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初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说明文 > 说明文类别 > 事物说明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212 题号:4060173

方块汉字前途之争

汪品先

⑴方块汉字的前途,是我国知识界争论的百年话题。

⑵对于汉字的批评,首先来自其复杂难学,历史上只为少数人所掌握。“五四”运动后推行白话文、拟定注音字母,进一步的主张就是:废除方块字、实行拼音化。然而建国后的实践表明:通过汉字简化和义务教育,汉字完全可以为大众所掌握,本身并不是造成文盲的主要原因。

⑶时至今日,废除方块字的主张不再活跃,流行的一种观点是方块字不适合于科学表达,不如拼音文字那样逻辑分明,因此汉字可以用来传承文化而不适用于发展科学。其实这里混淆了科学发展的传统背景和语言载体本身的特色。国人撰写的学术论文,无论用的是中文还是英文,往往有着论证不严、逻辑不清的毛病,这里既有我国传统文化中不利于科学发展的遗传病,也有在近代封闭条件下形成的恶习惯。文字无辜,这些毛病不该记在文字头上。

⑷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为各种文字的前途提供了重新排队的机会。对于二进制的计算机编码而言,一个汉字只相当于两个拼音字母。同一个文本,汉字的篇幅最短,输入计算机的速度也最快。汉字直观,承载的信息量远大于拼音文字。更重要的是汉字信息熵最高,有限数量的方块字经过搭配,可以构成无限多的新词;而依靠拼 音字母的英文,需要不断制造新的单词才能表达不断出现的新概念。因此,汉字常用的只有几千字,而英语的词汇量早已超过1万,在应对新概念大量涌现的科学发展中并无优势。

⑸语言是文化传承的主角,以汉语作为载体的中华文化,在科学创新中应当具有潜在的优势。一种文化能够保持几千年而不衰,其中必有原因。值得参考的是犹太民族,三千年历史有两千年流离失散,却始终坚守着犹太教和希伯来文。在外界压力下,犹太人凭着对知识和智慧的重视,以一千多万的人口,赢得了世界四分之一的诺贝尔奖。华夏文化同样具有尊重知识和智慧的传统,是不是也在深处蕴藏着科学创新的基因,从而也有问鼎世界科学顶峰的前景?

(选自 2015年2月27日《文汇报》,有改动)

1.根据文意回答:有人认为汉字没有前途的理由是什么?
2.指出第⑷段中划线句运用的说明方法,并结合内容分析其作用。
3.推敲词句,回答问题。
第⑶段中加点的“往往”一词能否去掉?请结合内容说明。
4.结合文章和下面材料说明:“砼”字体现了汉字在科学表达方面具有哪些优势?
“为了方便读写,我国著名结构学家蔡方荫将‘混凝土’一词简化为‘人工石’,后又将这三个字组合成一个新字——‘砼(tóng)’。现‘砼’字已被广泛采用于各类建筑工程的书刊中。”

——百度百科

15-16九年级下·江苏无锡·阶段练习 查看更多[19]
【知识点】 事物说明文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后面的小题。

古人的名、字、号

名,是在社会上使用的个人的符号。自称用名,称人以字。“字”往往是“名”的解释和补充,是和“名”相表里的,所以又叫“表字”。

古人“名”和“字”的关系有意义相同的,如:东汉创制地动仪的张衡字平子,“击鼓骂曹”的文学家祢衡字正平,他们名、字中的“衡”就是“平”;宋代诗人秦观字少游,陆游字务观,他们名、字中的“观”和“游”也是同义。

“名”和“字”有意义相辅的,如:东汉“举案齐眉”的文学家梁鸿字伯鸾,“鸿”、“鸾”都是为人称道的两种飞禽;唐代诗人白居易字乐天,因“乐天”故能“居易”;宋代作家晁补之字无咎(“咎”是过错),因能“补”过才能“无咎”。

“名”和“字”有意义相反的,如:宋代理学家朱熹字元晦,元代书画家赵孟頫字子昂。他们“名”、“字”中的“熹”与“晦”、“頫(俯)”与“昂”都是反义。

古人的“名”、“字”往往取自古书典,如:曹操字孟德,《荀子》有“夫是之谓德操”句。唐代文学家陆羽(著有《茶经》,后世尊为“茶圣”)字鸿渐,是取自《周易》“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

古人的“名”、“字”还常用来表示在家族中的行辈。先秦时,常在名、姓前加伯(孟)、仲、叔、季表兄弟长幼,如伯夷、叔齐,伯是兄,叔是弟;孔丘字仲尼,“仲”就是老二。汉代以后逐渐在“名”或“字”中用同样的字或偏旁表同辈关系,如宋代文学家苏轼、苏辙兄弟共用偏旁“车”表同辈。

