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初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记叙文 > 体裁分类 > 散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0.15 引用次数:348 题号:5023924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好雪片片 (林清玄)

①在信义路上,常常会看到一位流浪的老人,即使热到摄氏三十八度的盛夏,他也穿一件很厚的中山装,中山装里还有一件毛衣。那么厚的衣服使他肥胖笨重有如水桶。平常他就蹲坐在街角歪着脖子,看来往的行人,也不说话,只是轻轻地摇动手里的奖券。

②很少的时候,他会站起来走动。当他站起,才发现他的椅子绑在皮带上,走的时候,椅子摇过来,又摇过去。他脚上穿着一双老式的大皮鞋,摇摇晃晃像陆上的河马。

③如果是中午过后,他就走到卖自助餐摊子的前面,想买一些东西来吃,摊贩看到他,通常会盛一盒便当送给他。他就把吊在臀部的椅子对准臀部,然后坐下去。吃完饭,他就地睡午觉,仍是歪着脖子,嘴巴微张。

④到夜晚,他会找一块干净挡风的走廊睡觉,把椅子解下来当枕头,和衣,甜甜地睡去了。

⑤我观察老流浪汉很久了,他全部的家当都带在身上,几乎终日不说一句话。从他的相貌看,应该是北方人,流落到这南方热带的街头,连最热的夏天都穿着家乡的厚衣。

⑥对于街头的这位老人,大部分人都会投以厌恶或疑惑的眼光,小部分人则投以同情。

⑦我每次经过那里,总会向老人买两张奖券,虽然我知道即使每天买两张奖券,对他也不能有什么帮助,但买奖券使我感到心安,并使同情找到站立的地方。

⑧记得第一次向他买奖券的那一幕:他的手、他的奖券、他的衣服同样的油腻污秽;他缓缓地把奖券撕下,然后在衣袋中摸索着,摸索半天掏出一个小小的红色塑胶套。这套子竟是崭新的,美艳得无法和他相配。

⑨老人小心地把奖券装进红色塑胶套,由于手的笨拙,使这个简单动作也十分艰难。

⑩“不用装套子了。”我说。

⑪“不行的,讨个喜气,祝你中奖!”老人终于笑了,露出缺几颗牙的嘴,说出充满乡音的话。

⑫他终于装好了,慎重地把红套子交给我,红套子上写着八个字:一券在手,希望无穷。

⑬后来我才知道,不管是谁买奖券,他总会努力地把奖券装进红套子里。慢慢我理解到了,小红套原来是老人对买他奖券的人一种感激的表达。每次,我总是沉默着耐心等待,看他把心情装进红套子,温暖四处流动着。

⑭和老人逐渐认识后,有一年冬天黄昏,我向他买奖券,他还没有拿奖券给我,先看见我穿了单衣,最上面的两个扣子没有扣。老人说:“你这样会冷吧!”然后,他把奖券夹在腋下,伸出那双油污的手,要来帮我扣扣子,我迟疑一下,但没有退避。

⑮老人花了很大的力气,才把我的扣子扣好,那时我真正感觉到人不管外表是怎么样的污秽,明净的善意都会从心的深处涌出。在老人为我扣扣子的那一刻,我想起了自己的父亲,鼻子因而酸了。

⑯老人依然是街头的流浪汉,把全部的家当带在身上,我依然是我,向他买着无关紧要的奖券。但在我们之间,有一些友谊,装在小红套,装在眼睛里,装在不可测的心之角落。

⑰我向老人买过很多很多奖券,多未中奖,但每次接过小红套时,我觉得那一刻已经中奖了,真的是“一券在手,希望无穷”。我的希望不是奖券,而是人的好本质,不会被任何境况所淹没。我想到伟大的禅师庞蕴说的:“好雪片片,不落别处!”我们生活中的好雪、明净之雪也是如此,在某时某地,美丽地落下,落下的雪花不见了,但灌溉了我们的心田。

1.仔细阅读⑧—⑮段,请用简介的语言归纳“我”与老流浪汉之间发生的两件事。
2.品读文章,请说说最后一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3.作者极力渲染流浪老人的形象特点有何用意?
4.读了本文,你觉得老人和我是怎样的人?
5.作者说“我们生活中的好雪,明净之雪也是如此,在某时某地当下即见,美丽的落下,落下的雪花不见了,但灌溉了我们的心田。”结合实际,请谈谈“生活中的好雪、明净之雪”在文中象征着什么?“好雪”在生活中有什么意义?
【知识点】 散文 林清玄(1953-)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 | 困难 (0.15)
【推荐1】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芳香行走野水芹

冷莹

①野芹莱有两种,一种有毒,一种无毒。有毒的那位学名叫叶钩吻,脾气大,不消一株的毒性就可以毒死一尾蛇。可食用的那位是水芹。作为一个吃货,野物克星,我爸是相当熟悉它的人。

