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初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课文 > 中国现当代作者
题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0.4 引用次数:1328 题号:5528725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快手刘

冯骥才

①人人在童年,都是时间的富翁。我有时待在家里闷得慌,就不免要到离家很近的那个街口,去看快手刘变戏法。

②快手刘是个摆摊卖糖的大胖汉子。随身背着的绿色小木箱,上面插着一排排廉价的棒糖。他变戏法是为吸引孩子们来买糖。戏法很简单,俗称“小碗扣球”。一块绢子似的黄布铺在地上,两只白瓷小茶碗,四个滴溜溜的大红玻璃球儿。他两手各拿一只茶碗,你明明看见每只碗下边扣着两个红球儿,你连眼皮都没眨一下,只见他一边叫天喊地,东指一下手,西吹一口气,嘿!四个球儿竟然全都跑到一只茶碗下边去了。

③有一次,我亲见他手指敏捷灵活地一动,把一个球儿塞在碗下边扣住,便想揭他老底,禁不住大叫:“在右边那个碗底下,我看见了!”“你看见了?”快手刘明亮的大眼珠子朝我惊奇地一闪:“不会吧!你可得说准了,猜错就得买我的糖。”“行!我说准了!”谁知快手刘突然把右边的茶碗翻过来:“瞧吧,在哪儿呢?”咦?怎么碗下边什么都没有呢?快手刘又把左边的茶碗掀开,同样也没有。球儿都飞了?只见他将两只空碗对口合在一起,举在头顶上,口呼一声:“来!”双手一摇茶碗,里面竟然哗哗响。打开碗一看,四个球儿居然又都出现在碗里面。怪,怪,怪!围看的人发出一阵惊讶不已的唏嘘声。“怎么样?你输了吧!不罚你钱,买块糖吃就行了。”我臊得脸皮发烫,在众人的笑声里买了块棒糖,站在围了几圈的人后边去。从此我只站在后边看了,再不敢到前边去多嘴多舌。他的戏法,在我眼里真是神奇无比,那时他是我最佩服的人。我童年和少年的许多时光,就是在他令人痴想不已的表演中慢慢消磨掉的。

④我上高中是在外地,人一走,留在家乡的童年和少年就像合上的书。快手刘带给我的美好故事,就像鲜活的花瓣夹在书页里,再翻开都变成了干枯的回忆。

⑤高二暑假回家,一天在离家不远的街口看见十多个孩子围着什么又喊又叫,走近一看,竟然是快手刘!他依旧卖糖葫芦和变戏法,但那只木箱,已经破损不堪,再也看不出先前那悦目的绿色。再看他,饱满的曲线没了,尖尖的骨形突露,眸子没了光彩。这双手尤其使我吃惊,手背上青筋缕缕,污黑的手指头上绕着一圈圈皱纹,好像吐尽了丝而皱缩下去的老蚕……他抓住两只碰得破破烂烂的茶碗口,缓慢迟钝地翻来翻去,四个小球一会儿没头没脑地撞在碗边上,一会儿从手里掉下来。

⑥孩子们叫起来:“球在那儿呢!”“在手里哪!”“指头中间夹着呢!”叫声让他慌张不已,手抖抖索索,连他自己都不知道球在哪儿了,无怪乎周围的看客只是寥寥无几的孩子。

⑦“在他手心里!绝对没错!”孩子们吵着闹着叫他张开手,他却攥得紧紧的,几乎用请求的口气说:“是在碗里呢!我手里什么也没有……”可这些稚气的小孩儿偏偏不依不饶,非叫他张开不可!他哪能张开?一张开,就会漏洞百出。我真不愿意看见他这幅窘相,走到孩子们中间,用手指那木箱说:“球在这箱子上呢!”