除了名、字,有些古人还有号。“号”是一种固定的别名,又称别号。封建社会的中上层人物(特别是文人)往往以住地和志趣等为自己取号(包括斋名、室名等)。如唐代李白的青莲居士、杜甫的少陵野老、宋代苏轼的东坡居士、明代唐寅的六如居士、清代郑燮的板桥等,都是后人熟知的;有些别号的使用率甚至超过本名(如苏东坡、郑板桥等)。别号是使用者本人起的,不像姓名可能受家族、行辈的限制,因而可以自由地抒发或标榜使用者的某种情操。别号中常见的“居士”、“山人”之类就是为了表示使用者鄙视利禄的志趣。有以号明志的,如宋周敦颐称濂川先生,明归有光称震川先生,王夫之称船山先生等。还有在死后由门人、后人上的尊号(“私谥”),如晋代陶潜的靖节等。谥号,即死后由皇帝颁赐的荣称。如宋包拯称包孝肃,岳飞称岳武穆,清纪昀称纪文达等。另外还有“绰号”,这大都是他人所取而得到公认的别号,是对人的刻画和形容。如《水浒》里梁山上一百零八人个个都有绰号,大都准确地描摹了人物性格、特长或生理特点,这些绰号作为姓名的代称,更是人们所熟知的。

除了上述的字、号之外,历史上常常用来代替个人姓名的还有地名、官爵名和室名(或斋名、轩名)。如东汉孔融称为孔北海,唐代韩愈称为韩昌黎,柳宗元称为柳河东或柳柳州,宋代苏辙称为苏栾城等。以地名称人在封建时代是表尊敬,叫做称“地望”。东汉发出“穷当益坚、老当益壮”豪言的马援称马伏波(曾任伏波将军),投笔从戒的班超称班定远(曾封定远侯),三国嵇康称嵇中散(曾任中散大夫),唐代杜甫称杜工部、杜拾遗(曾任工部员外郎、左拾遗)等。这些命名是取自官衔。还有取自室名或轩名的,如王夫之号姜斋、辛弃疾的号稼轩(姜斋、稼轩都是室名);北宋诗人苏舜钦,流寓苏州,筑沧浪亭,自号沧浪翁,取自亭轩名。

1.下列对“古人的名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人对名字的使用有一定的讲究,一般来说,称自己时用名,称呼对方时,用对方的字。
B.古人的名和字往往是有关系的,可相同,可相辅,可相反。
C.古人的名字有时会来自典籍,如曹操和陆羽的名和字。
D.古人名字须表示家族中的行辈,苏轼、苏辙俩兄弟的名字就是如此。
2.下列对“古人的号”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人的号可分为别号、谥号、绰号,虽说是别人取的,但是固定,为人熟知,有些号的影响甚至超过了姓名。
B.古人的号不受家族、行辈的限制,因而可以自由地抒发或标榜使用者的某种情操。
C.谥号,即死后由皇帝颁赐的荣称,不是人人死后都能有这样的称呼。
D.绰号一般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长或生理特点,是对人的形容和刻画。
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古人还会用地名、官爵名、室名等代替人的姓名,如唐代韩愈称为韩昌黎,昌黎是地名,这样称人是表示尊敬。
B.古人的名、字、号反应了古人的礼教文化。
C.无论是名、字还是号,都要得到家庭、社会的认可、熟知才有效。
D.古人的名、字、号有助于我们了解人物的家族、经历和志趣,进而了解人物。
2017-12-31更新 | 455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未来中国的空间站将建成什么样

章文   杨璐茜

①5月5日,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在文昌航天发射场首飞成功,空间站阶段飞行任务首战告捷,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第三步”任务序幕正式拉开。5月8日,我国新一代载人飞船试验船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预定区域成功着陆,试验取得圆满成功。对于中国载人航天来说,这是圆梦的过程,更是追梦的征途。从仰望星空到遨游星汉,中国航天人将一个又一个梦想变为现实,极大地推动了科技进步。

②从时间上看,中国空间站的建造比国际空间站晚了20多年。中国空间站是利用当代技术成果研发建设的。虽然建造时间晚于国际空间站,但充分考虑了技术进步对于航天发展的作用,在能源技术、再生生保技术、空间探测技术以及科学研究设备等各个方面,都利用了这20多年科技发展和技术进步的成果。因此,中国空间站将站在一个更高的技术和科学起点上。

③中国空间站也充分考虑了国情和科学发展的需求。国际空间站现在在轨质量是400多吨,从规模上讲,中国空间站要比国际空间站小很多。三个舱段发射入轨以后大概60多吨,再对接两艘载人飞船、一艘货运飞船,加起来90多吨,所以我们的规模比国际空间站小很多。但规模是需求决定的,中国空间站在论证及研发过程中,充分考虑了科学家的需求,和科学发展密切契合,这样的规模能够满足空间科学研究的需要。

④中国空间站还是可弹性扩展的,为未来留有发展空间。当更多科学研究需求不断涌现,中国空间站依然可以通过在轨维修、在轨技术升级等方式来满足需求。我们可以扩展空间站本体,目前是三个舱段,可以扩展成四个舱段,甚至六个舱段。

⑤中国空间站建成后将成为一个国家级太空实验室。在未来十几年时间内,空间站会是中国空间科学研究以及宇宙空间探索的重要实验基地。

⑥空间站舱内和舱外部署了大量的科学实验装置,包括空间生命科学、空间材料科学、空间微重力科学、燃烧科学、基础物理学以及天文学的研究设备。这些设备是按照通用模式来研制的,满足不同的、细分的科学领域。

