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初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记叙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232 题号:18923943

栀子花,开呀开

①跟城里人不同,我们乡下人不需要种花。山坡上,田野边,春夏秋冬,四时八节,漫山遍野的草木都是我们种的花。

②然而小时候,我家院子里曾种过一丛栀子花。那丛栀子花在院子的西边,周围堆着沙土,土质松软肥厚。栀子花长在这里,土地里的营养充足,天空中的阳光也充足,又背靠土拗,可以挡了太阳的曝晒,真是得天独厚,难怪一年四季都绿得要滴出汁液来。

③栀子花是常绿灌木。它的主干比较粗,呈灰色,若不是主干上又长出绿色细枝条,单看主干,肯定要误以为它是一段干柴。当然,你若不拨开树丛往里看,是看不到栀子花枝干的。因为栀子花的叶子很浓密。那些椭圆形的叶子,每一片差不多有三指宽,叶片厚实,两片或三四片叶子组成一轮。一根枝条上长着好几轮叶片,它们密密实实地挤在一起,将栀子花丛围得像一张绿色的大圆桌,于是,那些开在绿叶间的栀子花,就像摆在桌子上的一碗碗美食。

④栀子花花期很长,从五月可以一直开到八月。但五月的栀子花开得最盛,花朵也最大。韩愈有诗芭蕉叶大栀子肥,这个字用得真好,当然,也只有五月的栀子花,而且是像我家院子里那样的大花栀子,才当得起这个字。

⑤进入五月,南方雨水渐多,万物生长,蛙鸣鸟叫,天空和大地上的一切都热闹起来,栀子花也赶着趟地盛开。每天清晨,栀子花的清香会随了微风从窗户飘进屋内,把我唤醒,闻着花香,我便知道,院子里又有新的栀子花开了。我赶紧从床上爬起来,去摘栀子花,这是我每天的早课

⑥然而,蜜蜂和蝴蝶总是起得比我早,等我赶到的时候,它们早已经围在这绿色的餐桌上,嗡嗡嗡地闹成一片,争先恐后地品尝那一朵朵新鲜的栀子花。这花可不是给它们吃的!我赶紧冲过去摘那些新鲜的栀子花,生怕慢一点,它们就会把栀子花吃掉了。

⑦那时候,我家院子里的栀子花不是用来观赏的,我把它们摘下来也不是要插在瓶子里闻花香,而是用来做菜吃。母亲把我每天摘下来的栀子花用开水焯一下,放入清水中浸泡半天,然后沥干水,加入青椒或者红椒,用大火爆炒,便是一碗菜,够全家人吃一顿。

⑧我家屋后的山坡上也有栀子花。也许是因为山坡上的土层贫瘠,这里的栀子花丛虽然多,但每丛都不大,叶片不如院子里的栀子厚实,绿得也没有那么深,带一点点黄色。院子里的栀子花是重瓣的,山坡上的栀子花是单瓣的。如果将花丛比作桌子,院子里的大栀子花丛是大圆桌,山坡上的栀子花丛就像小茶几。如果用餐具的大小来比,院子里的大桅子花每一朵都有我们平时盛饭的饭碗大,又深又结实;而山坡上的栀子花像小茶碟,六片花瓣围成一个圈,像浅浅的小小的白色碟子放在小几上,倒也十分般配。不过,它们的花朵虽小,但每一丛花儿开得多,相比院子里的大栀子花东一朵西一朵孤单单地开,山坡上的栀子花挤挤挨挨,吵吵嚷嚷,完全是一副热闹非凡的样子。

⑨山上的栀子花会结出纺锤形的小果子。果子起先是像叶子一样的绿色,等到秋天,果子成熟了,就会变成金红色。它们小小的果壳上还有几条棱,恰似巧手扎出来的红灯笼,缀在绿叶丛中,玲珑而又喜气。在秋高气爽的日子里,我会把这些红灯笼一颗颗摘下来,晒干,卖给药店换钱。这是我的小秋收。因为摘它们,那些日子,我的手指会被染成黄色,衣服上也会有好几处黄色的斑点,怎么洗都洗不掉。大概因为这黄色,山上的栀子花又叫黄栀子,它含有天然色素,也是一味中药。

