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初中语文综合库 > 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 > 语言表达与应用 > 图文转换 > 漫画类
题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0.85 引用次数:160 题号:9763202
阅读下面非连续性文本,回答问题

【材料一】大雁是出色的空中旅行家。每当秋冬季节,它们就从老家西伯利亚一带,成群结队、浩浩荡荡地飞到我国的南方过冬。第二年春天,它们经过长途旅行,回到西伯利亚产蛋繁殖。大雁的飞行速度很快,每小时能飞68~90公里,几千公里的漫长旅途得飞上一两个月。

大雁队伍纪律严明,他们飞行时始终排成“人”字或“一”字形,古人称之为“雁阵”。因为它们整天飞,单靠一只雁的力量是不够的,必须互相帮助,才能飞得快、飞得远。雁阵中飞在最前面的大雁,是很有力量、很有经验的,称为“头雁”。头雁飞行的过程中在其身后会形成一个低气压区,紧跟其后的大雁飞行时就可以利用这个低气压区减少空气的阻力,有利于整个群体的持续飞行能力。

相同的原理在田径场上也有,中长跑的比赛中一些有经验的运动员不会一开始就去跑在第一位,而是紧跟前几个人后面跑,因为这样空气对他的阻力会比第一位的小,跑起来也更省力。

另外,大雁排成整齐的“人”字形或“一”字形,也是一种集群本能的表现。因为这样有利于防御敌害。雁群总是由有经验的老雁当“队长”,飞在队伍的前面,幼鸟和体弱的鸟,大都插在队伍的中间。雁群停歇在水边找食水草时,也总由一只有经验的老雁担任哨兵。如果有大雁掉队落单,失去团队的保护,孤雁的存活率就很低了。

【材料二】[注]下边漫画标题为“雁殉侣”,画中文字为:王一槐司铎铜陵时,言有民舍除夜燎烟,驱除不祥。一雄雁触烟而下。家人以为不祥也,烹之。明晨,又一雁飞鸣绕檐数日,亦堕而死。

【材料三】大雁,貌不惊人,类不珍稀,却以其独有的特质,牵动了无数文人墨客的情思。

小标题一:托雁足传书,寄相思之苦

“雁足传书”的故事,使大雁成了信使的代词。于是诗人词家借雁寄相思之情,便一发不可收。杜甫在《天末怀李白》中写道:“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诗人急盼友人音讯,借问“鸿雁几时到”,实则表达了对友人强烈而深挚的思念之情。而“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李清照《一剪梅》)则巧妙化用典故,抒写了对丈夫的思念之情,婉曲而绵长。

小标题二:              

《礼记·月会》中说:“仲秋之月,鸿雁南飞。”雁为候鸟,春来北归,秋至南翔,每年准时往返,于是,借雁南归而衬人不归的愁苦情思,便成为古诗词中常用的表现手法。温庭筠《苏武庙》中写道:“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这是一幅典型的望雁思归图。又如“夜闻归雁生乡思,病人新年感物华”(欧阳修《戏答元珍》),诗人远离山乡,心情苦闷,夜不能寐,卧听归雁,勾起了无尽的思乡之情。

【材料四】三月的大雁则不同。尽管它们在冬天的大部分时间里都可能受到枪击,但现在却是休战时刻。它们顺着弯曲的河流拐来拐去,穿过现在已经没有猎枪的狩猎点和小洲,向每个沙滩低语着,如同向久别的朋友低语一样。它们低低地在沼泽和草地上空曲折地穿行着,向每个刚刚融化的水洼和池塘问好。在我们的沼泽上空做了几次试探性的盘旋之后,它们白色的尾部朝远方的山丘,终于慢慢扇动着黑色的翅膀,静静地向池塘滑翔下来。一触到水,我们刚到的客人就会叫起来,似乎它们溅起的水花能抖掉那脆弱的香蒲身上的冬天。我们的大雁又回来了。

(选自利奥波德《大雁归来》)