②野水芹和家芹菜其实多少是有些像的,个头要矮小些,叶子也更细密一些。挤在一起。像一群没有大人的小孩簇拥起来。就多一点面向外面世界的勇气。我爸喜欢用野水芹炒腊肉,热油里爆一搓干辣椒和姜蒜片,下肉片划开炒散,再倒入切碎的水芹翻炒,调盐和鸡精。

③ 我很爱吃爸爸炒的野水芹,桌上有这道菜,我每次饭都比平时多吃一碗。凡我喜欢吃的,我爸总惦记着隔三岔五弄上桌来。看我眉飞色舞,他也跟着笑起来。

④自我有记忆以来,老爸一生的志向就在餐桌上了。他在国企当了一辈子会计,在我那走南闯北做生意的妈妈面前,显得极其没有野心。后来,很多年里听亲戚闲聊,才陆续拼凑出爸爸年少的形象。他也曾是一个心气高傲、算得上少年得志的人。我爸是农村出生的泥娃子,念书和胆识都数一数二,写得一手好字,十四岁就做了村上的会计,后来进城进国企都极其顺利。只是命运让他娶了个比他更能干的、同样是农村里飞出来的凤凰老婆,在老婆年复一年的指责里,他那点年轻时的志气一点点湮灭殆尽,剩下的,只是一个守住一张餐桌,希望圈住一家人胃的敦厚男人。所幸他是一个极会调节自己心态的人,在任何一种生活状态里都能飞快地找到自己的愉快之处。他在厨房里找到了另一片小天地。他最爱各种野味,田间山头的野物,多半入得他的碗盏。

⑤我爸有一次给我讲乡里野事,讲到一位老中医,有一次给一位绝症病人开药方,开的药至猛至烈,里面有一位就是水芹的近亲叶钩吻,事先言明非好即死,让病人自己选择。我听了,很有些怅然。我爸沉默了一会儿,叹了口气,望着我说:“我还以为你会问那药好不好吃。”完全是一副恨铁不成钢的眼神和语调。

⑥我印象很深的一幕,是小时候有一次成绩考得不好,刚好妈妈在家,拧着我的耳朵怒斥,我爸在后面端着一盘刚出锅的野水芹对我挤眉弄眼。他极力用表情向我说明那盘菜有多好吃,那表情背后的语言大概是:为了那样一盘好吃的菜。眼前的不如意就忍忍吧,赶紧熬过去就是享受的时光啦。那太是我爸的原则了,他自己受用一生,希望我也能借用几分。

⑦我有时候,很替我父母遗憾他们的人生。他们年轻时都在一处小地方算得优秀,也是曾拥有一些恢弘志气的人,但都并没有拥有令自己满意的一生。错的并不是彼此。人各有志,造化弄人,他们不过匹配错了路和人,在年轻时也缺乏一些洗牌的勇气。有一次陪爸爸喝了几杯酒,聊起人生,爸爸沉默了很久,拿起酒杯一饮而尽,说:“人生嘛,都是第一次做人,哪有那么圆满的。能及格,不错了。”

⑧我这个一辈子没什么大出息。有一把鲜美野蔬、一盅烧酒就可以乐上一整天的爸爸,对我的人生基本没怎么干预过。我报什么学校。留在哪个城市工作,嫁给什么样的人,他都让我自己做决定。我这个不孝女选择了离家千里外的西安当自己人生的第二的故乡,爸爸还向朋友们夸他的女儿有出息。“有出息的孩子才往外走。”他说。

爸爸退休后,一有时间就往西安跑。他一把年纪的人了,每次都大包小包地扛来家乡特产,也不怕把腰闪着。我怎么说他也不听,印象最深的就是那野水芹。每年开春,总有一把把沾着江西渠间水汽的野水芹,乘着一个父亲的背包,千里迢迢赶着火车从江西跑到陕西。

⑩我和爸爸一起从包里往外掏那些野水芹、栀子花干、南瓜花干、笋干、蕨菜芽。每当此时,我总是不止一次地想:我的爸爸是没有气势的黄药师,到底给了我一个欢乐无忧的桃花岛。

1.文章第④节可否删去?为什么?
2.文中爸爸说“有出息的孩子才往外走”,可他自己成了“只是一个守住一张餐桌,希望圈住一家人胃的敦厚男人”,对于爸爸的言行不一,你怎么理解?
3.下列一组句子中两处“沉默”的原因有何不同?
A我爸沉默了一会儿,叹了口气,望着我说:“我还以为你会问那药好不好吃。”
B爸爸沉默了很久,拿起酒杯一饮而尽,说:“人生嘛,都是第一次做人,哪有那么圆满的。 能及格,不错了。”
4.你喜欢文中的爸爸吗?谈谈你的理由。(任选两个不同角度即可)
5.请从抒情方式和表达的情感两个角度对第⑩节划线句和下面链接材料作分析。
链接材料: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 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 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