⑧孩子们被我这突如其来的话,弄得莫名其妙,都瞅那木箱。就在这时,我瞥见快手刘用一种尽可能快的速度把手里的小球儿塞在碗下边。“球在哪儿呢?”孩子们问我。

⑨快手刘笑呵呵地翻开地上的碗说:“瞧,就在这儿哪!怎么样?你们说错了吧?买块糖吧!”孩子们给骗住了,再不喊闹。一两个孩子掏钱买糖,其余的一哄而散。只剩下我和快手刘呆立在那儿,他灰蒙蒙的眸子里充满疑问,显然他不明白,我这个陌生的青年何以要帮他解困。

⑩在饱经风霜的岁月里,艺人的高超技艺,却没有人来传承,他晚年竟变得如此凄凉,为什么呢?我陷入了沉思之中。

1.阅读全文,用文中原词填写下表。
时间快手刘的手快手刘的演技观众“我”的表现
“我”童年时敏捷灵活______围了几圈揭他老底
“我”高二暑假______漏洞百出____________
2.品析下面的词或句,回答括号内的问题。
①从此我只站在后边看了,再不敢到前边去多嘴多舌。(“挤”字有何表达效果?)
②“球在那儿呢!”“在手里哪!”“指头中间夹着呢!”(连用三个感叹号,有何作用?)
3.从结构和内容上,说说第④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4.标题为“快手刘”,文章却用大量笔墨写他表演“不灵”,这样写有何目的?请结合文意分点简说。
【知识点】 中国现当代作者 小说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 | 较难 (0.4)
【推荐1】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题目。

这几天,大家晓得,在昆明出现了历史上最卑劣最 无耻的事情!李先生究竟犯了什么罪,竟遭此毒手?他只不过用笔写写文章,用嘴说说话,而他所写的,所说的,.都无非是一个没有失掉良心的中国人的话!大家都 有一支笔,有一张嘴,有什么理由拿出来讲啊!有事实 拿出来说啊!(闻先生声音激动了)为什么要打要杀,而 且又不敢光明正大地来打来杀,而偷偷摸摸地来暗杀! (鼓掌)这成什么话?(鼓掌)

今天,这里有没有特务?你站出来!是好汉的站出 来!你出来讲!凭什么要杀死李先生?(厉声,热烈的鼓掌)杀死了人,又不敢承认,还要诬蔑人,说什么“桃色 事件”,说什么共产党杀共产党,无耻啊!无耻啊!(热烈的鼓掌)这是某集团的无耻,恰是李先生的光荣!李先生在昆明被暗杀,是李先生留给昆明的光荣!也是昆 明人的光荣!(鼓掌)

1.“在昆明出现了历史上最卑劣最无耻的事情”中两个“最”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2.“他只不过用笔写写文章,用嘴说说话”中的“只不过”一词含义丰富,有什么表达效果?
3.文段中提到的“这是某集团的无耻”中的“某集团” 指代的内容是什么?在这里,闻一多不直接点明是哪个集团是不是因为他害怕该集团?说出你的观点及看法。
4.在闻一多看来,什么样的人生是光荣的人生?
2018-04-13更新 | 262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较难 (0.4)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消逝的灯火

张炜

①现在的灯比过去更亮也更多了。城街的灯璀璨逼人,形状各异,是现代城市最得意的装饰,已经超出了实际照明的需要。这是一种浪费,还是适得其所的艺术,还得好好讨论一下才好。

②增多的灯饰使一切场所变得更亮,在给人方便和享受的同时也似乎带来另一种不适。白天就已经很亮了,夜晚如果太亮,就使昼与夜的区别减少了。我们还会想念朦胧的灯火,想念街巷里的阴郁感。大树滴着夜露,月亮爬上来,地上浮一层荧光。这一切都会被强大的现代照明破坏。

③另有一些灯火消失了。它们也曾经是先进和文明的象征,不久又成为落后的代表。煤油灯、罩灯、桅灯、汽灯,它们当年使人产生了多少惊喜,连关于它们的回忆都是温暖和亲切的。

④在野外,那些于远处闪亮的灯火可能是看林人的煤油灯,也可能是鱼铺老人的桅灯。在瓜田里,看瓜老汉的灯也是桅灯,它就被挂在草铺的柱子上。神秘可人的夜之原野,有多少美好的感觉源自这些闪烁的、若有若无的灯火?如果没有它们,那么原野就是空洞的,没有眼睛的,没有召唤的,没有希望的。

⑤夜晚的点点灯火从遥远处透过来,那是多么好的安慰和期许。只要走近它们,就有故事,有水甚至吃的东西,有未知的一切。孩子们像天上的星星一样单纯,他们不会过多地想到其他危险,而只会热情地兴冲冲地走过去。如豆的光明也有更大的感召力,他们只需迎向它们。