⑩如今,老家的房子经过几次改造,已不复从前的模样,院子里没有了当年的栀子花。屋后的山坡,从前的山路长满杂树芒草,不能容人通过,山上林木丰茂,遮天蔽日,没有了喜光的黄栀子的生长空间,成了野生动物们的乐园。但那一朵朵洁白的栀子花,永远盛开在我的童年。虽然隔了遥远的时空,我闭上眼睛,屏住呼吸,仿佛又嗅到了栀子花的清香。

(选自《小品文选刊》2021年11月11日,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第③段画线句子运用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栀子花的叶子生长得非常浓密的特点。
B.栀子花是常绿灌木,是一味中药,具有花期很长,花朵“肥”,可做菜的特点。
C.因为栀子花又叫“黄栀子”,它是一味中药。所以母亲把“我”每天摘下来的栀子花做成菜,让全家人吃。
D.文章第⑥段写蜜蜂和蝴蝶是为了侧花烘托,突出花的新鲜、美、多。
2.请赏析下列句子的表达效果。
(1)又背靠土坳,可以挡了太阳的曝晒,真是得天独厚,难怪一年四季都绿得要滴出汁液来。(从修辞角度)
(2)我赶紧冲过去摘那些新鲜的桅子花,生怕慢一点,它们就会把栀子花吃掉了。(从词语运用角度)
3.结合本文,分析第⑧段有什么作用?
4.文中第④段引用韩愈的诗句有什么作用。
5.文章结尾处说“虽然隔了遥远的时空,我闭上眼睛,屏住呼吸,仿佛又嗅到了栀子花的清香。”请结合全文分析:文中的栀子花触发了作者哪些情感?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熟悉的声音

何佳

①从来没有想过,会对声音如此敏感和渴望。

②宅在家里的那些日子,每天从窗外传来社区宣传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喇叭声,上午和下午,由远及近地响起来,又逐渐远去。还有哨声,是紧邻小区的消防队发出来的,每天早上6点多钟响起,7点多的时候还要再响一次,高亢嘹亮。应对疫情以来,每当听到这些按时响起的声音,就让人感到无比的亲切和安心,让我焦虑不安的心平静下来。

③我渴望着更多声音。向每一缕吹进窗内的风儿问好,下雨的时候,与窗前的每一滴雨交谈。我家二楼和顶楼种了花草和蔬菜。常有很多鸟儿光临,麻雀叽叽喳喳吵个不停,我也听得如痴如醉。有些菜起苔开花了,菜花招来不少蜜蜂,它们嗡嗡地鸣唱着采蜜。菜地里培育了南瓜、冬瓜、丝瓜,还种了四季豆和豇豆。一场春雨后,果蔬纷纷发芽。刚冒出土的小小芽孢,像举起的小拳头,充满着生命的力量,我仿佛能听到它们生长的声音。柑橘树、葡萄树上缀满小果子,像一串串小铃铛。花盆里的花也长得很好,月季花、绣球花的花枝上,有很多花蕾,有的已经打开,有的还在苞里。小小的、翠绿的、粉红的,一嘟噜一嘟噜的花蕾,仿佛在交谈。

④宅家两个多月后,我第一次上街。各种声音一起朝我耳边涌来:火锅店烫锅咕咕冒泡的声音,店铺伙计的吆喝声,挑橘子卖的果农与顾客讨价还价的声音,路边小摊上铁铲在锅里翻动油炸三角粑的声音……也有相互打气鼓劲的声音:“生意清冷只是暂时的,哥子稳起、雄起!”

⑤“大家都稳起、雄起!”

⑥最喧闹的是高笋塘广场。

⑦茶馆老板吆喝:“东边客西边客,东西南北四方客,请进店里把脚歇——”

⑧卖汤圆的吆喝:“盯倒起看倒起醪糟汤圆炒米糖开水烫背呀——”

⑨这些热闹的、有人气的、熟悉的声音又回来了。我如饥似渴地倾听着这些久违而亲切的声音,感动得热泪盈眶。这一天多么的来之不易啊!