(节选自朱自清《背影》)

2024-04-23更新 | 101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困难 (0.1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老木匠

陈雨轩

①祖父曾是小镇里数一数二的木匠。

②祖父家中的大多数家什也都是祖父自己做的。大到衣柜箱桌,精细到犁耙斧柄,甚至门窗,用料虽不是什么名贵的木材,但贵在精细齐全。

③我年幼时,父母工作繁忙,我寄住在祖父母家,最喜欢观看的便是祖父的魔术——一块块粗糙的木头在祖父那双布满老茧的手上,像变戏法似的变成了一件件木制的精致家什。

④祖父是个闲不下来的人,退休回乡了也从不闲着,应着乡亲的请求做些木工活儿。每天清晨我醒来时,祖父便已经沉浸在令他感到快乐的工作中。老屋的前坪里,他推着刨子在木材的表面掠过,细碎、蓬松而轻盈的木刨花便伴随着沙拉沙拉的有节奏的悦耳声音飘落到地面上。他把装着墨的一个小盒子固定在平面的一边,一只手勾着缠线的线轮,另一只手的手指挑起那根黑漆漆的弦,一弹,那木材的平面上便留下一根笔直的黑线,动作总会让人联想起伯牙那高山流水的铮铮琴音。

⑤祖父的作品从来就没有用过钉子。每当我问起他都会说:傻孩子,以前的木匠哪用什么钉子啊。他用角尺在木材上比划着,用凿子和锤子精细地修整着木块,看似毫无章法,实则胸有成竹。将那些奇形怪状的木块一一组装竟真成了一件密致而稳固的器具。当我惊叹这一绝妙手艺的时候,祖父总会眉飞色舞地说,教他这门手艺的师父有多厉害,够不比划,直接凭经验做出贴合紧密的榫卯结构的部件。

⑥木匠在乡间本就相当受人尊敬。在年轻下乡的那段时间里,喜欢各处结交朋友的祖父在十里八乡的名声相当响亮。只要一提起缺了半截手指的木匠,乡人们都会眼神发光,说那个小木匠有多热心手艺有多么好,说出自于那个小木匠之手的家什有多么耐用。

⑦说起自己的手,祖父就会提起年轻时跟着师父学习木工,闯荡江湖的奇妙岁月。他那半根缺失的手指正是他那极具传奇色彩的青春的见证。

⑧那时山中的树木想要运到城镇中并不容易,往往是通过水流将由木材扎成的木排运送到下游。正值汛期,水流湍急,水运的风险也骤然上升。在运送过程中,木排突然被一个大浪打散,那时年纪尚轻的祖父为了保住木材死死地抓紧了捆绑木材的绳子,在水中被翻白的浪花击打着,想把松散的木材捆紧。有两根木材由于水流的推动,在祖父正将它们捆扎紧实的时候猛烈地撞击在了一起。在那之后,祖父右手的中指便失去了半截。

幸亏我失去的只是半截手指,而不是我的命。说到这里,祖父的眼中如同一泓平静的泉水。

当年的伤对于他来说仿佛只是一件鸡毛蒜皮的小事,永远打不倒他那颗坚韧而乐观的心。

⑩再往后说起那些经济困难的艰苦日子,祖父只是笑了笑,要我们珍惜这些来之不易的美好生活,要好好读书多学知识。他说自己读书不多,考技师证的时候颇费一番功夫。

⑪他从来不向生活低头。即便是面对养活家中两个孩子、最为艰苦的时候,即便顶着炎炎夏日做着常人最不愿意做的拆模活儿,他的心也从未向生活屈服,而是像一棵长在石缝中的野草,坚韧而顽强。

⑫祖父的离开很突然,在人越来越少的老同事聚会上,他喝了很多酒。深夜踉踉跄跄地回到家里,往床上一躺,第二天再看到他时人已经没了。他的面色很黑,脸上的神情却很安详。那时的我并不懂死亡是什么概念,只是觉得祖父睡着了再也没有醒来。直到后来我再也没有看见过祖父,我才明白这竟是永别。

⑬祖父的葬礼上,前来吊唁的人很多,有的好友甚至从十几里外翻过了好几个山头来见他最后一面,直叹可惜。

⑭也许十几年后,没有人会记得还有这样一位技艺精湛的老木匠。

⑮唯有那些任凭岁月侵蚀的老家什仍然沉默地立在原地,无声地宣告着岁月的流逝。

(选自《西部散文选刊》2022年08期,有改动)