⑥鱼铺里的老人是最有意思的,他们让童年趣味横生。老人日夜伴着海浪,孤独了只会抽烟喝酒。因为太孤独了,所以他们酒喝得太多,烟也抽得太多。他们周身的酒气直啥人的鼻子,见了小孩子就两眼发亮,像打鱼的人发现了大鱼。他们捉住小孩,想让他哭。小孩不哭,他们就掀开羊皮大衣,把他收到衣襟内,然后往他颈上喷一口浓浓的烟。一番捉弄之后,小孩就哭了。为了哄小孩止住哭声,他们就拿出鱼干和地瓜糖之类,小孩就笑了。之后就是讲故事,讲有头无尾的妖怪故事,小孩又吓哭了。

⑦看林人的铺子比鱼铺高大,主人个个有枪。他们的故事总是与枪有关。这些人的枪筒子上堵了一撮棉花,这个景象让人永远难忘。看林人的身体比鱼铺老人的强壮,因为他们常常要离开铺子去林中追赶猎物。这些人到了夜晚就把大狗唤进铺子里,让它挨紧他们睡觉。大狗偶尔抬头谛听,嘴里发出声音,大人就丢下一句:“毛病!”大狗于是又垂头睡了。主人讲故事时,大的又抬起了头,听着,再抬高一点头,叫一声,主人于是说:“又来人了。”他迎出一看,又来了几个少年。

⑧瓜铺里的老人烦烦的,把一切夜间来热的人都当成不怀好意的人。他们吝啬至极,这是职业的特征。来的人逗他说:“口渴了,给咱点水喝吧!”他说:“喝水水不开。”“那就给咱个瓜吃吧!”他恶声恶气地答:“吃瓜瓜不熟!”不过他偶尔也有高兴的时候,那会儿他整个人全变了似的,轻手轻脚出去一趟,回来时就抱着一个又大又亮的瓜。在灯光下,这个瓜真好看,还散发出浓浓的香味。他不是用刀,而是用拳,“嘭”一声将瓜击碎。不规则的瓜块格外甜。看瓜老头说:“知道吗?瓜一沾了刀,就有一股馊味儿,绝对不能沾铁器。”

⑨桅灯是野外才有的,它不怕风。它被挂在木柱上、被提在手上,无论怎样都让人喜欢。

⑩我有三十多年没见过桅灯了。

(摘自《十月》2017年第五期)

1.文章写“消逝的灯火”,为什么从“现在的灯火”写起?
2.那些“消逝的灯火”带给“我”哪些“温暖和亲切的回忆”?请简要概括。
3.说说你对第④段中画线句子的理解。
4.联系全文,说说文章标题“消逝的灯火”的含义。
2019-04-17更新 | 142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后面小题

栓在琴凳上的十年

我生长在大西北沙漠边缘的油田小镇。妈妈做出“一定要让女儿学钢琴”这个决定的那年,我才4岁半,坐在小课桌前,脚还踩不到地面。妈妈和爸爸月工资加在一起也就两三百元。家里存款两三千,而一架钢琴怎么说也要近万元。

钢琴搬回家的场景我还记得。已是春夏之交,爸爸和他七八个年轻的朋友把一个巨大的、沉重的、被严严实实包裹的大家伙抬上三楼。小小的家里围了很多人,包裹层层打开,黑色的钢琴在阳光下明晃晃的。

妈妈像是对着全世界宣布:“贝贝,这是你5岁的生日礼物。你以后要好好学,听见没?”

“嗯!”我怯弱地答应了。

后来我明白,永远不要轻易答应自己完全不了解的事情,尤其自己还懵懂无知的时候。——即便当时明白又如何,我没有选择的权利。

随着钢琴搬进家门的,是一些铁律:所有作业必须在下午放学前完成,每晚七点到九点固定练琴两小时,中途只能上厕所一次,喝水一次……

从钢琴进门到我初中毕业,妈妈每晚会坐在我的旁边,从开始的音阶,到每一首曲子的每一个音阶和节拍,全程监督,几乎全年无休。重大考试和比赛前,练琴时间会尽可能延长。

“找个好老师,这太重要了!”身为高中老师的妈妈,从来就对此坚信不疑。可是小镇上会钢琴的成年人几乎没有,只能去银川。从小镇到银川单程近四个小时,道路坑坑洼洼,路两边是连天的戈壁,沿途几十里路都不见人烟。晴天,尘土翻滚,雨天,泥泞不堪。

