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2021-2022学年部编版六年级上册第三次月考复习语文试卷(三)
全国 六年级 阶段练习 2021-11-27 220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句法实践、积累运用、基础知识、阅读鉴赏、写作训练

一、选择题 添加题型下试题

选择题 | 适中(0.65)
1. 周末,逛热闹的花鸟市场,这里简直是动植物的世界:有色彩斑斓的金鱼,有欢快歌唱的小鸟,(  )
A.有散发着鲜花的阵阵清香。B.有鲜花散发着的阵阵清香。
C.有鲜花在散发着阵阵清香。D.有散发着阵阵清香的鲜花。
2021-12-06更新 | 403次组卷 | 30卷引用:2014—2015学年人教新课标版六年级语文上学期期中试卷2
选择题 | 适中(0.65)
2. 下列诗句能够用来形容郝副营长的一项是(       
A.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B.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C.天下之事,常成于勤俭而败于奢靡。
选择题 | 适中(0.65)
3. 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①昆明的雨季是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
②随着我们的长大,随着我们的羽翼逐渐丰满,母亲的两鬓也渐多了银丝。
B.①叔叔正在和爷爷交流自己近期的工作情况
②因为出现了新情况,我们下周的秋游又泡汤了。
C.①快到家时,路边的小杨树忽然沙啦啦地喧闹起来。
②每天上学,我都要经过这条喧闹的街道。
D.①农作物到了该长的时候不长,或是长得太慢,就没有收成的希望
②看来不会有出去买东西的希望了。
4. 下列关于阅读,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桥》是一篇小说,阅读小说时,要关注情节、环境,仔细感受人物形象。
B.读文章时,与阅读目的关联性不强的内容,也必须逐字逐句的读,要培养学生沉浸式咀嚼式阅读的习惯。
C.《开国大典》按时间顺序重点记叙了开国大典的几个重要的场面,读的时候要注意点面结合的描写场面的方法。
D.阅读同一篇文章,阅读的目的不同,关注的内容不同,采用的阅读方法也不相同。
选择题 | 适中(0.65)
5. 阅读教材中三个排比句,结合语境,能够体会到运用排比句的好处是(        )(多选)
A.用排比句说理,可以达到条理分明的效果。
B.用排比句抒情,表达的感情更为强烈,读起来节奏和谐。
C.用排比句叙事写景,可使描写更为细腻、有层次。
D.写作中运用排比句时,有时两个意义相关、结构相似的句子就能起到增强表现力的作用,所以不一定非要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句子成串排列。

二、诗词曲鉴赏 添加题型下试题

诗词曲鉴赏 | 适中(0.65)
按要求完成诗句练习。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6.用“/”标出诗句的朗读节奏。
7.诗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诗句中“________________”点明题意,”交代了时间,一个“________”字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__________”是“客愁新”的原因。

三、填空题 添加题型下试题

9. 用“望”字组词,恰当地填写在下面的括号里。
①宇航员在天际遨游时(      )地球,映入眼帘的时一个晶莹的球体。
②我们不能(        )地球被破坏以后移居到别的星球去。
③我们的家乡,在(      )的田野上。
10. 填上表示“看”的意思的词语。  
①人们乘舟荡漾在西湖上,(        )着如画的美景,心旷神怡。 
②陈毅的塑像刚落成,来(          )的人就很多。  
③这里的书太多了,稍微(          )一下,得花半天的时间。
填空题 | 适中(0.65)
11. 丁香似乎总与愁怨相连,许多文人都喜欢借助植物抒发情感或表达对某种品格的追求,你知道下面这些植物藏着人们怎样的情感或品格追求吗?
柳——(        )        竹——(        )   莲——(       )
12. 把下列成语补充完整,再按要求答题。
风雨同(      )       (       )五次       (       )后果        日月同(       )   
(     )自受       (        )一发       排山(      )          (      )神往
(1)画横线的词语运用了______修辞手法,仿照写三个成语: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给画虚线的词语写两个近义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写一段话,用上上面的任意两个词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 | 适中(0.65)
阅读《故宫为何不积水》,完成答题。