⑩春意越来越浓,好消息也渐渐多起来。我在网上购置了一些果树苗,趁一个下雨天,与两个弟弟相约回老家栽果树。老家在重庆境内的燕山乡泉水村。以前回老家,要开三个多小时车。现在高速公路从老家门口过,开车半小时就进入燕山乡。车在青山绿水中穿行,空气新鲜,景色秀美。

出城时还是小雨,路上渐渐下大了,这是立春之后下得比较大的一场春雨,对庄稼来说,这是一场喜雨。到了老家,正是午饭时间,远远近近的乡村房舍飘起了袅袅炊烟。亲戚们都争着请吃饭,招呼的声音里透着真情实意。我们不想给亲戚添麻烦,出发前已准备好一些熟食。又到亲戚家地里拔些蔬菜,然后在大兄弟家闲置的厨房里,自己动手做起饭菜来。伴随着屋后泉水涌出的咕咕声,屋下燕儿的呢喃声,一桌饭菜很快做好。那满满一桌土生土长的新鲜菜蔬,仿佛让人听到乡村深处生机勃勃的声音,一时食欲大增。

正是麦苗青、青菜花黄的季节。午饭后我上田野里走一走,一边采摘野菜,一边聆听声音。水从一丘一丘的田坎翻出来,又一丘一丘往下流。流动的声音急促而不可阻挡。河开、地开、眉开,清朗之气上升,我仿佛听见大地粗粗地呼出一口气,从呼吸的声音里听见澎湃的力量。

地气升涌,心气复元。大地变得松软又湿润,水塘里的水一波波地往上鼓涌,鲜活而润泽。顶着斗笠披着蓑衣的农人,手拿锄头在培护田坎。干裂的田坎,趁着春雨要培护瓷实。大水牛正在水田里打滚。老牛大概知道,大地生机盎然,盼望多日的鲜嫩将来到嘴边。有农人在修理犁头和锄头,为春播作准备,吱吱嘎嘎的声音格外动人。正是下种的好季节,大地的脉管里仿佛也传出躁动和嚣响声,源源不断地涌现能量。这些声音恰似青山起春雷,又如天公重抖擞。我心爱的土地正在生机勃发!

1.文章以“熟悉的声音”为题,有什么作用?
2.简要分析第⑨段在文中的作用。
3.联系上下文,从表达方式和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第段画线句子。
河开、地开、眉开,清朗之气上升,我仿佛听见大地粗粗地呼出一口气,从呼吸的声音里听见澎湃的力量。
4.选文别具匠心,视角独特,请从选材的角度分析这一特点?
5.概括选文主旨,并探究反映的时代精神
2021-07-26更新 | 62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现代文阅读

我的小学生活

邢小群

我的小学生活,没有大书包,没有做不完的功课,没有家长检查作业还得签字。少年不识愁滋味,父母们都是工作狂,工作狂们很少理会孩子们的存在。在我们家,姐姐给妹妹开家长会成为惯例。

小学期间,在我眼里,老师们绞尽脑汁减少课时和作业,而考试的平均成绩又不能掉下来。记得我们北京和平街一小的王钰德老师教我们算术,当堂讲课,当堂练习,放学没作业。学习较好的同学,考试成绩依然在98、99、100分。老师很得意,说为他争了气。当然,多数情况是上午上课,下午或参加课外活动,或在家庭学习小组做作业。我在学校的课外活动主要是参加学校的合唱团。在合唱团,我学会了一般同学不会唱的歌曲,学会了与同学分高、中、低三部合唱,我是中音。合唱团在节日或比赛前排练、活动多,平时,我还是参加学习小组活动。我们的小组,由三四个住得很近的同学组成,共同到一个同学家里做作业,然后在一块玩。