⑦中国空间站还将有一个共轨飞行的光学舱。这个光学舱实际上是一个巡天望远镜,它的分辨率和大家熟知的哈勃望远镜的分辨率是相当的,但它的视场角要比哈勃望远镜大300多倍,可以完成对大范围天体的巡天探测。

⑧经过近30年的不懈努力,锲而不舍地追逐梦想,中国空间站时代的大门已经打开,这是中国载人航天“三步走”战略的最后一步,也是最复杂、最具有挑战性的一步。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发展,不仅有空间站和航天技术自身的飞跃,还将带动众多科学和工程技术领域的进步和突破,带来航天成果造福社会和普通人的无数美好场景。

(选自《光明日报》2020年5月14日16版,有删改)

1.本文以“未来中国的空间站将建成什么样”为题,有什么好处?
2.本文运用了怎样的说明顺序?②~④段主要介绍了什么?⑤~⑦段主要介绍了什么?
3.第⑦段画线部分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4.有人说:“中国空间站的建造比国际空间站晚了20多年,中国若不借助国际力量,很难完成空间站后续的开发与进步。”请结合本文内容准备一分钟即席讲话,表明你的观点。
2021-10-21更新 | 95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粉蝶翩飞迎春来

①花市中的蝴蝶兰,从粉红、淡紫、蔚蓝,到鹅黄、赤橙甚至花斑,可谓是五彩缤纷、应有尽有。其中有一种花色纯白的台湾蝶兰,是极为珍贵和稀有的品种,其原生种已被列为我国二级保护植物。

②台湾蝶兰喜暖畏寒,适生于高温、高湿、半阴环境,越冬温度不能低于18℃,在10℃以下就会停止生长,低于5℃极易死亡;因而自然资源分布区域十分狭窄,在我国仅产于台湾南部的恒春半岛及东南部的兰屿和绿岛等海岛。

③台湾蝶兰不仅分布狭窄,其果实的成熟与种子的萌发也极为缓慢,一般需要三四年,而且种子的正常代谢还得依靠真菌的帮助才能完成,所以其野生资源就更显珍贵。

④台湾蝶兰,由于花多、花大、色白,是观赏植物中的珍品,受到世界园艺界的高度赞赏。由白花蝴蝶兰培育而成的台湾蝶兰“台湾阿嬷”,是台湾最出名的兰花品种,曾于1952年和1953年两度夺得国际兰花展览的冠军。台湾蝴蝶兰的美名因此传遍中外,风靡全球,台东市还将蝴蝶兰列为市花。

⑤台湾蝶兰之美,首先美在它绮丽而又圣洁的花朵上。其花朵形态生动,美丽可爱,5片菱状圆形的花瓣呈两边对称,紧紧地围生在中央有着3裂的唇瓣后面,宛若一朵俏丽的粉蝶,展翅欲飞;有意思的是,这些粉蝶般的花朵还极有“团队精神”,数朵乃至十数朵蓓蕾密集地生长在约20~50厘米长的花莛上,自下而上次第开放;纯白的花色,更使这种美丽的花卉平添了一份高雅圣洁的气质。台湾蝶兰的花期在冬春季节,每年的12月至翌年4月,陆续开放的花序恰似一群洁白的蝴蝶列队而出,在枝头轻盈翩飞,飘逸的意境似梦似幻。

⑥除了美轮美奂的花朵,台湾蝶兰的叶片和根系也颇有观赏价值。其叶片略呈肥厚的肉质,通常有三四片,叶片长约10~20厘米,宽约3~6厘米,呈椭圆形、长圆形或镰刀状长圆形,先端锐尖或钝,基部楔形或有时歪斜,具短而宽的鞘;叶色正面翠绿色,背面为暗紫色;叶型、叶色都十分美丽。作为一种气生兰,因为必须依靠根系从空气中获得供给全株的营养,久而久之,其裸露的根部就进化得又白又粗,善于修长而优雅地攀附在寄主身上,成为全株继花朵和叶片之外的又一大看点。

⑦2014年,在全球三大兰展之一的台湾国际兰展上,一株由台湾某公司培育的“V3”品种大白花台湾蝶兰获得总冠军。这株令参观者惊艳无比的台湾蝶兰一株共开两梗,有58个花朵和4个花苞,植株健壮,排列优美,被评审长连赞“壮观”。

⑧如今的台湾蝶兰经过多年改良,出现了更多新的品种,白色花瓣上出现了红心、紫点、闪电等多种点缀,更加靓丽多姿、丰富多彩。

1.选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
2.选文第⑤段画线句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3.选文第⑥段中加点的词语“通常”为什么不能删掉?
4.对选文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蝴蝶兰有很多种颜色,但只有花色纯白的台湾蝶兰原生种被列为我国二级保护植物。
B.台湾蝶兰分布狭窄,果实的成熟与种子的萌发极为缓慢。
C.台湾蝴蝶兰的美名享誉全球,台东市将其列为市花。
D.台湾蝶兰之美,首先美在叶片和根系的观赏价值上。
2023-01-15更新 | 116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