故宫为何不积水

7月19日凌晨至20日夜间,北京遭遇长达55个小时的降雨过程,是2016年入汛以来最强降雨,全市平均降雨212.6毫米,城区平均降雨274.0毫米,均超过了2012年“721”特大暴雨过程,为多年所罕见。雨后,媒体争相传播一组故宫雨景照片,展示了难得一见的“千龙出水”场景,特别是大暴雨时故宫博物院内地面未出现明显积水。更显示出故宫完善的排水系统的强大排水能力。

持续大雨,往往使各地的现代化城市排水网络遭受重创,“城中看海”的情形频频出现。可是,近600岁的故宫却为何能不内涝?故宫的排水系统何以有如此强大的功能?

紫禁城建造之初,对排水系统进行了精准测量、精密设计和精细施工。其地面顺应北京地区地理环境,整体走势呈北高南低、中间高两边低,而且有坡度,为自然排水创造了有利条件。紫禁城内的排水沟渠全部通向内金水河。内金水河又与紫禁城城墙外侧52米宽的护城河相连,之后同周边的外金水河、中南海等水系相通,这些水系同时兼有排水功能。相对整个北京城区排水体系来说,紫禁城排水系统是第一级的,这是昔日皇家地位的体现。

此外,紫禁城整个排水系统经过统筹规划,还设计营造了主次分明、明暗结合的庞大人工排水网络,沟通各个宫殿院落的排水系统有干沟、支沟,有明沟、暗沟,有涵洞、流水沟眼等众多排水设施。紫禁城排水系统分为三类,分别是建筑排水、地表径流、地下暗沟。雨水降落时,一部分雨水落到建筑上,沿着建筑屋顶琉璃瓦落到地面,之后雨水会顺着明沟流到地下暗沟沟口,还有一部分雨水直接形成地表径流,顺地面坡度流入院落和房基四周的石果明沟;明沟若遇有台阶或建筑物,则从“沟眼”穿过,汇入暗沟。地下暗沟纵横交错、四通八达,雨水排入暗沟以后,再由支沟汇集到干沟,经干沟排入内金水河。历年固定时间淘挖养护,几百年来排水效果良好,无论雨量多大,并无积水之弊。

故宫前三殿的排水功能格外引人注目。太和殿、中和殿和保和殿坐落在一个8米多高的工字型台基上,台基面积25000平万米,分为三层。在台基四周栏杆底部,有排水的孔洞,每根望柱下还有一个雕琢精美的石龙头。其口内为凿通的圆孔,也是主要的排水口。三层共有龙头142个。雨水进层下落,使得台面无积水。值得一提的是,台基底部的石龙头也称螭首或角善,是用于须弥座转角处和望柱外缘之下的排水构建,多镌剥成龙首形,具有很好的装饰作用。雨水从螭首龙头孔中流出,小而时如冰柱,大而时如白练,暴雨时则会呈现“千龙出水”的景象,蔚为壮观。三台而水逐层向下流,院内地面留有泛水坡度,北高南低,绕四周散水都有石槽明沟,在台阶下有石果涵洞接通千沟。使流水顺利通过,最后排入内金水河。

故为紫禁城的智慧营造而感到骄傲。更认识到保护文化遗产的责任重大。我们开展了一系列研究、保护工作,使紫禁城的排水功能永葆青春。

(作者   单霁翔)