学校要求作业不能多,下午的时光,我们总是到处疯跑。今天一阵风,兴起养兔子,每个同学的家里都养两只兔子,下午做完作业,我们就去给兔子割草;明天又一阵风,捞蝌蚪,就都拿上小瓶子和自己用口罩做的小笊篱……那时,真是“我们的田野”,学校和住宅楼方圆一两里内外还有庄稼地,到处有小水渠。记得看过一篇散文,说现在的小孩子,不知道蚯蚓、青蛙、蚂蚱、蜻蜓是什么样子。我们小时候虽然在城市生长,这方面的知识一点都不缺。

有时,一个同学出主意:咱们捡碎玻璃、铁丝卖钱!一呼百应,又到那些新建的楼房旁边,寻找碎玻璃、烂铁丝。每次行动,都能有收获。家里给的零花钱太少,记得四年级以前,我家的规定始终是一个月给五角钱。我们卖碎玻璃、铁丝,有了自己的小金库,买铅笔、橡皮等文具就大方多了;小人书买不起,就在地摊一分钱一本儿地看;糖果舍不得买,就买酸枣面儿,三分钱一小包,能吃好半天。我们跳皮筋,跳格子,掷沙包,玩羊拐和猪拐;每星期六晚到附近的河北北京师范学院操场上看不要钱的电影,多少津津乐道的好玩内容!平日里汗渍渍、一身土、头发乱乱地跑回家,脸上肯定是放着红光。现在回想起来,心里的感觉仍是快活无比!

如今的小孩子似乎出了家门就险象环生,而我们,家庭外面的天地才是童年的乐园。我们那一代人,没有奥数班什么的,有条件的,可考少年宫学习文艺和体育。但少年宫太少了,我们家在朝阳区和平里一带,没听说谁还经常去少年宫。

当然,上小学时,也有让人不解和恼怒的事。那时,每张双人课桌总是学习较好的与学习较差的同学结对子。我的同桌是个男生,平时总穿一双比他的脚大上半寸的鞋子,冬天也很少穿袜子;衣服很脏,或没了扣子或是哪儿开了口。那时,我不知道这是因为他家境不好,心想他可能没有妈妈,没人给他洗给他缝。他考试经常不及格。宣读成绩时,老师总是当众训他,动手把他推来搡去。有一次这个男同学算术得了三十几分,班主任张老师在课堂上用拳头朝他身上就是一下,他嚎啕大哭,我也在下面流泪。这个同学只是学习不好,但为人老实,对我很友善,不像班上其他男同学为找乐子,欺负女生。我心里很反感打他的班主任,觉得她欺软怕硬,对干部子弟和贫民子弟的态度截然不同,尽管她对我很好。

上小学时,我经常和男同学打架,有人向我身上扔石头,我就扑上去一顿撕扯。更多的时候是帮助被欺负的弱女生。写到这里,让我想起,我孩子上小学的事情。我儿子性格比较温和,班里淘气好动的孩子总故意挑逗他。比如上课时,后面的同学拿尺子捅他,他一回头,老师就批评他,让肇事的孩子很自得;他放学回家,几个孩子围上来抢他的书包,把书包里的东西倒出来,洒一地,然后一轰而散地跑掉。一次得逞,总认为可以继续。我深感公正对一个孩子的自尊自信多么重要!

曾经教孩子奋力反击,我的逻辑是,即使打不过人家,也不要让他觉得你好欺负。但儿不如母啊,还是下不了手,不知道如何反击。我就到我执教大学的体育系找了一个学生,让他教我儿子几手防身本事。不久,儿子因防御得胜,班里欺负他的人再也不敢轻举妄动。又想到威廉·戈尔登的小说《蝇王》,那是以儿童为主人公的幻想小说,试图说明人与人之间与生俱来有恃强凌弱的本能,也有群体行为中的丛林法则。对待小学生,如何不让强者凌弱,公正、公平地对待每一个幼小的心灵,需要有现代科学的教育素质。可惜过去的教师,懂得很少。

有一次班主任让我到我的同桌家催交学杂费。他们一家几口住在一室无厅的单元房里,厨房和厕所除外,住人的房间一半是用木板搭的床,看样子一家人都睡在这张床上。屋里没有一般人家常用的箱子和桌椅。同学的妈妈脸很黄很瘦,一副卧床很久的样子。她有气无力地对我说:“等他爸爸回来,就去交学费。”那时我们的学杂费一年五元钱。同学的父亲是拉平板车的,收入供一家人生活。

青少年时期,大家的智力能有多少差距?