1.【材料一】中的画线句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2.结合【材料四】,体会该段画线句子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3.结合前三则材料内容,写出三点大雁身上值得称颂的美好品质。
4.仿照【材料三】“小标题一”的形式,从内容、情感两方面将“小标题二”填写完整。(前后各5个字)
【知识点】 漫画类 事物说明文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 | 较易 (0.85)
【推荐1】阅读下面两个文本,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正视传统文化

①从上古时代的开天辟地、精卫填海,到春秋时期的诸子百家争鸣;从唐代三教并行,到明朝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致良知”的心学,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一脉相承,展现出了无穷的智慧和非凡的生命力。但由于历史缘故,自近代以来,西学盛行,传统文化却日渐式微,如今中国全面迈向新时代,作为一国基石的传统文化,更需要我们去正视和发扬。

②对待传统文化要继往开来。作为古老的传统文化,不仅需要继承,更要与现代文明碰撞融合。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代表,故宫博物院曾经推出过各种文物复制品作为文创产品向人们推广,但因没有创造力等因素销量凄凉;而近年来随着优秀的设计团队进驻,开发的产品充满创意的同时,也变得接地气,如“朝球耳机”“宫门书包”等皆受人群追捧,体现了传统文化在现代创意的融合下也可以重现生机。因此要在继承的同时创新发展传统文化,方可开辟新的道路。

③对待传统文化要科学扬弃。传统文化作为巨大的精神宝库,在存放奇珍异宝的同时,也不免落下了旧时代的灰垢——糟粕。“孝”作为我国传统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自然是需要大力弘扬,“二十四孝”的故事也广为人知。但其中“郭巨埋儿”放到现代却不禁让人不寒而栗。不仅如此,传统文化中也存在类似“女德”等错误观念,若在继承的过程中不加以分辨势必会与现代的思想观念发生冲突,从而不利于传统文化的继承发展。因此,我们要秉持着科学扬弃的观念,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方能更好地发扬传统文化。

④对待传统文化要以文化人。随着国家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当前教育市场可谓是掀起了“国学热”的浪潮,各种收费不菲的国学班层出不穷,同时部分师资良莠不齐,仅仅是仿照古代的仪式上课。而学生的情况也不容乐观,刚刚还在背诵《弟子规》的孩子,转眼就对父母的关心嗤之以鼻。国学中蕴含的谦卑、礼让,与现实中场景形成强烈的反差,不禁让人唏嘘。其根本的原因在于相关教学活动并没有将精髓传授给孩子。真正的国学教育是“有教无类”、以人为本的。只有坚持以文化人,才能真正地发扬传统文化。

⑤对于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来来,传统文化是其发展的根基。“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只有坚持继往开来的原则,科学扬弃的理念,以文化人的方式,正确地认识和发扬传统文化,方能使民族国家在时代的浪潮中生生不息。

(作者:寂若安年。有删改)


文本二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这个“血脉”就是“中”文化;这个“精神家园”就是上古华夏先民运用“中”文化创建的氏族“中央邦国”,即”中国”。

“中”,是河南人的口头禅,也是上古中州位置的象征。

对于中华民族来说,“中”还有着特殊的历史文化内涵。它不仅仅是中国人在思想文化方面的象形世界观,也是中国人在建设民族家园方面的创世实践观。

近代以来的中国人,不知“中”者大有人在。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三皇五帝共同居住地、建都地失传的结果;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断裂的结果。

(选自韩鹏《“中”是华夏民族的思想灵魂和创世根基》)

1.下列对文本一和文本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一脉相承,发展到近代,由于西方文化的盛行,传统文化日渐衰弱。
B.文本一第②段运用了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有力地证明了好的创意才能带来产品销量的上升,创造更多的经济价值。
C.河南是天下之中,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中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我们不能让优秀传统文化断层。
D.文本一用了总分总的结构。首先提出传统文化需要我们去正视和发扬,接着论述了如何发扬传统文化,最后提出正确认识和发扬传统文化的意义。
E.发展河南旅游业,实行文旅融合,要着眼于我们河南的经济转型,三皇五帝共同居住地、建都地已经失传就不要再人造景点。
2.下面这幅漫画的寓意和文本一的哪一段观点吻合?请说明理由。

3.结合文本一和文本二,谈谈我们如何弘扬传统文化。
2021-04-12更新 | 173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