13.本文主要是为了说明什么?(        
A.下暴雨的时候,故宫没有积水的原因B.现代化城市的排水系统
C.大暴雨后的紫禁城D.故宫人的智慧
14.第1自然段从北京遭遇长达55个小时的降雨过程写起,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A.引出说明对象,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B.为了说明北京遭受了罕见的暴雨灾害。
C.点明北京这场暴雨发生的时间及雨量。
D.为了介绍“千龙出水”这样难得一见的场景。
15.下列不属于“故宫不积水”自身原因的一项是(        
A.故宫完善的排水系统的排水能力非常强大。
B.紫禁城建造之初,对排水系统进行了精准测量、精密设计和精细施工,其整体走势为自然排水创造了有利条件
C.紫禁城整个排水系统经过统筹规划,还设计营造了主次分明、明暗结合的庞大人工排
水网络。
D.为保证故宫排水设施的完好和通畅,多年来故宫博物院坚持排水设施的专项巡查。
16.要了解故宫的排水系统类型,应该重点阅读第___自然段,可以知道紫禁城排水系统分为_________
17.第5自然段中画“      ”句子运用了什么样的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________
18.阅读本文,你对将来的城市规划有什么想法?
________
2021-11-09更新 | 240次组卷 | 3卷引用:2021-2022学年福建省南平市建阳区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测试卷
现代文阅读 | 适中(0.65)
课内阅读。

妈妈一歪头chōnɡ chònɡ】(        )我笑了笑,帮我   】(          )好扣子,      帽子。我挺着脖子,      地跑下了楼梯。

我走在街上,……两只透明的绿袖子,觉得好像雨点儿都特别爱往我的雨衣上落。它们在我的头顶和肩膀上起劲儿地跳跃:滴答,滴答滴答……

19.用“√”标出带点字的正确读音,并用另一个读音组词写在括号里。
20.根据课文内容填空,写在横线上。
21.文中加点的词是拟声词,请仿写四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这段话写出了“我”穿上雨衣在下雨的街上行走的________________
23.最后一个句子运用了_________的修辞手法,雨点儿“起劲儿地跳跃”正是“我”此时_________心情的写照。

五、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较难(0.4)
阅读文段,完成小题。

雏燕

吾弟爱鸟,日思得一雏。今春,有燕自南来,竟日衔泥,筑室于檐下,劳甚。未几,啾啾之声可闻,盖雏已出壳矣。一日,有雏坠于堂下,弟拾之,不胜喜,纳于笼而饲之。母闻之,曰:“是乃益鸟,食虫害,且南飞越冬,尔安得久饲之?”趣弟遽释之。弟恋恋不舍,然视雏意甚哀,遂出笼释之。雏飞于巢,与其家人熙熙而乐也。

注释:①竟日:整天。②盖:原来是。③趣:催促。④遽:,马上。

2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思得一雏          日:______________
遂出笼          释:______________
乃益鸟             是:______________
安得久饲之       尔:______________
25.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是乃益鸟,食虫害,且南飞越冬,尔安得久饲之?
答:______________
弟恋恋不舍,然视雏意甚哀,遂出笼释之。
答:______________
26.仿照样子,概括本文故事情节。
思雏→( )雏→( )雏→( )

六、书面表达 添加题型下试题

书面表达 | 较难(0.4)
27. 小练笔 (选做)
学校举办关于“长征精神”的朗诵比赛,请运用点面结合的写作手法,写一个小片段,介绍一下本次朗诵比赛的情况。

试卷分析

整体难度:适中
考查范围:句法实践、积累运用、基础知识、阅读鉴赏、写作训练

试卷题型(共 14题)

题型
数量
选择题
5
诗词曲鉴赏
1
填空题
4
现代文阅读
2
文言文阅读
1
书面表达
1

试卷难度

知识点分析

序号
知识点
对应题号
1
句法实践
2
积累运用
3
基础知识
4
阅读鉴赏
5
写作训练

细目表分析 导出

题号 难度系数 详细知识点 备注
一、选择题
10.65补充句子
20.65名篇名句默写与理解
30.65多义词
40.65课内文章理解  阅读策略和方法
50.65排比
二、诗词曲鉴赏
6-80.65古诗  孟浩然  思乡怀人
三、填空题
90.65词语搭配  组词
100.65词语搭配  组词
110.65课外搜集与积累
120.65修辞手法  词语仿写  词语造句  补全成语
四、现代文阅读
13-180.65说明文
19-230.65课内阅读
五、文言文阅读
24-260.4文言文阅读
六、书面表达
270.4写话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