学习好坏,和家庭的影响关系很大。我的同桌,上课时还不知道在想什么,他哪有心情听课和做好作业?

我对小学生活的体会是,平时家长不要多管什么成绩,让其自由地阅读,多给孩子们自由玩耍的时间与空间,让孩子的智能放松发展,会进步飞快。那时,对外界事物特别好奇,什么都想知道,记忆又超常之好。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只要想知道,没有学不会听不懂的。压制或限制都是对孩子智能的扼杀。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1)汗       (2)得       (3)       (4)强凌弱
2.文章的第一句话运用了哪种修辞方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3.我们小的时候学校的教育有着怎样的特点?在“我们的田野”开展了哪些有益的活动?
4.阅读第四段文字,体会为什么面对艰苦的生活现在回想起来,心里的感觉仍是快活无比?
5.从语言表达角度赏析下列语句。
我们跳皮筋,跳格子,掷沙包,玩羊拐和猪拐;每星期六晚到附近的河北北京师范学院操场上看不要钱的电影,多少津津乐道的好玩内容!平日里汗渍渍、一身土、头发乱乱地跑回家,脸上肯定是放着红光。
6.文章里多次提到“我”的同桌,在叙述中满含感情,你怎样评价作者寄予的情感及这样写的目的?
7.这篇文章的结尾语言简洁而又鲜明,请你说说这样结尾还有哪些好处?
2018-09-30更新 | 55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江南可采莲

①莲蓬,是莲子的房子。它梗直,颔首在水中。

②“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盛夏的江南小城,街头随处有推着三轮车卖莲蓬的莲农,走走停停地叫卖,双手麻利地剥莲蓬,抠一把,放入小笸箩里,嫩绿的莲子,粒粒饱满,莲蓬莲子一色裁,引人注目。我走近,莲蓬润润的手感,能触到莲室里的湿度,就知这位大嫂是赶早采的嫩莲蓬。我挑拣几只碗口大的,一粒粒莲子送进嘴里,“莲子房房嫩”。吃鲜莲,就吃个嫩,嫩才清脆甘香爽口。天是热的,莲是凉的,人是乐的。

③我的老家江南水乡,最宜种莲。记得在家时,只要看到荷花开得热闹,就知道莲蓬一定有个好收成。荷花是次第盛开,莲蓬也是次第成熟,两天就可一采。我家的莲蓬,是那种“寸三莲”,三粒排列即长一寸,质地细腻,营养丰富,古时为“贡莲”。

④每到莲蓬成熟时,我家荷塘边总会聚集着从城里来的游客,他们以荷花荷叶莲蓬当背景,用相机拍照。那一池田田荷叶,如盖如伞,风一吹,一圈荷叶边翻下来,活像一把把挤挤挨挨的绿绸伞。荷叶间,“荷花正闹莲蓬嫩”,荷花盛开,千姿百态。有新人赶来拍婚纱照,新娘一袭洁白婚纱,宛如红荷中一朵亭亭玉立的白荷,以纯洁的荷花,来寓意美满的婚姻,真是绝佳创意。

