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
(乙)谢奕令,有一老翁犯法,谢以醇酒罚之,
(1)尊君在
(2)元方入门不
(3)
(4)遂遣
2.翻译文中加横线的句子。
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3.《世说新语》言辞简约,让我们通过阅读填补留白处吧。将下列句中省略的人称补写完整。
谢以醇酒罚之,
4.《世说新语》是记述魏晋人物言谈轶事的笔记小说,鲁迅称之为“名士的教科书”。为什么甲乙两文中元方和谢安这两个稚童的言行能被记录其中?请结合文章的内容分别阐述。
相似题推荐
【甲】《论语十二章节选》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乙】《陈太丘与友期行》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用“/”标出下列语句的停顿节奏。(1)学 而 不 思 则 罔,思 而 不 学 则 殆。
(2)日 中 不 至,则 是 无 信;对 子 骂 父,则 是 无 礼。
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1)吾
(2)博学而
(3)期
(4)元方入门不
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2)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4.结合甲、乙两文中的画线句子,谈谈你对“信”的认识和理解。
【甲】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乙】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己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1)俄而雪
(3)陈太丘与友
2.翻译下面的句子。
(1)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2)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3.【甲】文把大雪纷飞的情景分别比作“撒盐空中”和“柳絮因风起”,谢安认为哪个比喻更好?为什么?你有不同的看法吗?
4.【乙】文出自《方正》篇。方正指人行为、品性正直,合乎道义。文中哪些地方能够体现出陈元方的“方正”?
5.《世说新语》中记录了东汉、魏晋时期一些儿童的智慧故事,至今读来仍不禁深思,从古至今,儿童的聪慧机敏都离不开良好的家风家训,请以“家风家训”为主题,写一副对联。
上联:
下联:
陈太丘与友期行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1)太丘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待君久不至,已去。
(2)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3.本文中“君”“尊君”“家君”的称谓有何不同?
4.学习本文,你明白了怎样的道理?
子路①见孔子,孔子问曰:“何好?”曰:“好长剑。”子曰:“以子之能加之以学岂可及乎?”子路曰:“学岂有益哉?”子曰:“征马不释策②,操弓不反檠③,木受绳则正,人受谏则圣、受学重问,孰不顺点?”子路曰:“南山有竹,不揉④自直,斩而用之,达于犀革,何学之为?”子曰:“括⑤而羽⑥之,镞⑦而厉之,其入不益深乎?”于路拜曰:“敬受命。”
(选自《孔子家语》)
【注释】①子路:孔子的学生。②策:马鞭。③檠(qíng):矫正弓弩的器具;射箭时不放下矫正弓弩的器具(时刻修正)。④揉:用火烤加工。⑤括:扎,束。⑥羽:在箭杆末梢装上羽毛。⑦镞:箭头。
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
(1)好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子之能加之以学岂可及乎?
(2)木受绳则正,人受谏则圣。
3.这段文字中孔子的谈话令人信服,请就其中的谈话技巧加以简要分析。
元祐四年,东坡先生自翰苑出牧钱①塘,道由昆陵②之洛社③。时孙仲益之父教村童于野市茅檐之下,仲益方七八岁,立于岸侧。
(选自宋·王明清《五照新志·卷一》)
轼向在密州,遇饥年,民多弃子。因盘量劝诱米⑦,得出剩数百石别储之,专以收养弃儿,月给养者六斗。比期年,养者与儿,皆有父母之爱,遂不失所,所活亦数千人。
(选自宋·苏轼《与朱鄂州书》)
西京牡丹,闻于天下。花盛时,太守作万花会,宴集之所,以花为屏障。至于梁栋柱棋,悉以竹简贮水,插花钉挂,举目皆花也。扬州产芍药,蔡元长知⑧淮扬时,亦效洛阳作万花会。其后岁岁循习,人颇病之。元祐七年,东坡知扬州,正值花时,吏禀旧例,公判罢之,人皆欣悦。作书报王定国曰:“花会用花千万朵,吏缘为奸,已罢之矣,虽杀风景免造业⑨也。”
(选自宋·张邦基《墨庄漫录》)
[注]①出牧:出任州府长官。②昆陵:古地名,今江苏扬州。③洛社:宋欧阳修梅尧臣等在洛阳时组织的诗社。④璠屿:美玉名。⑤缣:细密的绢。⑥斯文:文化或文人。⑦劝诱米:指北宋政府抽出的部分救济款,用以赈济贫民。⑧知:主管,做知县。⑨造业:做坏事。1.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道由昆陵 |
B.轼 |
C. |
D. |
A.赠之 |
B. |
C.嘱 |
D. |
东坡望见奇之呼来前与语果不凡
A.东坡望/见奇之/呼来前/与语果不凡 |
B.东坡望见/奇之/呼来前与语/果不凡 |
C.东坡望见奇之/呼来/前与语/果不凡 |
D.东玻望见/奇之/呼来前/与语果不凡 |
A.苏轼在钱塘遇到孙仲益,大加赞赏他的才华,赠与他礼物并嘱咐仲益的父亲好好对待他。 |
B.苏轼在密州做官,百姓遭遇饥荒,他在自己家中收养弃儿,供给粮食,因此养活了几千人。 |
C.扬州产芍药,蔡元长效仿洛阳在扬州举办百花会,这一活动延续多年,百姓对此多有怨言。 |
D.选文赞颂了苏轼货识有才华之人,同情人民疾苦的高尚品质以及“以民为本”的为官之道。 |
正值花时,吏禀旧例,公判罢之,人皆欣悦。
【甲】
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 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乙】
钱思公①虽生长富贵,而少所嗜好。在西洛②时尝语僚属,言平生惟好读书,坐则读经史,卧则读小说,上厕则阅小辞③,盖未尝顷刻释卷也。谢希深亦言:“宋公垂同在史院,
【注释】①钱思公:钱惟演,北宋“西昆体”代表作家之一。下文提及的谢希深(谢绛)、宋公垂(宋绶)也以文学知名一时。②西洛:西京洛阳。③小辞:指短小的诗词。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尔安敢 | B. |
C.其 | D.少所 |
A.每走厕必挟书/以往讽诵/之声琅然/闻于远近 |
B.每走厕/必挟书以往/讽诵之声/琅然闻于远近 |
C.每走厕必/挟书以往/讽诵之声/琅然闻于远近 |
D.每走厕/必挟书以往讽诵/之声琅然/闻于远近 |
①我亦无他,惟手熟尔。
②钱思公虽生长富贵,而少所嗜好。
4.两篇短文分别蕴含了什么道理?请结合材料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