银川的钢琴课一周一次,周日凌晨,瘦小的妈妈常常把我驮在背上追赶去市里的公交车。遇到沙尘暴的时候,妈妈侧身护着我,母女俩紧紧相拥,像风中的两片树叶,飘摇在行进的路上。有时为了省钱,妈妈只买一个座位,客满的时候就一路抱着我。中午将近十二点到银川南门老汽车站,再坐3块钱的人力三轮车到文化街的歌舞团大院,下午四点原路返回,晚上到家早已天黑。路上耗去近八个小时,只为一个小时的“专业课”。

北方的冬天,滴水成冰,常常开始上课了,我的手仍像冻坏的胡萝卜。连钢琴老师都有些不忍,倒杯热水让这对寒风里来的母女俩先暖一暖。夏天好闷,母女俩昏昏沉沉地挤在公交车上,我满身都起了痱子。

每当拉着妈妈的手走在银川宽阔的马路上,我总是什么都想要,但到头来什么都没买。妈妈的理由不容置疑:“学费一次50块,还有吃饭、来回车费,我们要把成本控制在一次100块以内。”只有和钢琴相关的,妈妈才会额外通融。

伴随琴声的欢笑声寥寥无几,似乎这件“高贵”的兴趣爱好无法让任何一个人从中获得“轻松”与“喜乐” 。因为学琴的成本太高,练琴就需要加倍努力。常常伴随着的,是抽泣声和严厉的训斥声。被撕过琴谱,被打红过手,还有几次被拉下琴凳……

每次回想栓在琴凳上的十年,辛酸和痛苦溢满全部的记忆。后来经历了很多事请之后,我才明白哪有什么东西是可以轻松获得的呢?

十年,周而复始,一直到我考完业余十级。忽然有一天,钢琴老师在妈妈数次征询意见之后,明确地说:“这孩子不适合搞钢琴专业! ”

我的手太小,即便付出比正常孩子多达数倍的努力,同样的曲子我依旧弹得非常吃力,这是我的“硬伤” 。妈妈一直忽略了这一点。最终我偏离了她的规划——上音乐学院附中、考北京或者上海音乐学院钢琴表演系。我在妈妈的失望中“仓皇”地读了高中。我终于如释重负,好像获得了新生一般。

后来,每当有人问我“你喜欢弹琴吗?”,“喜欢”这个答案就只是说给妈妈听的。

但是,生活就是这样,很多你认为无法化解的东西,岁月却将它轻易地融化了。在我意识不到的某一年的某一刻,我忽然和以前的生活和解了——“妈妈,学校钢琴比赛,我进复赛啦。”“妈妈,我在教会当了司琴,有人在教堂结婚,我弹了婚礼进行曲!”……

我无比感激童年所学习的每一首钢琴曲,这些乐曲和我在往后学习的文学、艺术、历史等彼此影响和融通。感激童年无数枯燥乏味的练习,这些技巧成为了我的肢体与记忆不可磨灭的一部分。

我数次想对妈妈说:这么多年过去,我明白,自己最终的收获,远比曾经付出的多。您虽然是一位“虎妈”,但我却要感谢您,是您让我成为一个更好的人!

话刚到嘴边,我就哽咽了。

1.依据文章内容,填写下表。

时间

情节

“我”的心理

4岁半

怯弱

学琴的十年

往返银川学琴

考完业余十级之后

如释重负

多年后

我和以前的生活和解了


2.结合文意,说说标题“拴在琴凳上的十年”的含义。
3.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第⑨自然段画线的句子。
遇到沙尘暴的时候,妈妈侧身护着我。母女俩紧紧相拥,像风中的两片树叶,飘摇在行进的路上。
4.请结合原文和“链接材料”,说说作者为什么把自己的母亲称为“虎妈”?你对“虎妈狼爸现象”有怎样的看法或感悟?

【链接材料】社会上有些父母被称为“虎妈”“狼爸”,他们教育孩子的方式是打骂兼备,常常备着藤条、鸡毛掸子,孩子背不出课文,打!作业做不好,打!不练琴,打!…… 一方面,这种教育方式受到很多人指责:另一方面,他们也确实“打”出过“一门三北大” 的教育奇迹。这种现象被称为“虎妈狼爸现象”。

2018-10-16更新 | 138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