⑤游客到来,谁也不会空手而归,都会买点莲蓬莲子,还有菱角。我们一般撑起竹篙,启动那叶小舟载上游客去采。采摘前,每人发一根铁钩,一支支莲蓬梗带刺,不能手碰,需用铁钩钩,钩近梗,攀下莲蓬摘下。游客们左右开弓,一钩一攀一摘,一只只莲蓬归筐。他们荡着小舟,头顶荷叶,手采莲蓬,嘴吃莲子,个个喜笑颜开。当小舟驶入荷塘深处,惊起一片水鸟时,有姑娘吟诵起李清照的词:“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仿佛那个九百多年前的女词人呼之即出,真感谢那一“误”,让词人体验一把水乡乐趣,也留给我们这阕脍炙人口的宋词;上年纪的游客唱起《洪湖水浪打浪》来,还学着歌里乡亲采摘的样子,采采莲蓬,又采采菱角;此时有小伙脱口而出“菱叶萦波荷飐风,荷花深处小船通”,这是白居易的《采莲曲》;更有人随声附和 “莲蓬摘下留空柄,把向船前探水深”,这是南宋诗人徐照的《采莲曲》;但此时这些都是我们的采莲曲……谈笑间,种莲人与采莲人的脸上都是满满的喜悦。

⑥莲蓬一箩筐一箩筐的采收回家,倒在院子的坪地上。一家老小剥莲蓬的场景热闹温馨。一人一个小板凳,围坐在一大堆莲蓬边,每人双腿上放一只小笸箩,两手忙碌地掰莲室抠莲子,抠出的莲子得分拣出老嫩,老的丢进共用的大箩筐,嫩的留在怀前的笸箩里,老的煮吃,嫩的生吃。一边抠,一边谈论莲事,说张爹家今年莲蓬长势喜人,他的亲家都来帮忙酿制莲子酒卖;李伯家莲蓬熟得早,已经卖过三回了……抠着,说着,从村邻家飘来了荷叶粉蒸肉香,我们姐妹去灶屋里吃几口水蒸荷叶包饭,喝几口莲子莲藕菱角肉汤,那荷叶的清香渗透进饭粒里,沁人心脾。

⑦但凡吃不了的鲜莲,全晒成干莲子,等人收购拿去加工成食材药材。干莲子,是一味健脾胃、补心肾、益精血的良药。母亲用干莲炖猪肚,加点生姜片,给我们暖胃补益身体。那时,一家人最爱的是一碗莲子枸杞粥,一般要到每年初秋才可喝到,因莲子采收了,干好了,母亲才有兴致从集市购回红枣、百合、银耳等与莲子配伍的食材,那些日子,餐桌上时不时会一人一碗那样红红白白的“神仙粥”,喝这个粥时,是我家最幸福的时光。

⑧当然,也有不好喝的,那是住在莲子里的胚芽,即莲心,味苦,却是一味药。如果舌尖发红了,那是心火上扬。用十根莲心煮水,尽管难以下咽,但喝上两三回,心火就压下去了。

⑨那些堆放一处的莲蓬壳,晒干后也是一味中药,叫莲房,味苦性温,归肝经,可化瘀止血。

⑩莲蓬,遍身是宝,却以一种颔首谦卑的姿态示人,它从污泥里拔起,却一身鲜绿洁净。

原来,一个个莲蓬,盛满了乡愁,装满了人间故事。

(选自《人民日报》2019年08月31日,略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起笔简洁凝练,开头的“它梗直,颔首在水中”这句话暗含莲蓬的神韵。
B.文中“我”的母亲是一个精打细算、勤俭持家、心灵手巧、见多识广的人。
C.“我”老家江南水乡适宜种莲,荷花的长势决定莲蓬的收成,莲蓬是次第成熟。
D.文章引用白居易、徐照的《采莲曲》中的诗句,形象再现了游客采莲时的欢愉。
2.文章回忆了家乡有关 “莲”的哪些故事?请简要概括。
3.第⑧⑨两段话能否删去?请简要分析。
4.结合语境,按照要求赏析。
(1)那一池田田荷叶,如盖如伞,风一吹,一圈荷叶边翻下来,活像一把把挤挤挨挨的绿绸伞。(从修辞的角度赏析句子)
(2)抠着,说着,从村邻家飘来了荷叶粉蒸肉香,我们姐妹去灶屋里吃几口水蒸荷叶包饭,喝几口莲子莲藕菱角肉汤,那荷叶的清香渗透进饭粒里,沁人心脾。(赏析加点词语)
5.文章以“江南可采莲”为标题,有什么妙处?请结合全文简要概述。
2023-08-09更新 | 82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