐1】读下边一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诉衷情》 宋 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1.下面对这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词的开头两句回忆了词人当年为了觅取功名、争得官职而奔赴前线的初衷。
B.“尘暗旧貂裘”暗示自己收复失地的斗志未酬的内心苦闷。
C.“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写出了词人放眼西北,残虏未扫;回首人生,两鬓已苍;沉思往事,雄心虽在,壮志难酬。
D.最后一句中,“天山”代指抗敌前线,“沧州”代指闲居之地。
2.诗中“觅封侯”用了____(人名)投笔从戎、立功异域的典故,“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使用了____ 修辞手法。
2017-07-26更新 | 55次组卷
诗歌鉴赏 | 较难 (0.4)
【推荐2】阅读下面诗词,完成题目。
【甲】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乙】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1)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由于“僵卧孤村”,而且风雨大作,所以诗人情不自禁地哀叹连连。
B.“风吹雨”既写实,扣题“风雨大作”,又象征了南宋朝廷风雨飘摇。
C.诗中两次写到了北疆战事,但都是诗人的臆想,并非身临疆场。
D.全诗奔放雄沉而又略带苍凉,爱国之情,感有肺腑。
(2)请从下面两首诗中任选一首,使之与上面两首诗词组成一组阅读材料。你选择哪一首?为什么?

残梦(陆游)

少时铁马蹴河冰,老去摧藏百不能。

风雨满山窗未晓,只将残梦伴残灯。

从军行(其四)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2022-12-03更新 | 198次组卷
诗歌鉴赏 | 较难 (0.4)
【推荐3】【甲】

游山西村

(宋)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1.诗歌首联写出了农村丰收的年景,一个“①____________”字,写出了农家款待客人倾其所有的盛情。颔联和颈联则分别从风光和②________________两个方面来描写山西村。
2.直接性默写填空。
(1)_______________,柳暗花明又一村。
(2)从今若许闲乘月,_______________
3.根据要求填空。
(1)陆游在《游山西村》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了村民热情好客,丰年酿酒,与朋友共庆的欢乐情景。
(2)当我们遭遇困境时,要想起陆游《游山西村》中的名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相信有峰回路转的时候,从而战胜困难,走出困境。
4.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中“莫笑”表达了诗人对淳朴民风的赞赏,“足”字写出了农家殷勤待客的盛情。
B.颔联写出山西村优美的环境,突出曲折幽深的特点,后成为充满生活哲理的千古名句。
C.全诗写景、叙事、抒情有机结合,充满浓厚的生活气息,语言自然质朴,意境清新。
D.尾联转为忧伤的笔调,直抒胸臆,写出了诗人走出热闹喧嚣后内心的失意与孤独。
5.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的首联写农家拿鸡和鱼招待客人,“足”字可见其热情好客。
B.颈联中的“春社”是一种庆祝活动,表达了农民丰收后的喜悦。
C.“拄杖”说明诗人已年迈,加之去职回乡后的郁闷,所以诗人不愿乘月叩门叨扰人。
D.这首诗记叙村行沿途风光,充满了浓厚的生活气息,流露出诗人对农村生活的热爱。
6.请概括诗人游山西村时的所见所闻。
7.请从炼字的角度赏析“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8.请结合诗句“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谈谈你对“莫笑”和“足”字的理解。
9.请用自己的语言描绘“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一句所展现的画面。
10.阅读链接材料,回答问题。
【链接材料一】
(乙)

西村

陆游

乱山深处小桃源,往岁求浆忆叩门。

高柳簇桥初转马,数家临水自成村。

茂林风送幽禽语,坏壁苔侵醉墨痕。

一首清诗记今夕,细云新月耿黄昏。

【注释】①耿:微明的样子。
(1)下列对《西村》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诗首联渲染出丰收之年农村一片宁静、欢悦的气象。“莫笑”二字,道出诗人对农村淳朴民风的赞赏。
B.乙诗作者到西村“叩门求浆”,是在清风吹拂、新月初现的黄昏时分。
C.乙诗“茂林风送幽禽语”意味清风送来茂林深处的鸟鸣,衬出西村的幽静。
D.甲诗全诗八句无一“游”字,而处处切“游”字,游兴十足,游意不尽。
(2)古典诗词讲究炼字,如将《游山西村》首联中的“足”字改为“有”字好不好?为什么?
(3)比较《游山西村》和《西村》在内容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链接材料二】

过山农家

顾况〔唐代〕

板桥人渡泉声,茅檐日午鸡鸣。

莫嗔茶烟暗,却喜晒谷天晴。

【注释】①此诗是六言绝句,②嗔:嫌怨。③焙:用微火烘。
(4)下面对这首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游山西村》这首诗主线突出,全诗八句无一“游”字,然而处处切“游”字,游性十足,游意不尽。
B.《游山西村》的尾联中,诗人表达了渴望乘着月色随时到古风犹存的农家串门的愿望。
C.《过山农家》首句未出现“山”字而是用与山景相关的“板桥”“泉声”烘托山行的环境。
D.陆诗对“箫鼓追随”和顾诗对“焙茶”“晒谷”的描写,都再现了农民们劳动的热闹场景。
(5)请概括诗人游山西村时的所见所闻。
【链接材料三】
【乙】

行香子述怀

苏轼

清夜无尘,月色如银。酒斟时、须满十分。浮名

浮利,虚苦劳神。叹隙中驹,石中火,梦中身。

虽抱文章,开口谁亲。且陶陶、乐尽天真。几时

归去,作个闲人。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

【注释】①隙中驹:“隙”指墙壁缝隙,“驹”指日影。这里形容时间飞逝。②石中火:击石发出的火星。③陶陶:欢乐的样子。
(6)下面对这首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甲诗首联中一个“足”字,表达了农家待客尽其所有的盛情;“莫笑”二字,道出了诗人对农村淳朴民风的赞赏。
B.甲诗颈联写出了山西村的乡俗民事,“简朴”二字写出了这里的人们生活艰难,只能用古老的方式祈求神灵的保佑。
C.乙词开篇描绘出一幅月夜饮酒的图景,其情境与尘世的浮躁喧嚣判若两个世界,从中能看出苏轼对争名夺利的俗世的厌弃。
D.乙词不仅做到了写景、抒情和说理的完美融合,而且用字传神精妙,如“一溪云”中的“溪”,比“一朵云”“一团云”,都更有意境。
2024-04-08更新 | 205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