1.文中首段写道“祖父曾是小镇里数一数二的木匠”。请结合文中内容,谈谈作为木匠的祖父,他的“数一数二”体现在哪些地方?
2.按要求赏析下列语句。
(1)老屋的前坪里,他推着刨子在木材的表面掠过,细碎、蓬松而轻盈的木刨花便伴随着沙拉沙拉的有节奏的悦耳声音而飘落到地面。(加点词语能否删去?为什么?)
(2)当我惊叹这一绝妙手艺的时候,祖父总会眉飞色舞地说,教他这门手艺的师父有多厉害,能够不比划,直接凭经验做出贴合紧密的榫卯结构的部件。(“眉飞色舞”能否换成“得意洋洋”?为什么?)
3.有读者认为,本文是写祖父的,把标题换成“老木匠”换成“我的祖父更好”,你赞成吗?请谈谈你的看法。
4.某报社想办一期“匠心传承”的人物专栏,假如你是文中的“我”,请结合祖父的生平和形象特点,向报社推荐祖父。
2024-04-06更新 | 64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困难 (0.15)
【推荐3】阅读朱成玉《炊烟里的母亲》,完成下面小题。

炊烟里的母亲

①母亲老了,总是遗忘。晾晒的衣物忘了在下雨前收回,莫名其妙就弄伤了手脚,衣服上的扣子去向不明,做饭煳锅底的次数越来越多……有人说,这是老年痴呆症的前兆,的确,现在的母亲,有时候甚至分不清左手和右手。

②唯一忘不掉的,是她自己的孩子。忘不掉孩子们的生日,大概她也知道自己的记性不佳,便在日历上找到那些日子,然后叠起来,用以提醒自己。

除了儿女,母亲的口袋空空如也。如今,儿女们如鸟一样飞远,母亲的桌上只有一双孤独的筷子。母亲,被冷落在遥远的炊烟里,一转身又是一年。

④看到炊烟,就看到母亲了。我总是这样想。并习惯了这样去看每个人家的炊烟:炊烟缓缓,那一定是孩子们都在母亲的怀里,母亲用她的安详笼罩着孩子们的美梦;炊烟凌乱,那一定是孩子们迟迟未归,母亲牵肠挂肚,急得在院子里打转。

⑤那时,我就是个喜欢疯跑的孩子,也是喜欢哭泣的孩子,满脸鼻涕的孩子。可是,母亲依然会毫不犹豫地把我抱起,毫不毫不犹豫,深深地吻下去。

⑥一丝风也没有的时候,炊烟笔直笔直的,那很像年轻时候的母亲,身材高挑,相貌出众,被村里无数后生的眼睛偷偷地打量过。

⑦可是一阵风就会将那笔直的身段吹弯,就像现在佝偻着的母亲。原来,炊烟也是会老的啊。母亲,用褶皱,用后半夜的一盏油灯,用老花镜,用哆哆嗦嗦的手,用手上的针线……爱着我们,却极力不发出声来。哪怕一声轻咳,都埋在一块柔软的巾帕里。

⑧柴米油盐,是这一生和母亲最亲密的事物。厨房是母亲的舞台,围裙是她的道具,锅碗瓢盆是她的乐声。即便在艰苦的日子里,母亲也总是认认真真地做饭,从来不对付。都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可是母亲却不一样,没看见她用了多少食材,却总能变着花样地做出许多可口的饭菜来。母亲在厨房里劈啪作响,把贫苦颠得上下翻飞,把日子炒得香滋辣味。灶台底下的火焰,总是忍不住窜出来为母亲鼓掌。

⑨而从灶台下欢快地跑向屋顶的炊烟,是缠绕在母亲手上的戒指,一生都未曾褪下。因为,在母亲的指缝间,我总能闻到葱花的味道,家的味道。

⑩所以,我家的炊烟是有着葱花味儿的炊烟。我家的炊烟也是最好客的炊烟,总是微笑的。或是点头,或是招手,欢迎你,挽留你。

⑪炊烟,就这样在我的目光里一茬一茬地熄灭,又一茬一茬地升起。

⑫今夜,我想念母亲。可是我无法回到她的身边,唯有希望故乡的风能轻一点儿,别把我家的炊烟吹得东倒西斜。因为母亲在炊烟里睡着,她累了,让她多睡一会儿吧,借着炊烟的暖。

⑬母亲,今夜我们梦中相见。

(选自《辽宁青年》,有改动。)

1.作者由“炊烟”回忆了母亲的哪些活动?
________②夜半油灯下缝补的母亲无声的关爱③_________
2.请分析第③段中“除了儿女,母亲的口袋空空如也”这句话的作用。
3.从修辞角度赏析下列句子的妙处。
厨房是母亲的舞台,围裙是她的道具,锅碗瓢盆是她的乐声。
4.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母亲是一个怎样的人。
2024-02-29更新 | 44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